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尔源

作品数:49 被引量:756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8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气候
  • 16篇树轮
  • 13篇气候变化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7篇降水
  • 6篇圆柏
  • 6篇盆地
  • 6篇祁连圆柏
  • 6篇柴达木盆地
  • 4篇植被
  • 4篇生态过程
  • 4篇生态系统
  • 3篇东南
  • 3篇树轮记录
  • 3篇树种
  • 3篇林线
  • 3篇径向生长
  • 3篇降水变化
  • 3篇降水量

机构

  • 4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青海省气候资...

作者

  • 49篇梁尔源
  • 20篇邵雪梅
  • 10篇黄磊
  • 10篇王丽丽
  • 7篇朱海峰
  • 5篇刘洪滨
  • 5篇芦晓明
  • 4篇刘晓宏
  • 4篇朴世龙
  • 3篇胡玉熹
  • 3篇方修琦
  • 3篇林金星
  • 2篇汪涛
  • 2篇汪诗平
  • 2篇刘鸿雁
  • 2篇徐岩
  • 2篇朱立平
  • 2篇郑永宏
  • 2篇张宪洲
  • 2篇吕爱锋

传媒

  • 7篇科学通报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研究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大自然
  • 1篇Acta B...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青藏高原...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线波动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作为直立树木分布的高海拔上限和高纬度北界,树线对气候变化具有潜在的敏感性,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树线变化不仅包含树线位置(本文中指树线上边界位置)的进退,还涉及到林分结构、空间格局和树木的生长变化等方面。尽管学者们利用不同的假说来解释树线和林线形成机理,但普遍认为温度是影响树线变化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因此,全球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树线位置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会有几十年至几百年的的滞后性,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树线位置有可能仅发生微小的变化。相对于树线位置,森林种群密度的变化是更敏感的生态指标。国际上多处树线研究(包括藏东南一带)都揭示了近100~200年来树线过渡带内种群密度的显著增加。但是,国际上已经报道的大多数树线样点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难以区分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对树线波动的影响。值得提出的是,青藏高原具有全球最高海拔的天然树线,且受人类活动干扰少,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树线动态与格局影响的理想地点之一。
王亚锋梁尔源
关键词:树轮种群密度气候变化
灌木年轮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3年
灌木往往分布在树线以上或以北的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是把传统上以乔木为主的树轮研究扩展至森林分布界限以外的唯一选择。尽管灌木具有以上研究潜力,迄今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的灌木种类仅有30种左右。介绍了灌木年轮研究方法,综述了过去几十年来环北极高纬度地区,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高海拔地区的灌木年轮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发掘一些灌木的树木年代学潜力;(2)揭示限制灌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尝试利用灌木年轮宽度等指标重建过去区域气候变化历史;(3)探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灌木的生长或分布范围的变化;(4)通过人为控制增温来揭示变暖对灌木生理特征和生长的影响。这些研究展示了灌木在扩展传统乔木树轮研究网络方面的潜力,也是树木年代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的灌木年轮学研究多集中于环北极苔原带。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具有广泛的高山灌木分布,具有把青藏高原边缘区以乔木为主的树木年轮网络扩展至更高海拔和高原内部的潜力。青藏高原高山灌木的年轮学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青藏高原高山灌木的生长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条件的,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山灌木的分布和生长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等,都有待深入研究。
芦晓明梁尔源
关键词:气候变化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南坡糙皮桦林线上树木的生长受降雨限制
国际上普遍认为,高海拔、高纬度林线上树木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学者们以此为基础提出生长受限假说来解释林线形成机制。然而,我们最近的研究揭示,喜马拉雅山南坡(尼泊尔境内)存在干旱胁迫导致的阔叶树种林线,这对受广泛认可...
梁尔源Binod Dawadi
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树线一直上升吗?被引量:5
2017年
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然而,全球树线调查数据显示,近百年来约50%调查样点树线上升明显,其余则保持静止状态。以上事实揭示,除了气候因素,非气候因素(如竞争等种间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树线的位置变化。青藏高原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天然树线,是探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对树线变化影响的理想区域。研究发现: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成为幼苗萌发或生长的"避难所",从而有利于树线大幅度爬升;而高大茂密的灌丛则会形成一道宽厚的"封锁墙",从而抑制树线的上升。因此,变暖背景下树线位置倾向于向更高海拔爬升,但爬升速率受到树线之上种间关系的调控。变暖并不一定会造成树线位置的显著上升。
王亚锋梁尔源芦晓明朱海峰朴世龙朱立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种间关系树轮
树木年轮记录的青海乌兰地区近千年温度变化被引量:32
2008年
过去1000a气候变化历史是评价当今气候变暖的重要背景资料.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青藏高原过去千年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重建还很少.对采集于青海省乌兰地区祁连圆柏林上限的树轮样本进行了气候响应分析,揭示了上限祁连圆柏生长主要受温度变化限制,即与上年9,11月和当年2,7月的平均温度相关显著(P<0.05),而与降水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以上分析,重建了过去1000a来上年9月至当年4月平均温度的变化,转换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0.8%.重建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千年中最暖的百年,20世纪90年代是最暖的10a.重建与邻近地区的树轮、湖泊沉积记录的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重建是可靠的.与北半球千年温度变化对比表明,中世纪暖期时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特殊性,最近400a来,该地区对北半球气候变化有较好的响应.
朱海峰郑永宏邵雪梅刘晓宏徐岩梁尔源
关键词: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祁连圆柏温度重建气候变暖
降水是否是驱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圆柏木质部分化开始的主要因素
温度一直被认为是驱动树木春季木质部分化开始的主要因素.但关于降水能否以及如何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的春季木质部分化,人们却知之甚少.2009 ~2011年,作者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半干旱区的祁连圆柏进行了形成层活动监测,运用...
任平梁尔源
气候变化下生物交互作用对树线生态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树线交错带是具有强烈生物交互作用的高寒生态过渡带,生物互作与树线生态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系统综述了气候变化下植物间、动植物间和微生物与植物间互作因子对树线生态过程的影响。植物间互利或竞争作用的强度调控变暖背景下树线生态过程的变化,目前尚缺少树轮生态学证据,且亟待检验高阶互作的适用性;动物采食活动、微生物与植物间互作可通过影响土壤状况、改变树木生长和更新等生态过程动态,增强或削弱树线与气候间耦合关系。迄今为止,地下与地上过程联系如何影响气候变暖下的树线动态尚不明晰,而营养级间互作可能调制树线生态过程对气候响应。青藏高原等高寒区具有开展此类研究的优势与潜力。
王亚锋王亚磊黄茹梁尔源
关键词:林线树轮气候变化互利
西藏米林高山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24年
西藏东南部米林市广泛分布着高山松针叶林,很少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具有开展树木年代学研究的潜力。为此,本研究以藏东南米林市的高山松(Pinus densata)为研究对象,拟建立高山松树轮宽度标准年表,探讨高山松林的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山松的径向生长与上一年11月最低气温、当年8月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当年4月降水和帕默尔干旱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6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其中,高山松径向生长与4月降水量的相关最为显著,表明生长季初期降水量的缺乏限制了高山松的径向生长。百年尺度上高山松年表缺失轮数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缺轮数量与上一年9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逐月帕默尔干旱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的干旱不利于树木的生长。滑动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4月降水对高山松生长的主导作用。近一百年来米林市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且季节降水分配不均,由此导致了高山松径向生长的水分限制。未来持续的气候变暖可能威胁米林市高山松林的正常生长。上述结论为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西藏针叶林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宇王亚锋刘波梁尔源
关键词:气候变化高山松
基于树木年轮定量重建过去50年贵州典型森林优势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被引量:11
2020年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结合树木生物量方程,重建了贵州3个地区典型森林(2个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1个典型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天龙山: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茂兰:化香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雷公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白梓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以树木个体为单元的地上生物量(AGB)与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比较了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GB与ANPP的差异;并研究了近50年气候变化对ANPP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叶树的平均年轮宽度大于阔叶树,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分别小于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平均树木年轮宽度。喀斯特地区树木的AGB及其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树木。近50年来,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ANPP平均分别为(2.4±1.2)kg a^-1株^-1和(4.6±4.1)kg a^-1株^-1,显著低于非喀斯特地区阔叶树与针叶树的(5.6±4.8)kg a^-1株^-1和(12.4±7.7)kg a^-1株^-1。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的增长趋势与年均温的相关性高于生长季降水,非喀斯特地区树木ANPP与年均温和生长季降水均显著相关,且不管是在喀斯特还是在非喀斯特地区,针叶树ANPP对气候指标的变化比阔叶树更敏感。
刘立斌刘立斌许海洋梁辉郭银明张慧梁尔源芦晓明
关键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干旱半干旱区灌丛对草本植物的促进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植物间竞争与促进作用是调控物种、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机制,其中促进作用在胁迫生境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该文从灌丛对草本植物的促进作用随水分的变化规律、发生机制以及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3个方面,总结了最近30年来干旱半干旱区灌丛促进作用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为预测植物间相互作用随环境胁迫程度变化的经典模式,胁迫梯度假说(SGH)认为促进作用随环境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增强。然而,在以水分为主要限制因子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SGH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灌丛对草本植物的促进作用随水分的减少并不总是线性增强,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与灌丛对土壤水分的复杂影响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物种特性、植物生活史阶段、研究方法、研究尺度和指标等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灌丛通过调节其冠层下土壤水分、养分及微生物群落,改善冠层内温度和辐射,抵御取食者等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冠层下植物的存活、生长和繁殖。近年开展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灌木地下部分对灌丛促进作用的影响强于地上部分。灌丛促进作用被认为是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有效手段,而植被恢复成功与否受到环境胁迫程度、物种特性、植物生活史阶段和土地利用等的综合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干旱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灌丛明显扩张。明确灌丛促进作用发生机制,探索灌丛与草本植物间相互作用随干旱梯度的变化规律,阐明灌丛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对预测干旱半干旱区物种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干旱半干旱区发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该文对未来灌丛促进作用研究提出以下展望:1)探索利用生物指标指示环境胁迫程度和植物间相互作用;2)明确灌木地上和地下部分在促进作�
崔光帅罗天祥梁尔源张林
关键词:物种丰富度植被恢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