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华强
-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加热与保温系统、冷却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压力检测系统和数据传感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用于测量圆环状试样发生破坏时的张裂载荷;加热与保温系统测量不同...
- 段隆臣赵小军谭松成翁华强段谟东
- 文献传递
- 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路径之探讨被引量:14
- 2004年
- 翁华强郭凤典管名
- 关键词:汽车业汽车产业轿车克莱斯勒
- 高等院校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人才培养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 刘佳翁华强
- 关键词:地学人才
- 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加热与保温系统、冷却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压力检测系统和数据传感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用于测量圆环状试样发生破坏时的张裂载荷;加热与保温系统...
- 段隆臣赵小军谭松成翁华强段谟东
- 文献传递
- 高等院校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人才培养为例
- 2014年
- 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激励理论贯穿于地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搭建培养平台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对地学专业的认知度和兴趣度,促进地学专业学生主动提升地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个人的专业理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创新地学人才培养思想,完善地学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了以"野外教学、科技项目超市、社会实践、毕业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
- 刘佳翁华强
- 关键词:地学人才
- 开展科普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 2019年
- 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在担负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公众开放的职能,拥有众多科普资源。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平台、高层次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团队、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依托专业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开展地学科普宣传教育,组织地学科普活动,向公众弘扬自然科学思想,普及地学科普知识,推介有效开展地学科普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本文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工作的开展。
- 翁华强赵来时刘卉
- 关键词:地球科学
- 金属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概述被引量:9
- 2015年
- 把持力指的是胎体对金刚石颗粒的包镶能力,它能够直接定量地衡量金刚石颗粒在胎体中被牢固黏结而不脱落的程度,是影响金刚石工具使用性能和工作寿命的关键因素。我们从把持力的形成机制出发,介绍了把持力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提高把持力的方法。然后,分别介绍了定性分析法、抗弯强度分析法、弹性力学方程表征法、拉曼光谱分析法、抗拉强度试验法及张力环试验法等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计算与评价方法。最后,总结了目前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 赵小军段隆臣契霍特金.V.F翁华强
- 关键词:胎体金刚石
- 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刚石钻头胎体对金刚石把持力的测试装置及方法,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加热与保温系统、冷却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压力检测系统和数据传感系统,加载与测试系统用于测量圆环状试样发生破坏时的张裂载荷;加热与保温系统...
- 段隆臣赵小军谭松成翁华强段谟东
- 文献传递
- 矿产资源规划的演进及其支持系统的构建
- 矿产资源规划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是政府对矿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对一...
- 翁华强
- 关键词:矿产资源资源规划
- “微时代”与“微文化”的传播学视角审视被引量:25
- 2012年
- 微时代"的定义与范畴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界仍莫衷一是。有的通过传播现象进行总结性的界定,如陈艳艳认为:"由微民发起,以微博为载体,加之以微动力、微情绪、微需要、微服务,共同构成当前社会盛行的微文化,人们自此进入微时代。"①也有学者通过分析"微时代"的网络传播构成要件归纳定义,如浙江大学林群认为:
- 沈昕翁华强
- 关键词:传播学视角舆论场传统主流媒体信息爆炸主流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