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鹏
-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风沙区保护性耕作种植冬小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北方风沙区种植冬小麦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包括:土壤温度、含水量、容重等)的变化特征及其经济效益。笔者在毛乌素沙地南缘靖边县北部风沙区选用免耕(NT)、覆膜(PM)和翻耕(CT)3种耕作措施,在2003—2007年期间,连续4年进行了冬小麦引种及田间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T,NT和PM在出苗期和越冬期能够提高土壤温度0.35℃和2.27℃,返青期和收获期各措施土壤温度差异不大。NT和PM分别增加土壤含水量16.5%和35.9%。NT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和5%,但是次层20~40cm分别增加了5%和6%,PM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NT和PM分别提高水分利用率42.1%和78.3%,增加作物产量20.5%和72.2%。NT节省了生产投入,经济效益高于其他2种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冬小麦在风沙区越冬,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当地种植结构。从而避免冬春季节农田地表裸露,延长地面覆盖时间,减少土壤风蚀。
- 雷金银吴发启李健宏曹伟鹏班乃荣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冬小麦毛乌素沙地
- 基于因子分析的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以毛乌素沙地南缘为例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机械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SM)、免耕留茬(NT)、翻耕覆膜(FM)、传统翻耕(CT))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基于6年的试验基础,选取13项反映土壤肥力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将13项土壤肥力指标归纳为3个公因子,分别为潜在供肥因子F1、有机质因子F2、生物活性因子F3,计算各耕作措施的综合得分,并且用春玉米产量来验证评价结果。【结果】(1)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肥力质量得分大小变化趋势为翻耕覆膜>传统翻耕>免耕留茬直播>免耕秸秆覆盖,与春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翻耕覆膜>免耕留茬直播≈传统翻耕>免耕秸秆覆盖基本吻合,评价结果可靠有效。2)免耕秸秆覆盖措施由于秸秆还田微生物消耗大量的养分,造成此措施下3个公因子得分较低,肥力质量综合得分最低;免耕留茬直播措施有机质因子得分最高,说明免耕留茬直播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传统翻耕措施潜在供肥因子得分最高,有机质因子得分最低,说明传统翻耕措施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不能作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首选耕作措施;翻耕覆膜措施生物活性因子得分最高,潜在供肥因子得分最低,说明翻耕覆膜措施有利于潜在养分有效化。【结论】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方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壤肥力质量,可以用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曹伟鹏吴发启雷金银赵龙山于小玲
- 关键词:土壤肥力质量耕作措施
-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质量评价及经济效益研究
- 位试验基础上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容重、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1)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的水分利用率;(2)应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最优回归模型...
- 曹伟鹏
-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酶土壤微生物
- 文献传递
-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耕作措施土壤酶和微生物区系的特征被引量:8
- 2011年
- 选取了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连续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探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特征,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在免耕措施下活性最高;磷酸酶活性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脲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最低;蔗糖酶活性秸秆覆盖措施显著高于其它措施。在20~40 cm土层中,免耕措施下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较高。(2)剖面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在秸秆覆盖措施下呈现逐渐递减,在免耕措施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弱的趋势,40 cm以下土层翻耕措施过氧化氢酶活性较0~40 cm有所增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减弱,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酶活性分层明显。(3)0~2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变化最大,20~40 cm土层变化较小。在微生物数量差异大的0~20 cm土层,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翻耕和覆膜措施下的菌数。(4)剖面上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随着土层加深数量减少,其中秸秆覆盖和免耕措施下层次间微生物的数量差异明显。
- 曹伟鹏吴发启雷金银赵龙山云峰于小玲
-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 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25
- 2010年
- 微地形是描述地表起伏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微尺度上建立了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坡耕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建立的微DEM模型能正确地再现坡耕地地表形态,利用其派生的微坡度、微坡向数据可作为研究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重要因子;微坡度分布特征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对于人工锄耕(CH)和人工掏挖(TW)措施,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等高耕作(DG)措施下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而增大;TW,CH和DG坡面微坡向的栅格统计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坡度对微坡向的分布影响明显;利用微DEM计算的地表侵蚀量能够反映出坡面侵蚀的大小。为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 赵龙山张青峰梁心蓝曹伟鹏吴发启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形黄土坡耕地耕作措施微地形数字高程模型
- 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水分分布与运移被引量:6
- 2011年
- 采用探头式中子水分测定仪与时域反射仪法相结合,对不同坡度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下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5°、10°和15°三个坡度下,表现出随着坡度的增大,产流量也随之增大,且同一坡度间相比较,表现出坡面产流量顺序为单作苜蓿<玉米苜蓿间作<玉米<裸地,较单作和裸地而言,间作可有效减少坡面径流;苜蓿耗水量大于玉米耗水量,苜蓿条带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在间作种植界面,随着距离界面越远,苜蓿地的水分含量降低,而玉米地的土壤含水量增大;生长表现为从边界向两侧,玉米株高增大,而苜蓿株高降低。
- 云峰王健吴发启尹武君高僖曹伟鹏
- 关键词:坡耕地水分分布水分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