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如
- 作品数:33 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麦品种慢叶锈性及其变异性和专化性研究被引量:7
- 1989年
- 本文研究了尤皮2号,黑芒麦,宜安52选,冀麦3号,平原50,阿夫和倌阳751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Pucdnia recondita f.sp.tritici)的360、376、60、61四个小种的相互作用。在田间,慢锈品种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为0.6840—1.4928,而快锈品种尤皮2号的则为3.8499。在室内,慢锈品种与快锈品种相比,在各个抗性组份上均表现出病害发展慢的特性。然而当对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和采用不同浓度的菌量进行接种时,则慢锈性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对各组份的双向分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都表明无论在品种间,小种间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慢锈性也有专化性。在选育和利用慢锈品种时应予以高度的注意。
- 曹克强王焕如
- 关键词:小麦慢锈性
- 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重复鉴定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 1996年
- 为避免基因推导的简单化以及增强基因推导的准确性,本研究利用多菌株分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和人工气候箱),用直接比较法在不同年份对同一批小麦品种进行了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系谱分析,在10个小麦品种中得如下结果:京农86-161和京农86-6554含有Lr26;H88-65含Lr15和Lr26;唐麦4号、京农86-74和农大84016含Lr26和另一个未确定的抗性基因;京农89-S4069和太原163所含的抗性基因与供试的已知Lr基因不同;
- 郭爱国刘颖超朱之王焕如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基因
- 中国三麦区小麦抗叶锈基因部署研究被引量:7
- 1996年
- 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推导了来自中国3大麦区(东北春麦区、华北平原冬麦区、江淮半冬麦区)的主要小麦品种,待推广品种(系)和抗源材料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分析了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有Lr16、Lr20、Lr17等11个;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26等7个,江淮麦区的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基因主要是Lr3Bg、Lr10、Lr26等9个。对3大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表明,V1、V2d、V3、V10、V26、V33等13个基因是3大麦区的优势毒性基因,但个别毒性基因在3大麦区的出现频率仍有较大差别。根据基因对基因概念,在基因部署上建议,东北麦区减少含单个无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如90-05744、91-1179、东农88-5797等的种植面积,适当控制含Lr20、17、15、30、3Ka的品种,增加沈免系统及小冰麦系统的种植面积;华北麦区增加含Lr14a、14ab、15的品种的种植面积,如CA9069、CA8646、CA9070、C894和冀87-5108等。
- 刘颖超郭爱国朱之王焕如王剑雄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
- 对洛夫林10小麦品种作为叶锈病抗源的评价
- 1991年
- 对洛夫林10小麦品种能致病的叶锈菌小种群在不断上升,给抗病育种带来了威胁。本试验选用的小麦品种有目前参加品比、区试和生产上推广的53个优良品种,其中38个其亲本是以洛夫林10为抗源。用对洛夫林10能致病的7个优势小种,和对洛夫林10不能致病的4个优势小种与这些品种进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以洛夫林10为抗源所培育的品种对“洛10”小种不是都感染的,它们与叶锈菌的亲和率为22%,不以洛夫林为抗源的品种与叶锈菌的亲和率则为42%。另外还有4个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对参试的所有小种都抵抗,说明洛夫林10这个品种作为叶锈病抗源,目前在生产上对叶锈病的防治还有相当的价值。然而,研究也表明,除了“洛10”小种群外,有些非“洛10”小种对以洛夫林10为抗源的品种也能致病,这说明抗性基因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中起作用,而在另一些背景中不一定起作用。为此,应避免抗源单一化,并加强遗传学研究,大力筛选新抗源,使抗病性建立在抗源多样化的稳固基础之上。
- 曹克强王焕如朱之育
-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抗源抗病性育种
- 小麦品种对小麦叶锈菌稳定化选择的初步研究
- 1989年
- 本研究将小麦叶锈菌小种261,362和370组成两个或三个小种的4种组合,分别在抗病、慢锈和感病品种上进行7代的继代培养,利用鉴别寄主检查各小种在各代中所占的比例,以了解各类品种对小种组成能否起稳定化选择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洛夫林10和洛夫林13不能起稳定化作用,慢锈品种冀麦3号、感病品种5389和东方红3号对某些小种组合能起稳定化作用,但对另一些小种组合则不能起稳定化作用.一个品种能否起稳定化作用,取决于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在感病或慢锈品种上各小种在混合小种中的竞争力,表现在侵袭力而不是毒性的差别上.三个小种与上述三个品种互作,都明显地表现小种261的竞争力最强,362的次之,370的最弱.一般讲,品种对混合菌中小种竞争力相差大的就不能起稳定作用.分别用6068和山前麦作鉴别品种来检查各小种在继代培养的各代中所占的比例的结果不一致,这是由于各小种的侵袭力不同所致.这是侵袭力决定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专化性的例证.
- 郭爱国朱之堉张海英王焕如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
- 40个Lr基因在河北省抗病育种中的可用性研究
- 1993年
- 本试验采用相对严重度的比较方法,对40个Lr基因系(品种)在河北省抗病育种中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r2d,Lr3等7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高于82.35%,对叶锈病的抗性很差。Lr9,Lr19等7个基因抗性虽强,但能否转育在我国生产中应用不得而知。Lr1,Lr2a,Lr26等16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为19 03—74.74%,在我国不少品种中已含有其中许多基因,它们的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传背景对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很大影响,在利用已知基因来推导品种中的未知基因以及在基因的转育时都要考虑到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基因组合可以提高对叶锈菌群体的抗性,应加强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已知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存在的情况,各基因的抗性效应,抗性类型以及对温度的敏感性等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可考虑用Lr1,Lr2a,Lr2c,Lr3Bg,Lr10,Lr14ab,Lr15,Lr17,Lr21,Lr23,Lr26和Lr30等12个基因系作为叶锈菌的鉴别寄主,使我国叶锈菌生理分化研究能逐渐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
- 郭爱国赤国彤王焕如朱之堉
- 关键词:抗病育种
- 从生物间遗传学回顾小麦锈病研究工作被引量:2
- 1991年
- 生物间遗传学(interorganismal genetics)有区别于生物内遗传学(intraorganismal genetics),它是研究不同生物共生的遗传学;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研究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评价过去的小麦锈病研究工作,发现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
- 王焕如朱之堉
- 关键词:小麦遗传学锈病
- 对含有抗叶锈基因Lr3、Lr26和Lr3+Lr26的小麦品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6
- 1992年
- 本研究利用整叶违明染色法系统观察了含有Lr3、Lr26和Lr3+Lr26抗叶锈基因的小麦品种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表明,①含有不同基因的品种在叶锈菌侵入前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没有差异;②Lr26具有慢锈特征并且在阿芙乐尔品种中对Lr3起上位作用;③寄主细胞坏死不是影响茵丝扩展的唯一因素,菌丝生长受抑制和寄主细胞的坏死不一定呈正相关;④利用某些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品种抗病性及其基因鉴定是可行的。
- 张凤国郭爱国朱之堉王焕如王智炘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基因组织病理学
- 陕西省小麦品种与陕西省不同年份的叶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 1989年
- 用来自陕西省1982—1987年6年的146个小麦叶锈菌株分别对陕西省34个小麦品种接种,分析毒力频率、毒性公式、联合抗病性。结果表明①目前大面积推广的18个生产品种中有13个高感叶锈病,占72.2%。②在12个抗源材料中,有9个对抗叶锈没有利用价值。③用不同年份的菌株进行试验所得的毒力频率、毒性公式和联合抗病性的结果都有差异,因此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研究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相互作用应具有“时态观点”。
- 汪宜萱朱之堉王焕如张凤国袁文焕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
- 7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研究初报被引量:4
- 1991年
- 用7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洛夫林13,阿芙乐尔,高加索,山前麦,Sage和方秃头分别与感病品种5389杂交。对各自的F_1、F_2、F_3和测交一代用叶锈菌培养物85—16—3(4)—3(叶中1号)进行测定,发现除洛夫林10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高反应外,其它6个品种各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该培养物的低反应。
- 赤国彤王焕如朱之堉
-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