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
- 作品数:180 被引量:1,246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西藏定结高喜马拉雅石榴辉石岩-镁铁质麻粒岩的岩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 2003年
- 在高喜马拉雅带的定日县曲当—扎乡一带出露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发现了高压变质的石榴辉石岩及其降压变质的镁铁质麻粒岩组合,早期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石榴辉石岩矿物组合为Grt+Cpx(富铝)+Ru+Q,斜长石已完全消失,形成温度为845~896℃,压力大于1.2GPa,已达到榴辉岩相的压力条件.中期的麻粒岩相组合为Opx+Pl±Cpx±Ga,其中Opx、Cpx和Pl为石榴石的后成合晶,形成温度为993~776℃,压力为0.90~1.21GPa,为中压麻粒岩相产物,晚期矿物仅见普通角闪石、斜长石和石英,是角闪岩相退变质的产物,表明HHC经历了降压升温-降压降温的快速抬升过程,证明其抬升作用与地幔热源的参与有关.
- 廖群安李德威易顺华卢练
- 关键词:高喜马拉雅石榴辉石岩
- 西藏定结、定日一带上石炭统纳兴组重力流沉积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 2003年
- 西藏定结、定日一带上石炭统纳兴组为一套厚度巨大的陆源碎屑沉积,该组中部首次识别出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类型:崩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以碎屑流沉积常见.通过沉积相和基于沉积物组分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物源分析,判断该区晚石炭世存在小型洼陷盆地,其形成与晚石炭世海西伸展运动有关,纳兴组重力流沉积与下伏滨浅海沉积之间具一伸展不整合.
- 张雄华李德威袁晏明曹树钊
- 关键词:上石炭统重力流沉积
- 四维动态成矿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为例
- 李德威李先福傅昭仁郭建慈张华
- 基于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构造研究,提出了层流隆陷的大陆动力学模式,合理地解释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现象,为研究造山带及其与毗邻盆地等大地构造的时空关系,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新思路。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进行了多尺度的构造研...
- 关键词:
- 关键词:控矿构造铬矿床矿床成因论
- 印支运动在昆仑地区的表现特征被引量:7
- 2004年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
- 关键词:印支运动地槽褶皱山脉
-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被引量:23
- 2008年
-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一脆性剪切带发生热一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一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一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一应变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km。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
- 李德威
- 关键词:板内地震发震机理地震预报下地壳流动汶川地震
- 控矿成矿构造的研究动向被引量:2
- 1993年
- 阐述了控矿成矿构造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剥离断层和剪切带理论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控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构造旋回、变形序列、成矿阶段、矿化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构造成矿序列的方法和意义,动力成矿机理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手段及其在建立动力成矿模式、进行隐伏矿床预测中的应用。
- 李德威
- 关键词:成矿序列动力成矿矿化控矿构造
- 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被引量:15
- 2008年
-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Ma、32Ma、14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中新世初期,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的降温事件;在物质组分上,以钙质粘土、埃达克(Adakitic)火山岩为主;生物上以寒冷、干旱标志的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硅体;中新世中期之后青藏高原全面抬升。
- 蔡雄飞刘德民魏启荣顾延生袁晏明李德威王国灿罗中杰
-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植硅体可可西里盆地
- 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被引量:2
- 2011年
-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 刘芳晓李德威刘德民
- 关键词:遥感解译新构造运动
- 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性:从预测减灾到取能减灾被引量:7
- 2017年
- 地热能决定了地球分层流变、洋陆与盆山的关联成因、成矿成藏和自然灾害链,由此带动地学革命、能源革命和减灾革命。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应开展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在地球系统动力学和热流体撞击地震成因模式指导下,科学预测地震及其关联灾害;二是在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动态热源思想指导下,梯级综合开发地热能,特别是干热岩地热能低成本大规模持续发电,既能解决能源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害问题和环境问题。简要论述了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机理,认为地球上没有板块,只有洋陆和盆山,它们由地壳和地幔固态流变物质层流而成,物质非均匀流动产生地震,断层是地震的结果。在热动力驱动地球物质非均匀层流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阐明了地震预测和地热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明确指出沿着隐伏的活动韧性剪切带通过超长超导重力热管、U形钻井和U形挖掘进行高效采热,不仅能够解决供暖和电力问题,而且具有减灾减排作用。
- 李德威
- 关键词:地震
-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被引量:15
- 2008年
- 青藏高原板内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下地壳基本上没有地震,地震震源多集中在15-40km的深度范围,主要在中地壳内,呈似层状弥散分布.其中30-33km深度是一个优势层,与壳内分层有关.总体上青藏高原南、北部的震源面略呈相向倾斜特征.70-100km深度区间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震级较小的地震,可能与壳幔过渡带的拆离作用有关.高原内部的正断层系与板内地震密切相关,是板内浅源地震的主控构造.总之,青藏高原地震震源沿着活动的上地壳脆性层与软弱层之间的脆-韧性过渡带分布.这些板内地震活动属于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板块碰撞和板块俯冲无关.初步认为青藏高原浅层到深层多震层的成因分别是韧性基底与脆性盖层、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幔的韧-脆性转换、拆离和解耦的产物.
- 罗文行李德威汪校锋
- 关键词: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多震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