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儒宾
- 作品数:18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台湾清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理学家对孟子核心概念的改造被引量:8
- 2010年
-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 杨儒宾
- 关键词:理学良知性善
- 儒家与道家的生生对话——“在世共生”的时代意义
- 2022年
- 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今天对话的题目是《儒家与道家的生生对话——"在世共生"的时代意义》。首先,感谢赖锡三老师邀请我当主持人,让我有机会在线见到荣灼、儒宾兄。刚才与赖老师沟通了程序的安排,就先请荣灼、儒宾两位老师每人主讲40分钟,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休息10分钟,回来后进入交流对话的环节。现在我们先请荣灼老师讲话。陈荣灼(布洛克大学):谢谢赖教授和郑教授,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对道家的看法。
- 陈荣灼杨儒宾赖锡三郑宗义李志桓
- 关键词:布洛克主持人在世
- 大禹与九州原理被引量:3
- 2020年
- 大禹是儒家传统中的圣王,"古史辨"时期中争议的人物。从今日经学的角度,大禹在儒家传统中具有新的诠释内涵。大禹是虚实相参的人物,他的形象与治水神话紧密相关。大禹治水神话是环太平洋地区捞泥造陆神话的一种类型,但经由前代儒者创造性的转化,具有了普世性的意义。他成了大地原理的象征,他的治水敷土则成了体国经野的九州原理,大禹本人后来更成为儒家圣王的典范。
- 杨儒宾
- 关键词:大禹海洋文化
- 弁言:无言不是结局被引量:1
- 2015年
- 《理学工夫论》一书处理的是理学工夫论中的核心问题与理论难题,工夫论虽然是理学体系的核心义,却是极难下手探谈的理论艰困区。理学的分派常缘于工夫论的认知不同所致,下手不同,体证不同,宗旨遂异,工夫论问题是无从逃避的。凡是工夫论,总会牵涉到身心转换'术'的知识,'术'的知识不是解析型的,而是行动型的。解析型之知与行动型之知之歧异。
- 杨儒宾
- 关键词:工夫理学体证
- 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
- 2001年
- 杨儒宾
- 关键词:炼丹术个体化内丹分析心理学
- 《大学》与“全体大用”之学被引量:2
- 2012年
- 《大学》原为《礼记》的一篇文章,唐代以前,这篇文章并不重要。理学兴起后,《大学》的地位终于冲天而起,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大学》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资源?理学家又如何改造了这些思想资源的意义,使得它可以从"记"的地位跃升为儒家重要典籍?其中的关键在于理学家将这篇文章视为"性命之书"。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对此篇文章的重要概念作了系统转移的工作,大体是将泛论的美德提升为本体论的语汇,这种改造经书性格的工程规模大而情节细致。透过理学家的改造,《大学》遂得脱胎换骨,由一般的学习纲要变为性命之书。
- 杨儒宾
- 关键词:明德格物致知
- 殷周之际的纣王与文王——新天命观的解读被引量:5
- 2018年
- 殷周之际是中国史上的关键年代,纣王与周文王分别成为转型时期的象征人物:文王代表道德的典范,纣王则成为罪恶的象征。本文认为纣王的罪名都和巫教的因素有关:纣王不接受日渐腐败的巫教,相信自我的力量,但却无法整合解体的殷末社会,所以失败。文王面对解体的巫教社会,相信一种新的天命,也就是有德性的天命;天命和政治的命运同步,天命有德,有德的国君透过自己的修养以及民意,体认上天的旨意,获得政权。新的天命观形成了后来的道德政治以及天下观的国际秩序。
- 杨儒宾
- 关键词:周文王纣王巫教
- 技艺与道——道家的思考被引量:14
- 2007年
- 《庄子》一书在批判语言、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又追求一种与身心修养相关的知,这可以称之为"体知"。道家的体知是一种全体性的、超越主客的知,深深地扎根于气化的连续性之整全中。在此意义上看道家的反智论,乃是反对以概念为中心,而不是反对超主客的全体性之知,而道家的技艺论也就是强调融技入道,使技艺融入超主客的实践活动之中,在此活动中身心互融而使人格提升,使生命意识更为丰富、立体,生命得以世界化,世界也得以生命化。
- 杨儒宾
- 关键词:体知庄子
- 理学功夫论的反思
- 2024年
- 在整体儒学史中,宋明理学所占的时间不算短,其思想特色也颇为明显。比起之前的汉魏六朝或隋唐阶段,或之后的清代儒学,理学家显然拥有更深层的精神生活。清儒常批判“性与天道”是孔子所罕言,理学家却热衷于这一领域,因而造成了对日用伦常的忽略,甚至引发了家国覆亡的悲剧。清儒对理学家的刻板印象显然不合事实,作为历史上存在的理学体系自然有它的限制,凡存在即是体现也是限制,理学也不例外。问题是批判理学之限制性的考据学知识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 杨儒宾
- 关键词:汉魏六朝清儒考据学理学儒学史
- 孔子与族群政治被引量:1
- 2013年
- 壹、孔子的家世20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家雅斯培与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提出人类四大导师的论点。他们指出在人类的轴心时代,四位代表人类精神与文明不同发展方向的圣哲分别出现在古文明地区,其中的释迦牟尼与耶稣是宗教人物,他们的思想被视为超乎尘世且具有普遍的意义。苏格拉底是另一种类型的哲人,他发现了人的理性之光。
- 杨儒宾
- 关键词:孔子思想子贡周公普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