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晚期
  • 3篇尿嘧啶
  • 3篇嘧啶
  • 3篇晚期胃癌
  • 3篇胃癌
  • 3篇氟尿嘧啶
  • 2篇伊立替康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卡培他滨
  • 2篇肠癌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食管
  • 1篇食管鳞癌
  • 1篇食管肿瘤
  • 1篇顺铂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房慧
  • 6篇白莉
  • 3篇苏丹
  • 3篇张勇
  • 2篇郭晓川
  • 2篇闫晓杰
  • 1篇张婷婷

传媒

  • 3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第十七届全国...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k-ras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分析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化学治疗(化疗)k-ras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经病理确诊的74例k-ras基因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别使用奥沙利铂(50例)85 mg/m2第1天或伊立替康(24例)180 mg/m2第1天,联合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天+5-Fu 2 400 m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亚叶酸钙400 mg/m2第1天,14 d为1个周期或口服卡培他滨1.0 g/m2,2次/d,第1-14天,21 d为1个疗程。结果 7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奥沙利铂组和伊立替康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0.0%和12.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0%和83.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0个月[95%CI(6.0,10.0个月)和6.7个月[95%CI(6.2,7.2)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易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k-ras基因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一线化疗方面奥沙利铂方案较伊立替康方案能获得更高的有效率,同时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检测k-ras基因的状态不仅在抗EGFR靶向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线化疗方案的选择也有着指导价值。
夏学明闫晓杰房慧刘钦兰白莉
关键词:K-RAS突变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晚期结直肠癌
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分析
房慧苏丹张勇夏学名白莉
吉西他滨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和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既往用紫杉类联合铂类一线化疗无效或进展后使用二线化疗方案(吉西他滨或者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顺铂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远期疗效等。结果57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吉西他滨组和氟尿嘧啶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9.4%和19.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1%和53.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0(2.39~3.69)个月和4.4(2.69~6.0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0(4.87~7.21)个月和7.6(3.88~11.9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易耐受,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结论对于一线化疗无效或进展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二线使用吉西他滨或者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顺铂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闫晓杰夏学明刘钦兰房慧白莉
关键词:吉西他滨氟尿嘧啶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
氟尿嘧啶类单药在晚期胃癌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类药物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均经含紫杉类、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诱导化疗后达到疾病控制,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
房慧
关键词:胃癌化疗治疗
文献传递
IL-17和TGF-β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110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分为两组,A组60例为无转移患者,其中结肠癌患者24例为A1组,直肠癌患者36例为A2组;B组50例为术后发生转移的患者,其中结肠癌患者26例为B1组,直肠癌患者24例为B2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3组患者血清IL-17和TGF-β1水平,其中A组患者分别检测术前、术后血清IL-17和TGF-β1水平。结果 A组术前、B组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均<0.01);A组术前、术后血清IL-17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1);A组术后血清IL-17水平比术前明显下降(P<0.05),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血清TGF-β1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A组术前、术后以及C组(P均<0.01)。A、B两组中结肠癌与直肠癌患者血清IL-17和TGF-β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IL-17、TGF-β1水平随着结直肠癌发展而升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其水平对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价有一定价值。
房慧郭晓川白莉
关键词:直肠癌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
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的82例一线给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均经全身化疗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或稳定(SD)。其中41例在化疗后应用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给予卡培他滨剂量为1 250 mg/m2,2次/d,连用14 d,每3周为1个周期,用药至疾病进展或未进展的末次随访时间,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治疗。化疗后未进行维持治疗的41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和1年、2年生存率,以及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结果维持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0个月、5.10个月(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48.8%、26.8%(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9.8%、4.9%(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20例(48.8%)、骨髓抑制16例(39.0%)和胃肠道反应15例(36.6%,以1~2度为主),大多可以耐受。结论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的晚期胃癌可延长疾病未进展时间和提高1年生存率,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房慧苏丹张婷婷张勇夏学名白莉
关键词:晚期胃癌卡培他滨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关系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中的分布,并评价其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其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其中132例使用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158例中,UGT1A1*28野生型TA6/6者126例(79.7%),杂合突变型TA6/7者30例(19.O%),纯合突变型TA7/7者2例(1.3%);64例进行UGT1A1*6基因检测,G/G野生型40例(62.5%),G/A杂合突变型23例(35.9%),A/A纯合突变型1例(1.6%)。UGT1A1*28基因突变可增加2~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TA6/6者15.0%、TA6/7者34.8%、TA7/7者50.0%,P=0.000);联合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野生型(TA6/6且G/G)患者发生2~4级迟发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13.0%、22.2%、100.0%,P=0.004;8.7%、25.9%、66.7%,P=0.045)。结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单一检测一个位点相比,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
张勇苏丹郭晓川房慧白莉
关键词:UGT1A1基因多态性伊立替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