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劲

作品数:145 被引量:51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28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0篇医药卫生
  • 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3篇成像
  • 38篇磁共振
  • 30篇肝移植
  • 24篇术后
  • 23篇移植术
  • 23篇肝移植术
  • 23篇磁共振成像
  • 21篇移植术后
  • 21篇细胞
  • 21篇肝移植术后
  • 17篇影像
  • 16篇肝癌
  • 14篇MRI
  • 13篇影像学
  • 13篇肿瘤
  • 12篇静脉
  • 10篇胆管
  • 10篇脑铁
  • 10篇肝细胞
  • 9篇血管

机构

  • 12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2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南华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 1篇喀什地区第一...
  • 1篇云南省玉溪市...
  • 1篇惠州市中心医...
  • 1篇广东省梅州市...

作者

  • 142篇王劲
  • 77篇单鸿
  • 31篇姜在波
  • 25篇朱康顺
  • 21篇何炳均
  • 20篇刘静静
  • 19篇胡冰
  • 18篇李征然
  • 17篇颜荣华
  • 17篇邝思驰
  • 16篇孟晓春
  • 14篇郭若汨
  • 13篇张雪林
  • 12篇邵硕
  • 11篇康庄
  • 11篇李丹
  • 10篇张亚琴
  • 10篇谢斯栋
  • 10篇廖碧红
  • 9篇黄明声

传媒

  • 15篇中华医学杂志
  • 8篇中国医学影像...
  • 8篇中华肝脏外科...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中华肝胆外科...
  • 5篇中华器官移植...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5篇国际医学放射...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华腔镜泌尿...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3篇器官移植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12篇2016
  • 4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20篇2011
  • 17篇2010
  • 18篇2009
  • 4篇2008
  • 12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增强扫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损伤的MR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资料。按病变的主要发病部位及MR表现将其分为灰质型及白质型,其中白质型进一步分为白质型Ⅰ期和白质型Ⅱ期。结果:36例放射性脑损伤包括27例白质型及9例灰质型,其中27例白质型包括白质型Ⅰ期18例、白质型Ⅱ期9例。白质型Ⅰ期病例中增强扫描均表现为颞叶底部灰质内为主团块状或散在的斑点状、斑片状实质强化,强化区多位于颞叶底部内侧灰质及颞极区灰质;白质型Ⅱ期病例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花环状强化,占强化病灶的56%,其它主要表现为坏死灶周边及颞叶底部灰质内不规则实质强化。灰质型病例中增强扫描表现为病变区斑点状或结节状强化。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颞叶放射性脑损伤的强化部位、强化形状及强化范围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在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及早期征象的发现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常规扫描进行。
赵修义张雪林闫卫平孙钢邓勇王劲
关键词:放射性损伤鼻咽癌磁共振成像
跨右心房支架植入术治疗上下腔静脉复合栓子一例
2011年
患并男,46岁,头面部水肿3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3年前患者因肝右叶原发性肝癌行肝右叶切除术,1年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达3000μg/L,CT扫捕考虑切缘肿瘤复发并肺内转移灶,予口服抗肿瘤药物治疗。20d前发生头面部水肿,CT扣描示上下腔静脉等多处栓子形成,子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症状稍缓解。入院后第2天患者突发气促、胸闷、濒死感,考虑为腔静脉栓子脱落引起急性肺栓塞,给予全身肝豢化、吸氧、激素等处理,患者症状缓解。
邵硕姜在波王革张有用杨荣焕李征然单鸿王劲
关键词:栓子脱落支架植入术静脉复合右心房上下腔静脉血清甲胎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ALF)的机制,并示踪MSCs在ALF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方法①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rGFP慢病毒感染的UE7T-13细胞株(hrGFP-MSCs)和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I)标记MSCs(MSCs-DiI)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率或红色荧光染料标记阳性率。②CCK-8体外检测MSCs、hrGFP-MSCs和MSCs-DiI的细胞增殖情况。③取SD大鼠38只,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30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CCL4组(A组)、CCL4/hrGFP-MSCs组(B组)和CCL4/MSCs-DiI组(C组)。B组和C组造模12 h肝内注射MSCs悬液。④分别于造模24 h、72 h、7天取肝组织以及肺组织观察移植hrGFP-MSCs、MSCs-DiI分布、迁移情况。造模后72 h,检测血清IL-10,TNF-α炎症因子水平,另取肝组织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hrGFP-MSCs的hrGFP表达阳性率达99.21%,MSCs-DiI的CM-DiI标记率为99.98%。②CCK8检测示MSC-DiI、hrGFP慢病毒标记MSCs均不影响其增殖能力。③冰冻切片示CM-DiI标记MSCs可更好地示踪移植细胞,造模24 h、72 h及7天非注射部位肝组织和肺组织MSCs-DiI均可见散在的移植细胞团,而hrGFP-MSCs未见明确荧光阳性细胞。④MSCs治疗ALF大鼠模型下调了系统性炎症应答,造模72 h A组的TNF-α、IL-10水平大于B组及C组;PCNA示MSCs治疗促进了宿主肝细胞增殖。结论 CM-DiI标记MSCs能更好地示踪少量散在的移植细胞。异种移植MSCs可通过下调系统性炎症应答,促进肝细胞增殖,修复ALF大鼠肝组织。
赖丽莎陈俊伟王劲李丹李征然单鸿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再生
年龄与正常脑白质平均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av)值,分析年龄因素对正常脑白质ADCav值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具有正常MRI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年龄段分为4组:第1组(16~30岁,n=13),第2组(31~45岁,n=12),第3组(46~60,n=14)及第4组(>60岁,n=11);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扩散梯度加在3个正交方向上的扩散追踪加权成像(trace-weighteddiffusionimaging),定量测量白质区ADCav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ADCav值特性.结果脑白质ADCav值为(0.71±0.08)×10-3mm2/s;不同年龄段4组ADCav值分别为:(0.69±0.06)×10-3mm2/s,(0.71±0.07)×10-3mm2/s,(0.71±0.09)×10-3mm2/s,(0.73±0.10)×10-3mm2/s;第1组ADC值与第4组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年龄大于60岁与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两组ADCav值分别为(0.73±0.10)×10-3mm2/s、(0.70±0.07)×10-3mm2/s,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随年龄的增长,正常脑白质ADCav值呈现微弱增长趋势,其原因可能为正常的年龄变化所致的脑内超微结构的改变.
赵修义张雪林王劲陈斌苍鹏昌仁民
关键词:年龄脑白质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超微结构
MRI诊断56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并发症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MRI对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实质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均接受MR常规序列扫描(Fiesta、Dual-Echo、FSPGR、FS FSE RT、DWI)及LAVA薄层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列影像表现。结果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15例;肝内肿瘤复发9例,伴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静脉癌栓3例;肝局灶性缺血、坏死2例,胆源性肝脓肿2例,肝脏周围炎2例,灶性肝出血2例,局灶性脂肪肝2例,弥漫性脂肪肝1例,肝淤血1例,肝嗜酸性肉芽肿1例,未分化肉瘤1例。结论 MRI可准确反映移植肝实质各种并发症,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王劲何炳均廖碧红姜在波罗琳张亚琴陈规划杨扬单鸿
关键词:肝移植磁共振成像术后并发症
肝移植术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MRI表现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MRI诊断肝移植术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在肝移植术后接受MR扫描并经临床证实为CPM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发现7例患者MRI均在脑桥中央呈"斑片状"、"蝙蝠翅膀样"、"厚花环状"或"括弧样"异常信号,T1FLAIR序列呈低信号,T2W序列呈高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中3例患者经临床激素、神经营养及对症处理后复查MR,1例病灶趋于坏死,1例基本无变化,1例多次MR复查示病灶逐渐缩小;DWI序列信号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MR可作为CPM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中T2FLAIR序列为显示CPM病灶的最佳序列,DWI序列对早期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邝思驰王劲胡冰单鸿
关键词:肝移植
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肝癌原位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重点分析肿瘤复发患者的CT和MRI表现、复发部位及复发时间。结果161例肝癌肝移植术患者术后复发29例,复发率为18.0%。复发者的原发肿瘤分期为Ⅱ期4例,Ⅲ期7例,Ⅳa期8例,Ⅳb期10例。肺部复发21例,呈2~3cm左右结节状病灶,4例伴有胸膜复发。移植肝复发9例,呈多发结节型4例,弥漫型及巨块型各2例,单发结节型1例,其中2例伴有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形成。淋巴结复发9例,见于肝门区、小网膜区、胰头周围、腹膜后及后纵隔,其中1例伴有淋巴结融合、坏死。骨骼复发4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CT呈不均匀低密度影,MRI呈不均匀长T1、长1、2信号影,2例周围伴有软组织肿块。与移植肝、淋巴结、骨骼及其他部位相比,肺部肿瘤复发率最高(P=0.001)。Ⅳb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期-Ⅳa期患者(P=0.001)。4例Ⅱ期肝癌肝移植后均在1年后复发,25例Ⅲ~Ⅳb期肝癌均在1年内复发。结论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以肺部及胸膜最多见,移植肝、淋巴结次之。Ⅱ期肝癌肿瘤复发晚于Ⅲ~Ⅳb期肿瘤,IVb期为肝癌肝移植手术的禁忌证。CT和MRI检查在肝癌肝移植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劲何炳均姜在波张亚琴单鸿肖如张建生罗琳邝思驰陈规划杨扬
关键词:肝移植肿瘤复发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PTC或ERCP检查,病理或临床定期随访资料为标准,筛选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4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将其分为缺血性胆管病变组(ITBL组,29例)和无缺血性胆管病变组(C组,17例),测量移植肝实质的ADC值(b值:600s/mm2),并对DWI序列上移植肝胆道系统信号和MRCP上胆管树进行观察。结果ITBL组和C组的移植肝ADC值分别为(1.456±O.286)×10-3 mm^2/s和(1.716±0.391)×10^-3mm^2/s,ITBL组ADC值低于C组,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WI上ITBL组和C组胆管壁信号增高发生率分别为82.8%(24/29)和5.9%(1/17),ITBL组DWI上胆道壁信号增高主要发生在肝门部胆管及肝内小胆管(70.8%,17/24)。ITBL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TBL组21例伴发胆泥,DWI上呈高、等、低信号,C组中胆管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结论DWI上ITBL主要表现为肝门部及肝内小胆管管壁信号明显增高,移植肝ADC值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可能对ITBL的早期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敏感的监测指标。DWI作为一种新颖、无创、简单、实用的方法在肝移植术后ITBL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刘静静王劲单鸿何炳均许长谋姜在波李名安邵硕周泽浩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移植胆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联合多排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价
2010年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sVEGF-C)水平联合多排螺旋CT(MDCT)扫描能否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理想方法。方法 ELISA方法测定110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sVEGF-C浓度,MDCT平扫及三期强化动态扫描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结果结直肠癌组sVEGF-C浓度为(889.2±264.0)μg/L,对照组为(373.2±97.3)μg/L(P=0.000);病理诊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sVEGF-C明显升高([996.2±247.1)μg/Lv(s701.6±173.6)μg/L,P=0.000];取临界点为996.2μg/L时,sVEGF-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85.0%,准确度为67.3%,阳性预测值为87.0%,阴性预测值为53.0%。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1.4%,特异度为70.0%,准确度为58.2%,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45.2%。sVEGF-C联合MD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92.5%,准确度81.8%,阳性预测值94.6%,阴性预测值68.5%。结论单独应用sVEGF-C或MDCT判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效果均不理想,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
王天宝王劲唐录英魏波董文广
关键词:结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淋巴转移螺旋CT
磁共振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在小肾癌(直径≤3cm)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性肾癌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及嫌色细胞性肾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1.5TMR动态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T2WI假包膜显示率为81.81%;17例病灶在皮髓早期有较明显强化;3例病灶在皮髓早期强化轻微;2例肿瘤囊变,囊壁明显强化。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MR术前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率为86.36%,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0.91%,肿瘤侵犯肾筋膜诊断准确率为95.46%。结论MR对于小肾癌的术前检出、诊断及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亚琴方友强沈敏单鸿王劲何炳均刘凌云
关键词:磁共振肾癌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