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

作品数:27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乳腺
  • 10篇肿瘤
  • 10篇免疫
  • 9篇细胞
  • 8篇腺癌
  • 7篇乳腺癌
  • 7篇腺肿瘤
  • 6篇乳腺肿
  • 6篇乳腺肿瘤
  • 5篇临床病理
  • 5篇病理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组织化学
  • 4篇磷酸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肠癌

机构

  • 16篇嘉兴学院
  • 10篇嘉兴市第一医...
  • 2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作者

  • 26篇王振
  • 22篇邬万新
  • 15篇温晓伟
  • 14篇郭志琴
  • 13篇唐正英
  • 13篇张燕萍
  • 13篇陆宁
  • 8篇张怡
  • 8篇杨宏杰
  • 6篇王伟
  • 6篇汪静宇
  • 4篇袁琳娜
  • 4篇钱建育
  • 4篇陈彩萍
  • 3篇吕青山
  • 3篇陆丽慧
  • 2篇陈祥义
  • 2篇姚明
  • 1篇喻其霞
  • 1篇柯萍

传媒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5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嘉兴地区女性高危型HPV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分布情况,为宫颈癌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体检的72...
张琳汪静宇王振邬万新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三阴型乳腺癌中S1PR1、S1PR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1-磷酸神经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1 phosphate receptor 1,S1PR1)和1-磷酸神经鞘氨醇受体4(sphingosine-1 phosphate receptor 4,S1PR4)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rcinoma,TNBC)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软件检测72例TNBC中S1PR1、S1PR4和CD68的表达,分析S1PR1、S1PR4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1PR1高、中、低表达组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48.89%、36.11%和26.48%,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1PR4高、中、低表达组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42.83%、31.43%和28.93%,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S1PR1高、中、低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1.4%、48.6%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1PR4高、中、低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4.3%、40.0%和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S1PR1高、中和低表达组的CD68阳性率分别为47.22%、42.59%和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不同S1PR1表达组间和不同S1PR4表达组间的TNBC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9,P=0.593)。结论 S1PR1、S1PR4高表达的TNBC具有高增殖活性和淋巴结转移率,且肿瘤间质巨噬细胞数量增加,S1PR1、S1PR4表达与TNBC的生存无关。
王娟邬万新陈彩萍郭志琴王振陆宁温晓伟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USP22、FoxM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去泛素酶基因(USP22)和叉头框M1基因(Fox M1)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3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 ion二步法和We s te rn b 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Fox M1及Wnt/β-c a te 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LEF/TCF、c-myc)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 M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 M1、β-c a te nin、LEF/TCF、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 M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均有关(均P<0.05);且USP22/Fox M1共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亦均有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 M1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张琳郭志琴袁琳娜温晓伟王振张怡汪静宇邬万新
关键词:结直肠癌
乳腺导管内癌围管性微血管密度与浸润的关系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评价围管性微血管密度(MVD)在预测乳腺导管内癌向浸润性癌转化中的价值。方法 6 2例乳腺癌(包括单纯导管内癌12例、伴浸润癌导管内癌13例和浸润性癌37例)进行CD34和F8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定量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同时,对微血管密度与导管内癌的组织病理特征及ER、PR、Her- 2和Ki- 6 7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非肿瘤区、单纯导管内癌、伴有浸润性癌的导管内癌及浸润性癌四组的CD34(+)MVD分别为79.4 5±4 5 .2 3、15 8.39±5 7.2 4、82 .83±37.2 7和10 1.81±4 6 .0 8(个/mm2 ) ,四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0 0 )。单纯导管内癌CD34(+)MVD较非肿瘤区小叶、伴浸润性癌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增加。F8(+)MVD分别为10 8.81±4 9.94、33.4 5±17.79、76 .92±2 5 .14和6 6 .0 1±32 .0 9(个/mm2 ) ,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单纯导管内癌F8(+)MVD较非肿瘤区小叶、伴浸润癌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下降。CD34(+)MVD与导管内癌的核分级Ⅲ级、粉刺型及较高的Her- 2和Ki- 6 7的表达相关;但是,F8(+)MVD与导管内癌的核分级、组织类型及Her- 2和Ki - 6 7的表达无关。结论 CD34(+)MVD可以作为预测乳腺导管内癌向浸润癌转化的一项风险指标。
邬万新温晓伟张燕萍钱建育唐正英王振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癌MVDCD34微血管密度浸润癌HER-2
Ki-67检测结果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Ki-67已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治疗反应以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其检测一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操作指南对乳腺癌Ki-6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规范。我们采用组织芯片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评价各因素对Ki-67染色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乳腺癌Ki-67标准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流程,并通过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等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为乳腺癌Ki-67规范化检测提供依据。
邬万新张怡郭志琴温晓伟陆宁袁琳娜王振唐正英张燕萍
关键词:KI-67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透明脱蜡液在乳腺及子宫标本中对免疫组化ER、PR染色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高质量的切片是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许多石蜡切片在诊断过程中需加做免疫组化染色。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的病理切片制作仍采用传统的石蜡切片技术。在制片过程中,组织的透明以及切片的脱蜡环节均采用二甲苯作为溶剂。二甲苯在常温下极易挥发,对环境造成污染。为避免二甲苯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近年对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采用无苯溶剂的呼声越来越高[1]。任何对切片技术的改良必须确保所制作切片的质量,以免影响诊断。为此,本文采用环保组织透明脱蜡液替代二甲苯,观察其对组织切片质量及免疫组化ER、PR结果的影响,以期消除病理切片过程中苯的危害。
张燕萍唐正英张怡王伟王振杨宏杰郭志琴陈详义
关键词:ERPR二甲苯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ER、PR、HER2、Ki-67、CK5/6、CK1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8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以筛选BLBC,比较BLBC与其他免疫表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中22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458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BLBC46例(10.0%)。癌灶直径平均3.3cm。58.7%(27/46)出现推挤性生长方式,52.2%(24/46)出现地图状坏死,30.4%(14/46)癌灶中心出现无细胞纤维化区域以及63.0%(29/46)癌灶周边和间质内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主要排列成不规则、紧密实性结构。Ki-67高表达(〉25%)在BLBC中占43.5%(20/46)。CK5/6、CK14和EGFR阳性分别见于58.7%(27/46)、43.5%(20/46)和65.2%(30/46)的BLBC病例。BLBC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66.9%,低于管腔A型乳腺癌,与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LBC在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10%,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但诊断BLBC仍必需结合其免疫表型。BLBC是预后比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之一。
邬万新韩文兰张燕萍喻其霞温晓伟陆宁唐正英袁琳娜张怡王振王伟杨宏杰陈彩萍郭文利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底细胞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右手食指末端的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8岁,因右手食指末端肿块伴疼痛就诊。术中见肿块累及甲床,深至骨膜。大体可见肿块界限不清,直径约2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韧。镜下肿瘤位于真皮层内,无包膜。肿瘤实质由星形及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杂乱排列于间质中,部分区域呈席纹状及束状排列,间质呈黏液样及黏液胶原样。黏液样基质内见较丰富的纤细血管,并见散在的肥大细胞。肿瘤细胞温和,轻度异型。肿瘤无坏死,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99均呈弥漫阳性,EMA灶阳性,S-100、HMB-45、SMA、MSA、desmin、GFAP和CK均呈阴性。术后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浅表肢端黏液瘤是一好发于指趾末端的软组织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发生于指趾的软组织黏液性肿瘤鉴别。
王振陈祥义邬万新
关键词:黏液瘤软组织肿瘤
乳腺癌中Ki-67免疫组化规范检测影响因素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Ki-67免疫组化检测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对其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癌灶直径≥2.5cm的乳腺癌新鲜手术标本,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染色和图像分析,比较不同影响因素下乳腺癌Ki-67阳性细胞百分数的变化。结果 不同冷缺血时间(0.5、1、3和6h)分组的Ki-67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36,P=0.136)。不同固定时间分组(3、12、24、48和96h)Ki-67增殖指数均值分别为20.58%、26.84%、28.93%、29.91%和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7,P=0.008)。抗原修复法分组中,微波pH6.0的柠檬酸缓冲液组、微波pH9.0的EDTA缓冲液组、高压pH6.0的柠檬酸缓冲液组和高压pH9.0的EDTA缓冲液组Ki-67增殖指数均值分别为22.66%、28.93%、26.72%和3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67,P=0.000)。一抗克隆号分组中,MIB1、SP6、7B11和EP54组Ki-67增殖指数均值分别为28.93%、32.88%、24.98%和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5,P=0.001)。二抗显色系统EnVision、PV8000和MaxVision组的Ki-67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2,P=0.847)。结论 乳腺癌中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于6h以内标本冷缺血时间和较长的固定时间有较强耐受性,但固定时间低至3h、不同的抗原修复法和抗体克隆号选择对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二抗显色系统选择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邬万新王振张燕萍郭志琴温晓伟陆宁
关键词:乳腺肿瘤KI-67免疫组织化学
浅谈免疫组化对照设置的重要性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
郭志琴陆丽慧王振王伟唐正英汪静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