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付 作品数:74 被引量:267 H指数:10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弹力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早期形态学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猪胰弹力酶诱导的兔囊状动脉瘤的早期形态学及病理学变化特征。方法使用35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猪胰弹力酶诱导的囊性动脉瘤模型后,在第3、7、14、21、30天通过静脉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学动态变化特征及动脉瘤管腔内形态变化特征。结果静脉血管造影显示:术后第3、7、14、2l天平均瘤颈、瘤高及瘤宽不断增大;术后第30天瘤颈、瘤高及瘤宽无明显增大。整体标本观察可见术后3d瘤腔内主要为血栓填充:术后7d瘤腔内血栓减少,瘤腔顶部血栓出现完整纤维膜;术后14~30d,瘤腔顶部血栓逐渐机化。结论猪胰弹力酶诱导的兔动脉瘤腔内最初主要为血栓填充,随后血栓逐渐机化.瘤腔不断增大.在2ld左右形态趋于稳定。 李子付 赵瑞 方兴根 许兵 周加浩 梁冲 杨鹏飞 刘建民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胰弹性蛋白酶 前循环血管急性闭塞经颈总动脉穿刺取栓 2020年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弓入路条件下经颈动脉直接建立取栓通路的适应证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颈动脉直接穿刺建立取栓通路,行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取栓治疗的病例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病人均因主动脉弓结构扭曲不能建立经股动脉穿刺取栓通路,随后经颈动脉直接穿刺建立取栓通路并完成取栓治疗。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m RS 1~2分) 2例,死亡1例。结论对主动脉弓重度扭曲而无法行常规经股动脉穿刺行取栓治疗的病例,经慎重评估后行颈动脉直接穿刺取栓治疗可作为备选治疗方法。 王浩 王浩 张磊 张磊 李子付 张永鑫 邢鹏飞 张永巍 张永巍 洪波 杨鹏飞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颈动脉穿刺 血管内治疗 取栓 限制性再灌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限制性再灌注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实验观察,其中假手术组7只,左颈总动脉结扎组(LCO组)10只,通常再灌注组(ecMCAO组)17只,限制性再灌注组(ccMCAO组)22只。LCO组小鼠进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24 h后行神经损伤评分和组织学评估。ecMCAO组小鼠经颈外动脉线栓造模,ccMCAO小鼠经颈总动脉线栓造模,在MCAO造模后2 h再灌注。小鼠在麻醉苏醒即刻与再灌注24 h,分别进行神经损伤评分,然后取材评估组织损伤。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并判断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结果LCO组小鼠各项指标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ecMCAO组小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损伤评分显著高于ccMCAO组(P<0.05)。ecMCAO组小鼠脑组织损伤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大于ccMCAO组(均P<0.05)。脑出血率趋势ecMCAO组小鼠高于ccMCAO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57 BL6/J小鼠大脑对侧代偿功能较好。与ecMCAO相比,ccMCAO模型再灌注后引起的组织与功能损伤较轻,说明限制性再灌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李翯 刘鹏 骆银 张磊 张磊 李子付 张永鑫 邢鹏飞 张永巍 杨鹏飞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 脑损伤保护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类型的关系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分析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类型与减压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按责任血管类型分为两组:特殊组(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20例,普通组(责任血管不含椎基底动脉)66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特殊组病人术后远期疗效比普通组差(P=0.02),两组病人术后近期疗效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术后远期疗效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9.826,95%CI:1.811~53.315)。结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的面肌痉挛病人预后更差,MVD需保证术中充分减压和防止术后椎基底动脉移位。 田春鸥 杨志刚 李子付 文婉玲 王来兴 刘建民 洪波关键词: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研究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关系。<br> 方法:选择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和正常对照者16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覆盖的培养瓶,... 封灏 赵瑞 方兴根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李子付 刘建民关键词:内皮细胞 颅内动脉瘤 病因学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胶原海绵支架的相容性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在胶原海绵支架上生长情况,探讨ADSC和胶原海绵的相容性。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经I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后分离培养大鼠ADSC,观察分析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表达,将第3代细胞种植到胶原海绵支架上,采用CM-Dil特异性的细胞膜染色和切片H—E染色,评价大鼠ADSC与胶原海绵的相容性。结果:ADSC呈长梭形或多角形,细胞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漩涡状生长。第3代细胞在第4、5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到达平台期。细胞免疫荧光显色显示CD13、CD29、CD44均为阳性。种植在胶原海绵支架上体外培养,细胞存活,沿胶原支架表面和胶原海绵空洞生长,复合体体外培养的前3d细胞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第5天和第7天细胞数量发生明显的增加。结论:大鼠ADSC与胶原海绵具有很好的相容性,ADSC和胶原海绵的构建物可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李晓童 支运霞 张喜 杨向群 李玉泉 李子付 张传森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 胶原海绵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及其调控因子的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功能及其相关调控因子基质细胞衍化因子-1α(SDF-1α)的变化。方法选择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5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以CD34、CD133和KDR阳性细胞作为内皮祖细胞的标记,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EPCs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EPCs的黏附和迁移能力;并以ELISA法对外周血中的SDF-1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EPCs数量(32.4±3.5 vs 71.8±5.4)、细胞黏附数量(26.5±7.8 vs 76.4±7.5)、迁移数量(12.0±2.9 vs 23.6±6.5)及SDF-1α浓度[(2.323±0.352)ng/mL vs (2.563±0.404)ng/m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目降低,且黏附、迁移能力受损,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关。 梁冲 赵瑞 李子付 朱晓斐 杨鹏飞 李强 黄清海 洪波 刘建民 许奕关键词:囊状动脉瘤 内皮祖细胞 一种留置股动脉穿刺鞘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留置股动脉穿刺鞘及其应用,所述的股动脉穿刺鞘包括鞘管、硅胶阀座、保护囊;所述鞘管为中空软管;所述鞘管一端固定在硅胶阀座上,所述的硅胶阀座另一端连接有保护囊;所述鞘管和硅胶阀座连接处设有连接套;所述的硅胶阀座... 杨志刚 袁媛 方亦斌 刘建民 张鑫 李子付 张永鑫 洪波文献传递 颅内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4年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3]。CAVM主要是由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一支或多支引流静脉构成,其中畸形血管团内动脉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引流至静脉。CAVM内部除了上述3个结构还常伴有静脉曲张、畸形团内动脉瘤、供血动脉瘤、动静脉瘘及迂曲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建立实验模型对 CAVM的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栓塞材料研究、放射神经外科的研究以及开展相关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结合这些方面对目前的CAVM实验模型综述如下。 江国权 方兴根 徐善水 李子付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 胎盘 兔全骨髓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内皮祖细胞 2011年 目的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的扩增能力。方法新西兰兔10只,对每只兔穿刺并抽取骨髓3 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评估其扩增能力。对培养12 d后的贴壁细胞行CD133、CD34、VEGFR-2三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同时对其行CD133免疫磁珠分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分选前后的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骨髓直接培养48 h后可见细胞呈丛状或集落样生长,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经过12 d的培养,每3 ml骨髓可以获得(1.51±0.29)×106个贴壁生长的EPCs,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检测发现CD133、CD34、VEGFR-2三抗原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经CD133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的细胞比例数分别为分选前的3.38倍和6.14倍。结论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兔EPCs的方法简单、可行。 方兴根 赵瑞 李子付 杨鹏飞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关键词:骨髓 内皮祖细胞 干细胞 细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