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迪

作品数:40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儿童
  • 12篇成像
  • 9篇磁共振
  • 8篇肿瘤
  • 7篇影像
  • 6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细胞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3篇增生
  • 3篇增生症
  • 3篇图像
  • 3篇组织细胞
  • 3篇组织细胞增生...
  • 3篇细胞增生
  • 3篇细胞增生症
  • 3篇膜炎
  • 3篇脑膜

机构

  • 3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飞利浦(中国...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自...
  • 1篇西安市儿童医...

作者

  • 38篇胡迪
  • 30篇彭芸
  • 14篇于彤
  • 12篇段晓岷
  • 9篇吕艳秋
  • 5篇刘志敏
  • 5篇孙记航
  • 4篇王蓓
  • 4篇霍爱华
  • 4篇尹光恒
  • 4篇李航
  • 4篇高军
  • 3篇陶晓娟
  • 3篇程华
  • 3篇周春菊
  • 3篇曾津津
  • 3篇张宁宁
  • 2篇王冬潜
  • 2篇王岩
  • 2篇宋蕾

传媒

  • 7篇中国医学影像...
  • 6篇中华放射学杂...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武警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罕见病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诊断价值初探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MSCTA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37例按Lupi-Herrea分类法,Ⅰ型2例,Ⅱ型18例,Ⅲ型15例,Ⅳ型2例。初诊时MSCTA检查显示所有受累血管共150支,狭窄-阻塞型37支,其中5支管腔闭塞,4支伴有细小侧支循环形成,1支伴局部血栓形成;扩张型11支,部分管壁伴有钙化;其余为混合型。狭窄血管中17支轻度狭窄、102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5支完全闭塞。不同时期受累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2.0~7.0mm),活动期3.4~7.0mm,非活动期1.1~3.2mm。活动期CT平扫可见受累血管壁有环形低密度水肿状态带,增强扫描血管壁不均匀强化;非活动期局部血管可呈囊样扩张,管壁密度增高,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治疗后受累较轻血管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结论: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胡迪彭芸
关键词:大动脉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
0~2岁婴幼儿磁共振脑白质模板的建立及验证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0~2岁中国正常婴幼儿大脑白质微结构发育演变过程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特征,建立婴幼儿脑白质微结构标准模板并进行验证。方法:应用非线性高配准精度的微分同胚非刚性配准范式(large deformation diffeomorphic metric mapping,LDDMM)对核磁弥散张量图像进行配准,选取经神经内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GDS)评估临床查体、运动和认知均正常,常规核磁头颅检查未见颅内占位及先天畸形,足月顺产,无母体孕期疾病(妊高症、糖尿病等)、宫内缺血缺氧、头颅外伤、颅内感染、颅内手术病史、精神疾患家族史的0~2岁婴幼儿共120例进行头颅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ion imaging,DTI)扫描,按照婴幼儿年龄将数据分为6组(A组:1 d~1.5个月,B组:1.5~4.5个月,C组:4.5~9.0个月,D组:9~15个月,E组:15~21个月,F组:21~24个月),以每组选定的独立样本为模板,应用MRlcron、DtiStudio、DiffeoMap及SPM软件结合LDDMM配准算法对所得DTI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张量计算和图像归一化,并应用Matlab对最终图像进行平均计算构建相应组别对应的平均图谱。建立图谱包括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彩色编码图、T1加权像图(T1 weighted image,T1WI)、b0图以及平均弥散加权图(mean of diffusion weighted figures,DWfs)。结果:建立0~2岁中国婴幼儿磁共振正常大脑白质FA、T1WI、b0、DWfs以及彩色编码模板,所有模板主观评分均超过2分,客观评估参量模板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控制在0.19以下,且根据结构T1模板建立的月龄0~2岁儿童大脑平均体积变化立方趋势图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构模板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应用非线性高配准精度的微分同胚非刚性配准范式建立的0~2岁中国正常婴幼儿大脑白质微结构发育演变模板,不仅为进一步分析人类大脑发育及功能形成过程、脑发育相关疾病的机制和治
胡迪张苗康惠颖彭芸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婴幼儿
小儿炎症性肠病定量CT骨密度测量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应用定量CT(QCT)评估小儿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状况,为IB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确诊的IBD患儿27例,同时收集正常人群62例。应用QCT方法测量两组人群骨密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从中选取学龄儿童(7~12岁)的IBD患儿共1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人数相匹配的原则从正常人群中选取1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这两组的QCT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这两组对照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0~14岁27名IBD患儿骨密度从110.9mg/cm3到201.8mg/cm3,骨密度平均值为(165.49±18.93)mg/cm3,与6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值的比较(IBD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4.07,P=0.000,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62.26±16.77)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CD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3.261,P=0.001,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患儿骨密度平均值(171.97±17.11)mg/cm3,与正常人群骨密度比较〔UC组患儿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平均值(189.65±26.99)mg/cm3〕,Z=-1.908,P=0.056,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组(12名7~12岁IBD患儿)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12名7~12岁正常儿童)骨密度的比较:病例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59.9±15.32)mg/cm3,正常对照组骨密度平均值为(186.96±10.97)mg/cm3,t=-4.97,P=0.000,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骨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骨密度。结论 IBD患儿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正常人群骨密度;其中CD组和UC组患儿骨密度均低于正常人群骨密度,且CD组患儿比UC组患儿更易出现骨密度下降。使用QCT骨密度测量技术可以精确敏感的评估患儿骨密度情况,指导临床进一步
霍爱华王冬潜刘勇于彤张宁宁胡迪彭芸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骨密度儿童骨质疏松
图像分类与模型训练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分类与模型训练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在该方法中,获取颅骨图像和属性信息,属性信息包括:类别表征信息和生长期表征信息;利用颅骨图像分类模型,对颅骨图像的颅骨区域中特征点在颅骨区域上的位置进行信息编码...
彭芸胡迪李昊岩段晓岷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与影像特征
2024年
目的总结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NHSE)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5例NHSE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患儿均行MRI平扫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2例患儿接受过CT检查。观察病变累及部位、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复查时影像学变化等。结果NHSE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5例)、惊厥(4例),部分可伴有皮肤疱疹(2例)。NHSE影像学多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对称性(1例)或弥漫性/多灶性病变(4例),同时频繁累及双侧丘脑(5例)。早期CT检查可无异常(1例)或表现为大范围低密度灶(1例);MRI平扫显示急性期病变明显扩散受限(3例),MRI增强后受累部位柔脑膜明显强化(3例)。颅内病变最终常造成患儿脑实质弥漫性萎缩、形成多囊性脑软化(3例),预后不佳。结论NHS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尽早进行MRI检查对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罗环宇胡迪杨双风李航彭芸
关键词:新生儿脑炎病毒性磁共振成像
儿童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肺部CT影像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儿童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p—ANCA)的肺部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例p-ANCA相关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女13例、男2例;年龄1—17岁,中位年龄10岁。15例患儿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其中12例为原发p-ANCA相关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2例为继发MPA、1例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由2位中级以上影像科医师共同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2例原发性MPA中,1例见双肺大片实变影,以双肺下叶背侧为主,实变影周围可见少许磨玻璃影,伴双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见限局性实变影,周围伴有少许小叶间隔增厚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患儿肺内仅见右肺中叶限局性间质增厚;9例双肺可见散在或弥漫的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病灶内可见肺内间质及(或)胸膜增厚影。2例继发性MPA中1例咳血患儿CT上可见双肺少许磨玻璃影,未见小叶间隔增厚及小结节影,未见胸膜渗出改变;1例无呼吸道症状,仅有肾功能异常,CT检查示右肺下叶叶间胸膜下小结节影,伴晕征。1例CSS患儿的CT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片状磨玻璃影,双肺舌叶可见实变影,多发小叶中央结节及小叶周边结节,小叶间隔增厚,肺底部及肺周围肺野病变明显。病变肺野内部分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略明显。双肺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结论p-ANCA相关肺炎的胸部CT表现为非特异性肺小血管出血征象。
于彤刘小荣周春菊高军王蓓胡迪段晓岷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X线计算机儿童
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评价1397例儿童青少年手腕骨骨龄的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探讨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图谱法)评价的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因手部外伤就诊的1397例1.0~18.0岁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资料.按照骨龄图谱的年龄分组进行标准分组,共分为男、女各20组.用CHN图谱评价手腕部X线片上显示骨龄,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每组患者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结果 男性患儿和青少年组中,1.0~3.9岁各组、7.0~7.9岁组、9.0 ~15.9岁各组所测骨龄和实际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患儿和青少年组中,1.0 ~2.9岁各组、8.0~11.9岁各组、12.6 ~14.9岁各组、17.0~18.0岁组所测骨龄和实际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所测得骨龄均大于实际年龄.结论 CHN图谱法评价的部分年龄组的骨龄大于实际年龄,应慎用CHN图谱法评价儿童及青少年手腕骨骨龄.
霍爱华彭芸曾津津于彤李东辉胡迪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儿童
比较两种心电后门控儿童冠状动脉CT扫描方案
2014年
目的比较采用心电后门控两种不同扫描方案对儿童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收集32例接受CCTA的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A、B两组,各16例。A组采用心电调节管电流方案进行扫描,R-R间期40%~80%期相管电流设为350mAs,其他期相管电流设为70mAs;B组采用个体化调节管电流方案进行扫描,即根据患儿定位像上特定区域CT值确定管电流。比较两种扫描方案所获得的图像质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两名放射科医师对A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3.45±0.61)分和(3.32±0.73)分,对B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3.51±0.50)分和(3.42±0.52)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图像SD值分别为(25.03±4.81)HU和(25.85±1.24)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LP[(124.41±13.26)mGy·cm]明显高于B组[(78.64±9.13)mGy·cm,P〈0.05],A组ED[(3.23±0.45)mSv]与B组[(2.34±0.33)m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行心电后门控CCTA时,采用个体化调节管电流方案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刘志敏于彤宋蕾胡迪曾津津彭芸
关键词:儿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儿童肺炎链球菌性与大肠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MRI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链球菌性与大肠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MRI表现特点。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感染科收治的肺炎链球菌性及大肠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共47例临床资料及MRI检查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两组患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炎链球菌组患儿共34例,1岁以下幼儿21例(61.8%),1岁以上13例(38.2%);大肠杆菌组13例,均为1岁以下。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9~11个月(44%),大肠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6~8个月(46%)。两种病原菌发病时间分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肺炎链球菌与大肠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在发热、意识改变这两项(P=0.036)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硬膜下积液发生概率及分布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杆菌组较肺炎链球菌组硬膜下出血或积脓(50%vs.27.2%)概率略高。大肠杆菌组较肺炎链球菌组侧脑室积脓(8.3%vs.3.3%)、室管膜炎(16.7%vs.3.3%)更为多见,而肺炎链球菌组侧脑室旁水肿更为多见。肺炎链球菌组较大肠杆菌组软脑膜及硬脑膜增厚(56.7%vs.41.7%)概率略高,分布广泛,且伴随明显的血管流空信号增多(56.7%),但大肠杆菌组硬脑膜增厚程度略高。肺炎链球菌组较大肠杆菌组脑实质异常信号累及范围更广,脑出血更常见且伴有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发病年龄大,冬季常见,易出现发热和意识改变,以清亮大量硬膜下积液伴脑积水、大范围脑膜受累伴大脑表面血管增多为主要特征,脑实质出血、坏死、软化、脓肿形成显著,且易伴随静脉窦血栓形成;而大肠杆菌性脑膜炎发病年龄小,夏天多见,易抽搐,以浑浊硬膜下积液伴室管膜炎、局部脑膜明显增厚为特征改变。
胡迪郜英子李航陶晓娟刘志敏于彤刘钢彭芸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儿童
肝豆状核变性表现为肝硬化和肝内“肿瘤”1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儿男,6岁,以"阵发性呕吐并便秘伴低热8天,腹痛、腹胀逐渐加重"入院。生化检查示间接胆红素升高。上腹CT: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肝表面凹凸不平,肝内多发高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最大2.60 cm×1.80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明显强化,随后趋于与肝实质强化程度相同。
胡迪彭芸张楠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肝肿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