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来
- 作品数:82 被引量:51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检测内皮型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及iNOS)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O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997年6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NOS和iNOS在71例异位子宫内膜标本和32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eNOS在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具有周期性,在增生期较低,分泌期较高,iNOS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未见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eNOS和iNOS的表达均无周期性的变化,呈持续性的过强表达。结论eNOS和iNOS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调节,加重疾病的病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发生。
- 刘贵鹏陈博宇张凤朱坤王永来张淑兰
- 关键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子宫内膜异位症
- 内异症患者血浆及腹腔液中MIF含量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与的分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MIF在EM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别测定EM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浆、腹腔液(peritonealfluid,PF)中MIF的含量。结果EM患者血浆中MI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EM患者腹腔液中M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EM早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EM晚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EM早期病例与晚期病例患者腹腔液中MIF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EM患者PF中MIF水平高于血浆中MIF水平,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0.687)。EM患者血浆MIF水平在增殖期与分泌期无明显差异(P>0.05);EM患者腹腔液MIF水平在增殖期比分泌期明显升高(P<0.01)。结论MIF高水平与内异症发病有关。
- 刘立红王永来
- 关键词:EMMIF血浆PF内异症
- PDGF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 目的: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探讨PD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利子宫内膜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
- 陈双王永来
- 文献传递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上皮型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检测上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eNOS)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iNOS)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NO/NOS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NOS和iNOS在 71例异位子宫内膜和 3 2例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结果 :eNOS在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生期表达较低 ,分泌期较高。iNOS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 ;异位子宫内膜中的eNOS和iNOS的表达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eNOS在子宫腺肌病组的表达高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 ,而i NOS的表达无差异 ;痛经组iNOS的表达明显高于无痛经组 ,而eNOS的表达无差异性。结论 :eNOS和iNOS在异位子宫内膜中呈持续性过强表达 ,提示NO/NOS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及进展有关。
- 王永来朱坤栾南南
- 关键词: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
- 痛经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检测内皮性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及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继发性痛经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NO/NO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NOS和iNOS在36例继发性痛经患者和34例无痛经患者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两组间异位子宫内膜中eNOS的表达无论是在增生期还是在分泌期均无明显差异,继发性痛经组中iNOS的表达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均明显高于无痛经组,以分泌期更加显著。结论在月经周期中,继发性痛经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iNOS的表达升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调节,导致继发性痛经的发生。
- 陈博宇朱坤刘贵朋王永来张淑兰
- 关键词: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氧化氮合成酶
- 子宫内膜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剂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紫杉醇(TXL)、阿霉素(ADM)和卡铂(CBDCA)(TAC方案)联合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最合适剂量。方法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4例均进行TAC联合化疗,起始剂量分别为ADM 35 mg/m2、TXL 120 mg/m2和CBDCA AUC 4,各药物的剂量逐渐增加。计划至少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如患有4级的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DLT)或患有3级DLT伴发热者,允许在第2轮化疗后接受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结果TAC方案的最大耐受剂量为:第1天ADM 45 mg/m2,第2天TXL 150 mg/m2和CBCDA AUC 5,且未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34例患者的总有效率50.0%,完全缓解率20.6%,中位生存时间29.0个月。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TAC疗法推荐剂量为第1天ADM 45 mg/m2、第2天TXL 150 mg/m2和CBCDA AUC 5,该方案具有理想的疗效及可接受的毒副作用。
- 高嵩何爱萍敖礼王永来
- 关键词:子宫内膜样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Fhit蛋白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100%和10%;非典型增生内膜中Fhit蛋白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或高增殖率分别为66.7%和11.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hit蛋白和PCNA表达阳性率或高增殖率均为54.4%。Fhit蛋白与肿瘤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Fhit蛋白表达阳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36.7%,Fhit蛋白表达阴性子宫内膜腺癌中PCNA高增殖率为79.9%,二者呈负相关。结论①Fhit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在子宫内膜由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过程中,以及恶性肿瘤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②Fhit蛋白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较高的增殖能力,可能与Fhit蛋白缺失有关,后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增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③Fhit蛋白可能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标志,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靶向。
- 佟盛春张岩王永来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FHIT蛋白PCNA蛋白
- 缺氧诱导因子及其抑制因子在不同妊娠阶段绒毛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抑制因子——PHD1、PHD2和因子抑制低氧诱导因子-1(FIH-1)在不同妊娠阶段绒毛和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07年1月至2007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例10周以内早孕者、11例10~12周早孕者、8例中孕者及24例正常晚期妊娠者绒毛和胎盘组织中的HIF-1α、PHD1、PHD2和FIH-1基因的蛋白水平。对四组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HIF-1α、PHD1、PHD2和FIH-1基因的蛋白均主要表达在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胞浆中。(2)HIF-1α、PHD1、PHD2和FIH-1在10周以内早孕组(强阳性率分别为50.00%、0、28.57%及0)、10~12周早孕组(强阳性率分别为0、81.82%、0及90.91%)、中孕组(强阳性率分别为0、37.50%、0及25.00%)及正常晚孕组(强阳性率分别为8.33%、29.17%、8.33%及54.17%)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2;P<0.001)。其中HIF-1α和PHD2均在10周以内的早孕期表达最强,10~12周早孕期显著下降,中孕期有所升高,至晚孕期进一步升高。PHD1和FIH-1与之相反,均在10周以内的早孕期表达最低,10~12周早孕期显著增强,此后在中孕期有所下降,至晚孕期进一步下降。结论 PHD1、2和FIH-1可能在妊娠进展过程中通过调节HIF-1α参与对滋养细胞浸润的调控和胎盘发育,对于妊娠成功起重要调节作用。
- 栾南南乔宠栾奡尚涛王永来
- 关键词:绒毛胎盘缺氧诱导因子-1Α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细胞因子RANTES的测定
-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细胞因子rantes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rante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所有病例均来自2002年1月~2002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院...
- 陈英汉王永来张淑兰
- 文献传递
- 胃中部癌前哨淋巴结邻近、横向和跳跃性转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胃中部癌前哨淋巴结的分布规律,为合理淋巴结清除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收治的1 825例胃癌患者中选取52例单个转移淋巴结的胃中部癌病例,分析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52例患者中N137例;N1以上15例。小弯侧癌35例,No.3(+)17例,No.4(+)5例,No.7(+)8例;大弯侧癌17例,No.4(+)7例,No.10(+)3例。病理分级在N1组和N1以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中部小弯侧癌术中,No.7应被切除,大弯侧癌手术时应注意探查No.10,如怀疑有转移应行脾切除。
- 刘彩刚王永来路平陈峻青
-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转移前哨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