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利平

作品数:4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冰川
  • 3篇气候
  • 3篇羌塘高原
  • 2篇基于GIS
  • 2篇冰川变化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响应
  • 1篇羌塘
  • 1篇小冰期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 1篇RS和GIS
  • 1篇GIS技术
  • 1篇冰川系统
  • 1篇冰期

机构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王利平
  • 3篇刘时银
  • 3篇谢自楚
  • 3篇丁良福
  • 2篇吴立宗
  • 1篇李德平
  • 1篇殷俊琦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羌塘高原冰川系统雪线场的建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羌塘高原冰川系统测量雪线高度(ELAh)与冰川平均高度(Hm e)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其所有冰川的雪线高度ELAhc。量算的ELAh与计算的ELAhc十分接近,整个羌塘高原的差值(ELAh-ELAhc)平均仅为0.16 m,说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雪线高度ELAhc是可信的。通过对比发现:在编绘雪线高度场时,将冰川系统内相邻冰川分组平均而生成的雪线场克服了地形雪线的影响,比未进行分组平均的雪线场更为美观整洁,规律性也很明显。羌塘高原冰川系统雪线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从南向北,雪线逐渐降低;(2)从东到西,雪线随之升高。从总体上来看,羌塘高原雪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变幅不大,多数在5 700 m以上,但最高值不在气温最高的南部或降水最少的西北部,而在隆格尔山,高达6 000 m以上,不仅是本区和青藏高原内陆水系雪线最高的,也是迄今所知北半球最高雪线所在地。其次分别为波波嘎屋峰、土则岗日和藏色岗日附近,最低值在金阳岗日附近,这是本区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对雪线综合作用的结果。
王利平谢自楚丁良福刘时银
关键词:羌塘高原冰川系统
小冰期以来羌塘高原中西部冰川变化图谱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以地形图、航空相片、Landsat TM和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羌塘高原中西部小冰期至2000年代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这里虽仍有部分冰川存在前进,但冰川整体呈萎缩状态,而且近几十年来,冰川退缩加剧.与同一区域的普若岗日相比,研究区冰川更为稳定.与其它山区冰川相比,这里由于是极大陆型冰川区,所以冰川较其它山区冰川相对稳定.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李德平王利平刘时银谢自楚丁良福吴立宗
关键词:RS和GIS冰川变化气候
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变化及其预测研究被引量:31
2011年
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分析了羌塘高原1970—2000年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0—2000年期间,羌塘高原整体呈萎缩趋势,冰川面积退缩的年平均速率(APAC)为0.145%.a-1,年平均退缩面积3.004 km2.a-1,但也有部分冰川处于前进状态.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退缩加剧,但与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相比,仍是退缩速率较小的地区;整体冰川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但是不同时段不同山地的冰川变化又有所差异.通过分析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知,气温上升是1970—2000年羌塘高原冰川处于退缩状态的主要原因.对比分析羌塘高原冰川变化实际结果和冰川系统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直线式升温模式下升温速率为0.03 K.a-1时的情形更符合羌塘高原的冰川变化实际情况,也说明冰川系统模型具有可行性.
王利平谢自楚刘时银丁良福殷俊琦吴立宗
关键词:羌塘高原冰川变化气候响应
基于GIS的羌塘高原冰川系统变化及其预测
羌塘高原以高海拔而广阔平坦的高原面构成青藏高原的主体,又被称为藏北高原,是高原面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其范围为昆仑山以南,冈底斯山以北,喀喇昆仑山以东,唐古拉山以西广袤的高原内陆流域地区。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腹部,周围高山阻隔,...
王利平
关键词:羌塘高原冰川气候变化GIS技术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