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权

作品数:193 被引量:1,037H指数:1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0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1篇天文地球
  • 50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1篇盆地
  • 28篇油气
  • 27篇地质
  • 18篇油层
  • 17篇龙门山
  • 15篇凹陷
  • 14篇断层
  • 13篇四川盆地
  • 13篇物理模拟
  • 12篇地层
  • 11篇松辽盆地
  • 11篇海拉尔盆地
  • 10篇准噶尔盆地
  • 10篇乌尔逊
  • 10篇成藏
  • 9篇油田
  • 9篇剖面
  • 9篇乌尔逊凹陷
  • 9篇勘探
  • 8篇气藏

机构

  • 187篇成都理工大学
  • 69篇中国石油天然...
  • 23篇国土资源部
  • 12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石油
  • 5篇中国石油西南...
  • 5篇成都工业学院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大庆油田有限...
  • 4篇成都师范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石油...
  • 3篇四川省地质矿...
  • 3篇四川行政学院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92篇李忠权
  • 31篇李洪奎
  • 25篇应丹琳
  • 22篇段新国
  • 15篇陈均亮
  • 14篇龙伟
  • 13篇张寿庭
  • 11篇丁啸
  • 10篇陈骁
  • 10篇陈更生
  • 9篇万双双
  • 9篇杭文艳
  • 7篇应文峰
  • 7篇麻成斗
  • 7篇李应
  • 7篇潘懋
  • 6篇史浩
  • 6篇银元
  • 6篇蒙启安
  • 6篇朱德丰

传媒

  • 30篇成都理工大学...
  • 12篇矿物岩石
  • 10篇大庆石油地质...
  • 10篇中国西部科技
  • 9篇成都理工学院...
  • 6篇科学技术与工...
  • 4篇四川地质学报
  • 4篇地质通报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国土资源科技...
  • 3篇矿物学报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岩石学报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四川有色金属
  • 2篇核电子学与探...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17篇2015
  • 13篇2014
  • 17篇2013
  • 14篇2012
  • 13篇2011
  • 10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葡南地区黑帝庙浅层气藏成藏模式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浅层气藏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储量小,丰度低,类型多,分布广,压力偏低的特点。以松辽盆地北部葡南地区黑帝庙气藏为例,对浅层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葡南丰富的烃源条件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资源基础;优质盖层条件及稳定的地下水条件为天然气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T1-T06或T2-T06断层的发育及分布是该区黑帝庙油层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明水组地层变形前后构造格局的演变对黑帝庙油气藏的再改造起到重要作用,古构造高带也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地带;黑帝庙油层良好的储层条件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场所。从已有气藏的解剖看,砂体、构造、断层相互配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是油气成藏关键。总结了黑帝庙油层的成藏模式。对同类浅层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段新国李忠权姜福聪
关键词:浅层气藏黑帝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松辽盆地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研究方法、理论及其勘探开发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山地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与美国、加拿大等“平原式”页岩气勘探开发在地下地质构造上存在着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页岩层内构造变形-变位复杂、勘探“甜点”认识不清、生产开发钻井过程中水平井段目标靶体寻找困难并时常出现工程事故等问题。本文从野外调查、岩心观察、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处理解释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能够有效识别页岩气层内构造变动。
李忠权贾承造江同文陈更生何骁李国欣杨洪志石学文吴伟胡懿灵龙伟
关键词:研究方法
贵州新桥地区构造蚀变体对探矿的指示意义
2015年
滇黔桂"金三角"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主要的集中产出区域,具有金矿点多、分布面广,且含矿层位岩性各具特色,矿石类型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储量巨大等特点,素有"中国金州"之称。近年来,在台地相区受构造蚀变体控制的层控型金矿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仅赋存于构造蚀变体(一套为强硅化灰岩、灰质角砾岩、硅化粘土岩的岩性组合)中的水银洞金矿Ⅰa金矿体储量就大于25t(单矿体达大型规模)[1-2]。因此普遍认为这套构造蚀变体为金矿的重要含矿岩系。
刘才伟李忠权
关键词:蚀变含矿岩系矿石类型角砾岩含矿层位岩性组合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末反转变形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被引量:11
2009年
构造物理模拟对构造反转机制分析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模型建立至关重要。作者在深入研究松辽盆地的基底、形成发育和改造史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进行6次能再现可重复性的三维构造物理模拟,探讨了断陷盆地晚期反转变形的动态过程,表明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因受基底中构造边界的制约而可能产生多组方向的背斜构造带。先存的边界条件还决定了晚期变形的产状:断面缓的一侧率先变形,对应的背斜带翼部陡且褶皱幅度大;它还制约了呈雁列式展布的正断层的发育。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正向二级背斜构造带均为明水组沉积后(白垩纪末)同一挤压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该期反转变形控制了新生代松辽地区的沉积发育。
陈均亮李忠权应丹琳林春华
关键词:松辽盆地
龙门山南段高家场地区似花状构造特征研究
2013年
高家场构造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边缘,名山、芦山、邛崃、大邑四县境内,位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山前带上,属于川西中新坳陷低陡构造区的三和场构造群。该区内地腹褶皱强烈,断层极为发育,构造形态复杂。本次研究通过分析区域地质和地震剖面等资料,结合在野外地质调查中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对压扭构造样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应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建立构造地质模型;从而对高家场地区似花状构造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通过对该地区似花状构造的分析研究,也加深我们对构造变形特征的理解。
郭明李忠权王适择
关键词:平衡剖面
浙江缙云县骨洞坑萤石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被引量:9
2010年
骨洞坑萤石矿床位于浙东南褶皱系北东向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余姚——丽水深断裂所夹持的余姚——遂昌前震旦纪变质基底隆起带南东侧附近。骨洞坑萤石矿受建造和构造双重控制;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控矿主断裂为NW-NWW向压扭性断裂。经过多次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区域萤石矿成矿特征,本文从物源、水源和热源三个方面论述骨洞坑萤石矿床成因,详细论述了成矿热流体场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成矿模式,为今后骨洞坑萤石矿床地质探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方乙李忠权
关键词:萤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模式
松辽盆地北部构造动力学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李忠权潘懋侯启军郭冀义吴河勇应丹琳麻成斗陈均亮李洪奎王雪峰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373005)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陆相坳陷盆地成藏理论及勘探实践》的子专题(编号:DQYT-1201002-2006-JS-12882),由成都理工大学与...
关键词:
关键词:松辽盆地叠合构造动力学
准噶尔南缘拉张伸展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机理及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1
1998年
拉张伸展角度不整合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该文首次报道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地区的拉张伸展角度不整合,并对其地质特征、成因机理及动力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李忠权张寿庭陈更生余明清
关键词:拉张环境动力学意义
高放废物处置库深部地质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查明高放废物处置库深部地质特征,采用大地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以及高精度磁法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与资料解译,得到6条测线的综合地球物理成果解译图。根据成果解译图的异常特征,推断出研究区花岗岩体受南北两侧两条近东西向断裂F1、F2控制,破碎带分布较宽,断层充填高热蚀变物质,岩体内部无明显断层发育。
吴赞华董湘龙李忠权时燕华邓晓颖
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特征地球物理
龙泉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扭动形迹成因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龙泉山构造带位于川西前陆盆地凹陷带与前陆斜坡带之间,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块。通过地表地层陡带、断层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及钻井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建立了龙泉山构造带的构造模型,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认为其构造特征在剖面上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在平面上可分为南、中、北三段。针对龙泉山背斜扭动形迹的成因,从南北段构造样式差异、构造应力、构造运动期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于佳男李忠权曾庆李洪奎罗寿兵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