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朱椰凡

朱椰凡

作品数:42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重点科技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胰腺
  • 14篇胰腺炎
  • 14篇腺炎
  • 9篇细胞
  • 8篇坏死
  • 7篇外科
  • 7篇坏死性
  • 7篇急性胰腺炎
  • 6篇坏死性胰腺炎
  • 5篇动脉
  • 5篇区域动脉
  • 4篇动脉灌注
  • 4篇动脉内
  • 4篇动脉内灌注
  • 4篇休克
  • 4篇血性
  • 4篇失血
  • 4篇失血性
  • 4篇重症
  • 4篇重症急性

机构

  • 33篇温州医学院附...
  • 6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绍兴市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41篇朱椰凡
  • 22篇张启瑜
  • 15篇周蒙滔
  • 9篇王晓蓉
  • 9篇潘景业
  • 7篇施红旗
  • 6篇刘纳新
  • 5篇孙运鹏
  • 5篇孙洪伟
  • 4篇陈必成
  • 4篇邱燕军
  • 4篇金约朋
  • 4篇周铁丽
  • 4篇余正平
  • 3篇陈洁
  • 3篇俞富祥
  • 3篇王春友
  • 3篇陈宗静
  • 3篇周小洁
  • 3篇林锡芳

传媒

  • 8篇肝胆胰外科杂...
  • 4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医学信息
  • 1篇2006年浙...
  • 1篇2006年浙...
  • 1篇2005年浙...
  • 1篇2007年浙...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被引量:26
2009年
目的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相对优点、临床指征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71例患者以及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间行T管引流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组与T管引流术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2.16±0.56)d与(3.02±0.29)d,(10.05±2.73)L与(13.56±4.82)L,(9.73±2.76)d与(15.85±6.09)d,(8393±283)元与(9836±296)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组中31例患者依据胆道镜探查,40例依据术中取石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相符合作为判断胆道不存在结石的依据;全组未见胆道结石残余,仅有7例患者并发一过性胆汁渗漏,均未经特殊处理而愈。结论①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相对T管引流术有利于术后恢复。②术中确保胆道不存在残余结石和胆总管下端通畅是开展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前提条件。③严格掌握临床指征,注重处理要点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周蒙滔孙洪伟金约朋朱椰凡俞富祥施红旗张启瑜
关键词: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胆道重建临床指征并发症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5例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RAI)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9年8月至2007年6月期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收治的45例采用早期RAI治疗的SAP病人的病情、灌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病死率为4.4%;(2)并发症发生率为35.6%;(3)全组平均住院时间29.4d,其中单纯RAI的33例为23.1d,联合手术的12例为39.0d;(4)全组平均医疗费用6.01万元,其中单纯RAI的33例为4.43万元,联合手术的12例为10.34万元;(5)全组坏死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8.9%。结论早期RAI能降低SAP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是治疗SAP的一项增效的非手术方法。
周蒙滔张启瑜王春友朱椰凡孙洪伟余正平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动脉内灌注
31例残胃癌临床报告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31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诊断均经病理证实,男女比例为14.5:1,平均年龄52岁。首次手术的病因80.6%为胃溃疡,12.9%为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憩室和幽门梗阻各占3.23%。采用BillrothII术式占77.4%。平均于术后16.7年(5~40年),发生癌变。癌变部位吻合口占54.8%,小弯侧29.0%,贲门部16.2%。早期就诊率低。19例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61.3%,根治切除率为51.6%。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4%,和14.6%。结论在行胃大部分切除治疗胃良性疾病时外科医生应严格掌握毕II式胃大部切除的手术指征;术后定期内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及诊断残胃癌。治疗宜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孙运鹏张启瑜吴存造朱椰凡
关键词:胃肠内窥镜
大鼠失血性休克继发凝血活化的实验治疗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万汶液),每组1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组在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即万汶液),复苏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复苏1组的t-PA、t-PA/PAI-1、T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复苏1组t-PA、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休克组(P<0.01);而复苏2组t-PA、t-PA/PAI-1、TF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复苏1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液加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
王晓蓉潘景业朱椰凡陈洁王明山王卫全世超唐敏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凝血因子输液治疗林格液
牛磺胆酸钠混合大肠杆菌逆行胰管注射法建立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为深入研究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病变转归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动物模型载体.方法46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牛磺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组、大肠杆菌逆行胰管注射组,牛磺胆酸钠混合不同浓度大肠杆菌(浓度分别为103个/ml、104个/ml和105个/ml,混合液为实验即时配制)逆行胰管注射组,注射量为0.1 ml/100 g体重,注射速度为0.2 ml/min.观察8 h,记录生存率;存活者8 h后活杀,抽血测定血清淀粉酶,并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单纯牛磺胆酸钠逆行胰管注射能建立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其中胰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2.5%(1/8);单纯大肠杆菌逆行胰管注射不仅不能建立坏死性胰腺炎模型,而且胰腺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0/8);牛磺胆酸钠混合大肠杆菌逆行胰管注射能够建立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大肠杆菌浓度为103个/ml组、104个/ml组、105个/ml组胰腺组织细菌培养率分别为60%、100%、100%,而8 h存活率分别为100%、100%、70%.结论(1)大肠杆菌浓度为104个/ml和牛磺胆酸钠浓度为5%的混合液,按0.1 ml/100 g体重的量经胰管逆行注射(注射速度为0.2 ml/min)可建立稳定可靠的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2)该方法导致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生的可能机制为:牛磺胆酸钠导致胰腺组织发生出血、坏死,并引起胰腺组织抵抗细菌定植能力下降;同时,坏死的胰腺组织给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胰腺组织发生细菌感染与入侵的细菌量有正相关关系.
周蒙滔张启瑜邱燕军刘纳新朱椰凡周铁丽陈必成
关键词:胰腺炎牛磺胆酸钠大肠杆菌
10例有创机械通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营养干预实践总结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合并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肠内营养(EN)治疗方案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EN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月26日至2月18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隔离病房收治的10例新冠肺炎危重型机械通气患者,入科后及时留置鼻空肠管行早期个体化EN治疗及全程药学监测。收集患者入重症隔离病房时和留置鼻空肠管7 d后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营养风险评分(NUTRIC)、血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及每日EN的总能量、蛋白量及胃肠道并发症情况。比较各指标前后的变化,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的SOFA、APACHEⅡ、NUTRIC评分均较高,ALB、淋巴细胞计数(LYM)、血磷指标均低下,白细胞介素-6(IL-6)不同程度升高。EN支持7 d后,SOFA、APACHEⅡ、NUTRIC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OFA评分(分):4.1±3.48比4.2±2.78,APACHEⅡ评分(分):10.8±4.29比10.4±4.25,NUTRIC评分(分):2.3±1.89比2.3±1.57,均P>0.05〕;血ALB较入院时明显升高(g/L:34.4±2.10比30.13±3.88,P<0.05),LYM、血磷、IL-6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YM(×10^(9)/L):0.09±0.04比0.28±0.37,血磷(mmol/L):0.98±0.28比0.83±0.22,IL-6(ng/L):61.41±76.38比74.49±99.93,均P>0.05〕;每日能量摄入量和蛋白摄入量较入院时明显提高〔能量摄入量(kcal·kg^(-1)·d^(-1)):18.29±7.81比7.20±2.19,蛋白摄入(g·kg^(-1)·d^(-1)):1.14±0.24比0.29±0.61,均P<0.05〕。结论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往往合并器官功能不全、营养风险高,需要结合病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早期不能进食患者留置鼻空肠管予以个体化的EN支持方式值得推荐;具有营养评估经验的重症医学医师可进行EN治疗,帮助患者更快达到低热量目标能量和蛋白需求量的75%以上。血ALB、血磷及LYM低下提示病情危
王晓蓉陈黎黎钱松赞张宸黄跃跃朱椰凡潘景业
关键词:鼻空肠管营养风险筛查
过度全身炎症反应在继发感染致胰腺坏死加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在胰腺坏死继发感染致病变加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SD 大鼠平均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坏死性胰腺炎(ANP)组、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组。8小时后抽血测定血清淀粉酶、α-肿瘤坏死因子、...
周蒙滔张启瑜刘纳新邱燕军朱椰凡周铁丽陈必成
文献传递
重型非胆道梗阻性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外科处理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重型非胆道梗阻性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外科处理要点。方法分析47例重型非胆道梗阻性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999年8月以前,13例采用早期手术,4例死于早期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30.8%;存活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1.5d、平均医疗费用为9.53万元。(2)1999年8月以后,22例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例死于后期感染并发症,病死率为4.5%;存活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1.3d,平均医疗费用为4.64万元。(3)12例采用传统保守治疗,4例病情较重者3例死于早期多脏器功能障碍;其余8例病情较轻者无并发症治愈。结论(1)在急性反应期内,作好复苏治疗的同时,推荐应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型非梗阻性胆石性胰腺炎;(2)重视临床类型的鉴别和转化,发现胆道梗阻及时手术治疗;(3)病变后期出现胰腺局部并发症需要适时的择期手术;(4)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应适时手术解除胆石病变以防止胰腺炎复发。
周蒙滔张启瑜王春友施红旗陈宗静朱椰凡
关键词:胰腺炎胆石性胰腺炎胆道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适应证探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适应证。方法分析各种类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结果①4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治愈43例,治愈率95.6%。②10例入院时合并有胰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治愈9例,治愈率90%。③13例在治疗过程中继发感染的病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治愈12例,治愈率为92.3%。④2例腹腔室间隔综合征患者采用早期手术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例治愈,1例病死。结论①适应早期非手术治疗者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②早期未局限化的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病例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③排除腹腔室间隔综合征后诊断"暴发性胰腺炎"者也是区域动脉灌注的适应证。④需要早期手术的危重患者如腹腔室间隔综合征可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以提高疗效。
钱琼信孙洪伟金约朋朱千东朱椰凡周蒙滔张启瑜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动脉内灌注适应证
区域动脉灌注乌司他丁治疗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机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区域动脉灌注乌司他丁(UTI)治疗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机制。方法:制备犬AHNP模型,随机分组。A组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生理盐水(NS),B组外周静脉注入UTI+NS,C组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UTI+NS。在不同时间段抽血,测血中淀粉酶、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测胰腺组织TNF-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结果:3组模型建立后血清淀粉酶、MDA水平明显上升。B组、C组与同时间点A组相比,淀粉酶、MDA水平明显下降,其中以C组下降最明显。3组模型建立后血中TNF-α、IL-6蛋白水平均明显上升,与同时间点A组相比,B组只在部分时间段下降,而C组在各时间段均下降。B、C组胰腺组织TNF-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以C组下调最明显。结论:区域动脉灌注UTI治疗犬AHNP的机制可能有:(1)使UTI早期在胰腺组织中就达到较高的浓度,且维持时间更长;(2)抑制胰酶的分泌;(3)清除氧自由基;(4)下调胰腺组织TNF-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降低血中TNF-α和IL-6蛋白的水平,阻断促炎因子的瀑布样级联放大效应。
朱椰凡张启瑜周蒙滔刘存丽刘纳新
关键词:乌司他丁动脉灌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