宋佩辉
- 作品数:101 被引量:322H指数:9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老年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7
- 2006年
- 目的研究老年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将细菌纸片扩散法药敏测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2001年NCCLS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湖北地区15所医院老年感染患者的3 505株临床分离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6.5%,革兰阴性菌占73.3%;49.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82.5%的其他类型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但无万古霉素耐药株;3%的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与1996年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以及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亚胺培南除外)耐药率均显著增加(P<0.05);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21.4%和19.1%,高于1996年的17.7%和15.2%;产ESBLs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外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产ESBLs细菌感染增多是老年患者耐药率增加的原因之一,临床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全面检测。
- 田德英桂清荣张振纲许东宋佩辉
- 关键词:病原菌老年患者耐药性
- 抗登革Ⅱ型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 1992年
- 采用登革Ⅱ型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在40%PEG1000的作用下进行融合,获得6株分泌抗登革Ⅱ型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其单克隆抗体(McAb)对登革Ⅱ型病毒均有特异性。HIA和CF试验有5株McAb为CF型特异的。5株具有HIA抑制活性。
- 石淑仙雷洪波宋佩辉沈关心孙蓓林志迭赵蜀崖
- 关键词:登革热病毒抗体细胞融合
-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基因的表达差异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01的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并对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01的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软件分析;PCR方法扩增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并测序。结果PA17和PA01分别于第6天和第3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均为薄膜状。浮游状态时,PA17的algD表达较PA01高7倍。生物被膜形成前期,PA17和PA01的algD表达水平相近;algD在成熟生物被膜形成时表达水平最高,PA17的algD表达稍高于PA01。PA17的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缺失,第342位A→G;PA01的muc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结论PA17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可能是造成生物被膜形成时PA17与PA01的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差异较浮游状态时低,进而造成两者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的原因。
- 田德英倪明余冰陈红云朱旭慧宋佩辉
- 关键词:生物膜藻酸盐基因表达
-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HGV和HGV RNA,并对庚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51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者56例,占15.05%;此56例中HGV RNA阳性者21例,占37.50%。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及庚肝抗体阳性者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为:甲肝14.29%(5/35)及20.00%(1/5);乙肝17.29%(37/214)及35.14%(13/37);丙肝14.52%(9/62)及55.56%(5/9);戊肝4.00%(1/25),0.00%(0/1);非甲~戊肝26.67%(4/15),50.00%(2/4)。56例抗HGV阳性者中43例有输血、使用血制品或静脉药癌史,占76.79%。HGV感染在肝炎各临床类型分布为急性、慢性和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且无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差异。HBV重叠感染HGV患者的SALT及TBil水平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P<0.05),而HGV和其它肝炎病毒((HAV、HCV、HEV)重叠感染患者与单纯其它肝炎病毒感染者的SALT及T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武汉地区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可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血液传播是HGV感染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庚肝病毒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而甲、丙。
- 张振纲田德英宋佩辉夏宁邵魏镜龙杨道锋黄元成雷洪波虞涤霞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庚型肝炎ELISA聚合酶链反应
- 300例死亡病人医院感染的回顾性调查被引量:1
- 1989年
-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29.7%。高危病区为血液病科、传染病科、胸外、矫外及胃肠外科。感染最多部位是下呼吸道(35.4%),其次为伤口感染(11.0%)。69.5%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78.1%为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和大肠杆菌。85株病原菌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为57.9%。本文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作了简要讨论。
- 申正义宋佩辉
- 关键词: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被引量:20
- 1990年
-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肝炎病毒是专一性的嗜肝病毒,只能引起人或动物的肝脏损伤。但是随着对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的进展,近年来不少研究者相继在多种肝外组织中检出肝炎病毒或/(和)病毒抗原。大量的研究结果提示,肝炎病毒可以侵犯许多肝外组织和器官,并可能引起相应的病变。本文就病毒性肝炎时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作一简述。一、病毒性肝炎时的胆管损害无论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都可累及胆管,造成胆管系统的炎性损伤。50年代曾有学者观察了155例男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胆道并发症者占49.7%,其中伴发胆管炎者占42.6%。
- 赵登蕴宋佩辉郝连杰
-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胆道系统损害
-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病损的探讨——附122例报告
- 1992年
- 对19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B超检查,发现合并胆囊病损者122例,发生率为63.2%,其中重症型肝炎占100.0%,慢迁肝占44.4%。对合并胆囊病损者进行B超追踪观察,提示胆囊病变可能系肝炎的继发性损害,且有助于了解肝病的演变和判断预后。本文对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病损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 赵登蕴宋佩辉郝连杰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超声波诊断胆道疾病
- 武汉地区SEN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武汉地区SEN病毒 (SENV)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对 191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中SENV DNA进行D亚型和H亚型分析。结果 SENV的感染率为 14 7% ,6种人群中SENV感染率的高低依次为血浆置换患者 (36 7% )、静脉吸毒者 (33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1 1% )、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 (9 4 % )、重症肝炎患者 (8 3% )、正常人群 (5 6 % )。结论 输血和静脉吸毒是SENV感染的重要途径 。
- 田德英许东张振纲宋佩辉
- 关键词:SEN病毒流行病学聚合酶链反应
- 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通过检测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绿脓假单胞菌PAO1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RT-PCR测定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algD、algU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O1和PA17分别于第3天和第6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algD和algU均在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表达增高。单因素方差分析示同一菌株的相同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示同一基因在不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藻酸盐在绿脓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微菌落分化为成熟生物被膜的阶段发挥作用,不受绿脓假单胞菌表型影响。
- 倪明田德英余冰王卫华张蓓宋佩辉
- 关键词:生物被膜藻酸盐
- 登革热的免疫病理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为了探索登革热的发病机理,本实验将登革热病毒注入30只乳鼠腹腔内,3d后取乳鼠脑、心、肺、肝、肾等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登革热病毒抗原定位于神经原、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提示登革热病毒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在登革热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 罗清逢宋佩辉刘绍春石淑仙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热病毒荧光免疫测定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