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谐振腔
  • 2篇微环
  • 2篇微环谐振
  • 2篇微环谐振腔
  • 2篇集成光学
  • 2篇光学
  • 1篇多光束干涉
  • 1篇信号
  • 1篇型腔
  • 1篇锥形光纤
  • 1篇陀螺
  • 1篇微米
  • 1篇微米级
  • 1篇纹波
  • 1篇绝缘体上硅
  • 1篇光镊
  • 1篇光束
  • 1篇光纤
  • 1篇光栅
  • 1篇硅基

机构

  • 5篇中北大学
  • 1篇电子测试技术...

作者

  • 5篇闫树斌
  • 5篇张安富
  • 5篇薛晨阳
  • 4篇李明慧
  • 4篇张文栋
  • 3篇骆亮
  • 3篇马可贞
  • 2篇杨德超
  • 2篇赵宇
  • 1篇陈浩
  • 1篇王任鑫

传媒

  • 2篇红外与激光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应用光学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耦合间距对绝缘体上硅微环谐振腔的性能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运用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制备了不同耦合间距的微环谐振腔,针对耦合间距对耦合系数、谐振深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并对结构进行耦合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微环耦合间距的增加,耦合系数减小,谐振深度变浅,这与理论仿真一致。实际计算了相应的耦合效率、3dB带宽及品质因数,随着耦合间距增大,耦合效率降低,3dB带宽也随之变窄,微环谐振腔的品质因数逐渐提高。研究结果为微环谐振腔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及其在相关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李明慧马可贞骆亮郭泽彬张安富薛晨阳张文栋闫树斌
关键词:集成光学微环谐振腔
基于近场光学理论光镊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近场光镊是基于近场光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可以对微粒实现稳定捕获和操作的新技术,相较基于单光束梯度力的传统远场光镊,近场光镊克服了光学分辨率衍射极限和热效应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可以实现对纳米量级微小粒子的捕获和操控,在物理学、细胞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备受关注。首先阐述了基于倏逝场近场光镊的模型和捕获的基本原理,详述了棱镜全反射光镊、探针型光镊、纳米孔径光镊、聚焦倏逝场光镊、微纳光纤光镊、以及微谐振腔耦合结构型近场光镊的研究进展。最后,重点介绍了光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闫树斌赵宇杨德超李明慧张安富张文栋薛晨阳
面向陀螺应用的硅基大尺寸楔角型谐振腔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集成光学陀螺中核心敏感单元难以同时实现集成化和高灵敏度问题,提出了硅基二氧化硅楔角型谐振腔的制作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由光电探测器散弹噪声引起的陀螺极限灵敏度与谐振腔的直径和品质因数乘积(D×Q)成正比。运用MEMS工艺,制作出直径达1.5 cm、楔角22°的谐振腔;通过控制氧化硅腐蚀时掩膜层的参数,获得了不同楔角的谐振腔,并论述了腐蚀楔角跟掩膜层参数的关系。通过耦合测试,该谐振腔品质因数为2×106,理论上采用上述谐振腔研制的陀螺,其极限灵敏度可达6(°)/h。
闫树斌马可贞李明慧郭泽彬骆亮张安富王任鑫薛晨阳
关键词:集成光学
微米级锥形光纤的近场光镊被引量:2
2014年
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光纤表面倏逝场强度的分布(z=10nm,100nm,500nm,1 000nm),研究了微米级光纤光镊对微球的操纵。实验中把直径为125μm的普通单模光纤拉制成锥腰直径为2μm的锥形光纤。当光纤通光时,在光纤锥区倏逝场的作用下,直径3μm的聚苯乙烯微球保持平衡状态,并且光纤附近的微球被吸引到光纤表面,以5.3μm/s的速度沿着光束的传播方向运动。这个实验不仅实现了对微球的成功捕获,而且验证了光纤光镊的力学作用。光纤光镊对微球的无接触、无损伤操纵,将在生物传感领域有潜在的应用。
赵宇杨德超陈浩张安富张文栋薛晨阳闫树斌
关键词:锥形光纤捕获
SOI微环谐振腔测试信号纹波噪声的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绝缘体上硅材料(SOI)的微环谐振腔作为各种集成微光学器件的核心部件,其传输特性的好坏直接决定微光学器件的性能优劣。结合微环谐振腔理论和多光束干涉原理对微环谐振腔测试信号中纹波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耦合实验测试得到了纹波信号的特征参数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吻合。进一步分析了耦合光栅刻蚀深度对纹波幅值的影响及原因,为微环谐振腔结构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和微环谐振腔传感系统误差分析提供了依据。
骆亮李明慧马可贞张安富薛晨阳张文栋闫树斌
关键词:微环谐振腔多光束干涉纹波光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