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石

作品数:104 被引量:1,174H指数:1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核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5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61篇玉米
  • 21篇性状
  • 18篇杂种
  • 18篇杂种优势
  • 17篇基因
  • 16篇杂交
  • 14篇小麦
  • 12篇杂交种
  • 11篇配合力
  • 9篇自交
  • 9篇自交系
  • 8篇玉米杂交
  • 8篇玉米杂交种
  • 8篇玉米自交系
  • 8篇大豆
  • 7篇羊草
  • 6篇种质
  • 6篇抗旱
  • 6篇不育
  • 6篇不育系

机构

  • 103篇沈阳农业大学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2篇辽宁省农业科...
  • 11篇沈阳师范大学
  • 8篇吉林省农业科...
  • 7篇河北经贸大学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丹东农业科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铁岭市农业科...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泰安市农业局

作者

  • 103篇张宝石
  • 11篇马莲菊
  • 9篇张海泉
  • 9篇曹萍
  • 7篇吕文彦
  • 7篇王曙明
  • 6篇于翠梅
  • 6篇崔鑫福
  • 6篇张宇
  • 5篇兰进好
  • 5篇关义新
  • 5篇张世煌
  • 5篇李新海
  • 5篇王跃强
  • 5篇张磊
  • 4篇姜海鹰
  • 4篇马兴林
  • 4篇吕香玲
  • 4篇戴俊英
  • 4篇杨虹

传媒

  • 17篇玉米科学
  • 10篇辽宁农业科学
  • 10篇沈阳农业大学...
  • 8篇作物杂志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杂粮作物
  • 4篇作物学报
  • 3篇种子
  • 3篇大豆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新农业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年份

  • 11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24篇2007
  • 17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杂种优势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
王亮周旭梅景希强张宝石李晓辉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
农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及其预测研究概述被引量:9
2007年
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在几种主要农作物上获得了极大成功。有关杂种优势遗传理论的探讨从未间断,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植物遗传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杂种优势的遗传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预测研究的进展情况。
王曙明张宝石王跃强孙寰赵丽梅程砚喜彭宝
关键词:农作物杂种优势
中晚熟粳稻米质性状综合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结合辽宁省2002~2003年区域试验,对新育成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的稻米品质较好,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品质性状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透明度、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且年际间变化不明显。在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中,糙米率和精米率相关系数最大,达0.7344;垩白率与垩白度、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垩白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因子,粒长为第二主成分因子。影响辽宁省中晚熟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外观品质,改良外观品质成为辽宁省今后中晚熟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马莲菊吕文彦邵国军曹萍崔鑫福张宝石
关键词:水稻稻米品质垩白率
人工控制条件下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借助昆虫为大豆不育系传粉是杂交大豆育种的重要手段。试验以不同大豆不育系为材料,在网室、温室以及海南等条件下对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蜜蜂、熊蜂和苜蓿切叶蜂均可作为大豆不育系的传粉媒介,以苜蓿切叶峰的传粉效率最高。冬季在温室内不宜以昆虫作为传粉媒介繁育不育系。在海南人工加光能够满足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可以在网室内借助苜蓿切叶峰传粉繁育不育系或生产F1种子。不同基因型大豆不育系间其异交结实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王曙明王跃强李建平李茂海孙寰赵丽梅张宝石
关键词:大豆不育系昆虫传粉结实率
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选育及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重点论述了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主要优、缺点等;通过试验及生产实践总结出了辽单565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阐述了该品种在适宜区域的应用情况及进一步推广前景;提出了关于玉米育种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延波张宝石石清琢刘志新赵海岩
关键词:玉米辽单565耐密植选育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以不同种质来源的25份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为亲本组配的23个杂交F1为供试材料,对其单倍体诱导率的杂种优势指数、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不同种质来源的诱导系间杂种F1代的诱导率是否存在杂种优势。结果表明,23个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指数平均为289.71%;中亲优势平均为189.71%;超亲优势平均为112.11%。23个F1杂交组合的诱导率中有20个表现出超亲优势,仅3个组合的诱导率未表现出超亲优势。当杂交组合的父、母本或其一的诱导率较高时,F1代诱导率接近中亲值;当双亲的诱导率较低时,F1代诱导率的杂种优势表现较高。通过组配不同来源诱导系的F1代,可综合利用其在株高、花粉量、抗倒伏性和诱导率等方面的杂种优势,使田间大规模诱导玉米单倍体产生更简便易行。
徐玉波任保财张宝石姜海鹰
关键词:玉米雌核发育单倍体诱导率杂种优势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被引量:73
2005年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们1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兰进好李新海高树仁张宝石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产量性状数量性状位点
双二倍体的合成及育性表现的研究
2007年
通过四倍体小麦(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和套袋自交获得了3个双二倍体(AABBDD)。双二倍体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田间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低于抗病亲本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双二倍体后,再与小麦杂交,其结实率为25%,种子发育正常。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与小麦杂交,可能会获得遗传基础丰富、抗病较好的抗病品种,此方法在育种工作中是可以采用的。
张海泉杨虹张宝石
关键词: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育性
国外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发展动态被引量:1
2009年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概述了国外在大豆杂种优势研究、不育系研究以及传粉技术研究方面的技术进展,对我国从事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王曙明范旭红张宝石
关键词:大豆杂种优势不育系
六个新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能研究
2008年
将6个新玉米自交系与4大杂种优势群的骨干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成杂交种,通过配合力分析,得出了6个新自交系与4大杂种优势群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较远的可组配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血缘关系较近的可利用该群体与该自交系进行相互改良,进而使新自交系的下一步利用目标更明确,提高育种效率。
韩彦龙张宝石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群杂优模式配合力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