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欢 作品数:66 被引量:411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社会学 更多>>
大学生社会拒绝与蓄意自我伤害的关系:一个中介和调节效应的混合模型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考察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拒绝与蓄意自我伤害的关系,以及认知灵活性、心理痛苦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大学生500名,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中文版、认知灵活性问卷中文版和自编心理痛苦问卷施测,通过层级回归分析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社会拒绝高分组蓄意自我伤害和心理痛苦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认知灵活性显著低于低分组;(2)大学生社会拒绝得分与蓄意自我伤害尝试、蓄意自我伤害严重性均呈显著正相关;(3)心理痛苦在社会拒绝和自我伤害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也受到认知灵活性水平的调节。结论: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拒绝,会通过诱发被拒绝者的心理痛苦体验,进而产生蓄意自我伤害行为。高水平的认知灵活性能够在心理痛苦及其引发的蓄意自伤之间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 张嘉旗 李欢欢 沈程峰 王雪薇 张玲玉 华越尔关键词:心理痛苦 青少年环境风险与心理危机的关系 2024年 一、青少年环境风险和心理痛苦的联合模式及其特点在本研究样本的环境风险类别中,存在高联合风险组(4.46%)、高学校风险组(11.86%)、中联合风险组(19.95%)和低联合风险组(63.73%)。表明初中生近20%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环境风险因素当中;且较高的家庭风险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学校、社区风险,而一部分初中生可能只暴露于单一的学校风险中。 孙芳 李欢欢 郭玥言 魏诗洁关键词:心理危机 心理痛苦 青少年 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个体的归因方式、心理求助、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检验归因方式和心理求助是否能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意念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心理求助问卷等对广州某大学37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层次回归对变量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相关(r=0.30,P<0.001);②可控性归因方式和向亲友求助的意愿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可控性归因倾向、向亲友求助的意愿能降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减少个体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 梁丽婵 李欢欢关键词:自杀意念 归因方式 心理求助 应激 基于心理痛苦和静息态脑电成分的多模态数据对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分类效能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考察结合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和静息态脑电成分构建重性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分类模型的区分效能和重要特征集。方法:采用便利取样,选取73名重性抑郁症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组进行临床量表评估和静息态脑电数据采集。结合人口统计学指标、临床量表得分和静息态脑电指标,采用机器学习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结果:(1)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的准确率为85.01%,AUC为0.93;仅采用静息态脑电指标构建的自杀未遂单模态分类模型准确率为72.10%,AUC为0.59;(2)痛苦逃避是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的首位重要特征,以下依次为年龄、oz通道的低频gamma和抑郁;(3)高频和低频gamma是痛苦逃避分类模型和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中共同的重要特征。结论:自杀未遂多模态分类模型区分效能优良,痛苦逃避是优于抑郁的区分有无自杀未遂的最重要行为特征。gamma作为与痛苦逃避密切相关的脑电特征,其活动异常可能是自杀未遂的神经基础。 安依雯 李杨 李欢欢 温晓通 郭婷 王湘关键词:自杀未遂 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对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颗粒素的影响 被引量:12 2005年 为考察应激对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神经颗粒素是否涉及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采用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模型,选取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装置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1和正常对照组2。以旷场试验法测定应激前后大鼠行为的变化,以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大鼠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的总含量和磷酸化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应激组动物活动增加,表现出焦虑行为;而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多项行为指标的变化与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的改变呈显著相关。这些结果提示神经颗粒素有可能在应激所致焦虑行为中起作用,可作为预测应激所致焦虑行为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慢性应激过程中海马区域没有发现神经颗粒素的磷酸化反应。 李欢欢 林文娟 李俊发关键词:应激 神经颗粒素 海马 Alzheimer病人记忆损害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了解AD病人记忆损害的特征。方法采用多维记忆评估量表中的 1 2个分测验对 30例临床诊断可能的Alzheimer病患者及与病人组相匹配的 30例正常受试进行记忆功能的测定。结果AD组几乎在所有的分测验和指数分上均差于对照组。AD轻度组仅在自由组词、残图命名、空间广度、常识记忆等 4个分测验及记忆广度、内隐记忆等 2个指数分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中重度组则在所有分测验和指数分均差于对照组。经以教育年限为协变量校正后 ,轻度与中重度组在自由组词、残图命名、经历定向、常识记忆、自由回忆、内隐记忆、日常记忆等分测验和指数分上存在明显差异。 1 2个分测验成绩的比较发现 ,负荷外显记忆的各个分测验的成绩均较差 ,负荷内隐记忆的两个分测验的成绩较好。结论轻度AD病人存在着广泛的外显记忆障碍 ,中重度AD病人除了存在外显记忆障碍外还表现出内隐记忆和日常生活记忆的障碍。这一结果提示人类大脑中存在着多个记忆系统 。 王力 程灶火 李欢欢关键词:记忆损害 金钱激励延迟任务中抑郁症动机行为损害的计算建模研究 202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金钱激励延迟任务(MID)和计算行为建模方法,探索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在奖赏和惩罚条件下动机行为的心理机制。方法:55名MDD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进行临床量表评估和金钱激励延迟任务,运用漂移扩散模型对两组被试不同条件下的漂移率进行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MDD组反应时显著长于HC组。漂移扩散模型分析显示,MDD组在奖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在惩罚和中性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创新性地提供了计算建模的实证依据,支持MDD患者在奖赏条件下动机行为学习损害的存在,并提示在不同效价目标下MDD动机行为的损害可能存在分离。计算行为建模的方法探索到了普通行为学难以观察到的细微差异,对临床实践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季欣蕾 孔鑫媛 李欢欢 王湘关键词:抑郁症 动机 漂移扩散模型 大学生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编制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Internet game cognition-addition scale,IGCAS),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165名大学生中先进行试测,确定16个条目的正式版本后以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654名,施测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和Young量表,考察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涵盖2个维度,游戏非适应认知因子和成瘾行为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61.63%,各条目的因素负荷在0.550-0.850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二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为:χ^2=118.44,NNFI=0.98,NFI=0.98,CFI=0.99,RMSEA=0.087。量表的重测信度r=0.76,P〈0.01,各维度和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1-0.943。网络游戏认知-成瘾量表总分、各维度分与Young的成瘾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0.24-0.26,P〈0.01)。结论:IGCAS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辅助诊断的有效测量学工具。 李欢欢 王力 王嘉琦关键词:网络成瘾 大学生 信度 心理测量学研究 概率奖赏任务及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本研究首次在中国健康大学生样本中应用概率奖赏任务(Probabilistic Reward Task,PRT),并对其奖赏强化学习行为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27名健康大学生被试完成计算机汉化版的概率奖赏任务(长短嘴版本,300试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反应偏向、鉴别力、准确率、反应时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反应偏向与鉴别力的组块主效应显著(F(2,252)=20.05,P<0.001;F(2,252)=13.02,P<0.001),随操作次数增多,反应偏向与鉴别力逐渐提高。反应时和准确率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F(1,126)=84.09,P<0.001;F(2,126)=143.08,P<0.001),奖多刺激(获奖赏机率高的刺激)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奖少刺激(获奖赏机率低的刺激),奖多刺激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奖少刺激(P<0.001)。反应时和准确率的组块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2,252)=14.15,P<0.001;F(2,252)=17.79,P<0.001)。在奖多刺激条件下,反应时组块1>组块2=组块3(P<0.05),准确率组块3>组块2>组块1(均P<0.001);而奖少刺激条件下,三个组块之间的反应时及准确率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中国大学生群体在PRT任务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追求更高机率奖赏的动机与欲望,并存在渐进累积的奖赏学习效应。 范乐佳 张蓓 欧阳紫榕 罗兴伟 李欢欢 张江华 熊燕 罗伏生 王湘基于“心理痛苦”理论的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机制 被引量:22 2015年 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李欢欢 谢蔚臻 李永娜关键词:心理痛苦 抑郁 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