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室细菌阳性标本检出情况及其多重耐药情况分析
- 2021年
-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原学标本的细菌分布与变迁,为临床诊疗及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送检的800份病原学标本,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血液、导管残端、大便、脑脊液、脓液等。结果:分离出革兰氏阳性菌303株( 37.88%),革兰氏阴性菌497株(62.12%)。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为主。其中多重耐药菌株170株(21.2%),以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新生儿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株中ESBL菌株和MRSA菌株有下降趋势,CR菌株有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的多重耐药菌检出中居于首位。
- 史晓庆苏喆
- 关键词:新生儿细菌阳性标本多重耐药
- 病床隔帘使用中不同时段污染现状的研究
- 2021年
-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在不同时间段病床隔帘细菌污染情况,分析使用中隔帘在不同时间段细菌污染情况。方法2019年4月—9月,分别选取儿科与产科病房的病床隔帘作为调查对象。在更换隔帘后当日对房间隔帘进行细菌污染本底采样,在隔帘持续使用6个月过程中,分别在1、2、3、6个月时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结果共监测样本2058份,其中儿科1041份,产科病区1017份。儿科病房病床隔帘在持续使用2个月后,已存在明显污染,不合格率为65.24%;产科病房在使用1个月后出现明显污染,不合格率为51.96%。结论病床隔帘作为病床单元的一部分,使用中被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手高频接触,建议普通病房使用中的隔帘每个月应更换1次,遇污染应及时更换。对于接诊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科室应增加更换频次,降低环境危险因素。
- 张静李芹苏喆蒲镜羽王祎李渠
- 关键词:污染
- 人型支原体共生对甲硝唑临床治疗阴道毛滴虫感染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人型支原体共生对甲硝唑治疗阴道毛滴虫感染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阴道毛滴虫并检测其甲硝唑最小致死浓度(MLC)。PCR检测滴虫细胞内人型支原体DNA,比较共生阴道毛滴虫株在人型支原体清除前后甲硝唑MLC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阴道毛滴虫单独感染组(滴虫组)与人型支原体共生感染组(共生组),比较甲硝唑对滴虫组与共生组患者进行标准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200株阴道毛滴虫的甲硝唑MLC为0.2~200μg/ml,其中132株(66.0%)低MLC虫株(≤6.3μg/ml)、45株(22.5%)中MLC虫株(12.5~25μg/ml)、23株(11.5%)高MLC虫株(50~200μg/ml);(2)76株(38.0%)阴道毛滴虫检出人型支原体共生,其中低、中、高MLC虫株共生率分别为12.9%(17/132)、84.4%(38/45)和91.3%(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0例患者甲硝唑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0%,其中滴虫组与共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和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中、高MLC共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5%、65.8%和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1株共生虫株经多西环素作用清除人型支原体后,其甲硝唑MLC基本无变化。结论:人型支原体共生可能与甲硝唑治疗阴道毛滴虫的临床效果有关,但未发现直接相关关系。
- 谢成彬王频佳吴雨露苏喆
- 关键词:人型支原体阴道毛滴虫甲硝唑
-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及嗜肺军团菌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者肺炎支原体(MP)及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临床诊断为ARI的116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MP及LP1 IgM抗体,统计学比较不同季度、年龄及性别的MP、LP1及MP+LP1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1167例ARI患儿中,①MP、LP1及MP+LP1混合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0%、7.4%及4.3%。②2013年第二季度MP阳性检出率(36.5%)显著高于第一、三、四季度(21.2%、23.1%、22.6oA),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7,12.07,13.55;P〈0.01);而LP1及MP+LP1混合感染的阳性检出率在不同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6.57,5.88;P〉0.05)。③不同年龄患儿的MP、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9.01,35.18,19.89;P〈0.01),而且随患儿年龄增长,MP、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④女性患儿MP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29.0%US22.6%,X^2=5.88,P〈0.05),而不同性别患儿的LP1及MP+LP1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患儿有较高MP及LP1阳性检出率,应引起儿科医师高度重视。
- 吴雨露谢成彬苏喆易娟颜源朱疏影倪雪梅
- 关键词:军团病杆菌嗜肺免疫球蛋白M儿童
- 检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核酸的扩增引物对、锁核酸探针、试剂盒及应用
-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检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核酸的扩增引物对和锁核酸探针、试剂盒应用。该检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核酸的锁核酸探针(LNA‑TaqMan探针),具有长度短、熔点高、稳定性好的优点;检测试剂盒中...
- 谢成彬王频佳苏喆吴雨露林雪萍罗红权
- 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多种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在多种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中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的临床价值。方法该次样本采集时间段是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样本目标是收入的2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处理涉及的数据,均开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分析处理9种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结果对该次收入的2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涉及的9种病原微生物(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柯萨奇a、肺炎衣原体、柯萨奇b、军团菌)开展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中,成人检出总计数值是33.63%,流感病毒占据最高比例;儿童检出总计数值是63.33%,流感病毒(RSA)占据最高比例。结论将间接免疫荧光法用多种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中存在较高的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存在操作方便等特点,对于实验室病毒检测十分适合。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柯萨奇a、肺炎衣原体、柯萨奇b。
- 苏喆姚秋玲
- 关键词:间接免疫荧光法
- 孕期不同时间段羊水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孕期不同时间段羊水微生物培养结果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到2017年5月住院产妇剖宫产术中羊水5U2份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采集门诊孕中期孕妇行羊水穿刺术中羊水标本443份进行细菌学培养,对比分析两组羊水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差异结果:剖宫产术中羊水标本与孕中期羊水标本培养均有病原菌生长,两组标本培养结果阳性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不同时间段羊水标本均易污染,羊膜囊暴露于环境中开放通道越大,羊水污染率越高,羊水微生物培养阳性不能作为孕产妇感染的指标。
- 张静谢成彬李芹吴雨露苏喆李渠
- 关键词:剖宫产羊水穿刺羊水微生物
- 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耐药性与ftsI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ftsI基因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细菌的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分离株进行ftsI基因分型;比较不同ftsI基因型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473株流感嗜血杆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占51.8%(245/473),ftsI基因突变率为33.4%(158/473);β内酰胺酶基因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型菌株(gBLNAR)以GroupⅠ/Ⅱ型为主(113/154),68.1%(77/113)的该型菌株对氨苄西林敏感,85.4%(35/41)的gBLNAR GroupⅢ菌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gBLNAR菌株对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gBLNAS(敏感)菌株(P<0.01),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与gBLNAS菌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LNAR GroupⅢ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90和耐药率高于gBLNAR GroupⅠ/Ⅱ菌株(P<0.01),两者对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MIC90和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发生ftsI基因突变的情况较为常见,突变以GroupⅠ/Ⅱ型为主,明显影响氨基青霉素类和某些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
- 谢成彬王频佳吴雨露颜源易娟苏喆
-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
- 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调查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情况,研究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特征。方法 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从儿童呼吸道分离流感嗜血杆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用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用PCR扩增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对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分型;比较TEM+菌株和ROB-1+菌株、TEM-1+菌株和TEM-2+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537株流感嗜血杆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52.3%(281/537);产酶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P<0.05);产酶株TEM基因阳性率为91.8%(258/281),其中90.3%为TEM-1型(233/258),7.4%为TEM-2型(19/258),ROB-1基因阳性率为8.2%(23/281);ROB-1+菌株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MIC50和MIC90高于TEM+菌株,但头孢菌素类的MIC50和MIC90低于TEM+菌株;除头孢呋辛外,TEM-1+菌株和TEM-2+菌株对β-内酰胺类的MIC50和MIC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都地区儿童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分离株β-内酰胺酶产酶率较高,产酶株主要携带TEM-1基因,对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等β-内酰胺类的影响明显。
- 谢成彬王频佳吴雨露颜源易娟苏喆
-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Β-内酰胺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