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瑜
- 作品数:87 被引量:194H指数:7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 胸腺肽α_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防治作用
- 2009年
- 目的:观察胸腺肽α_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将7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常规化疗加胸腺肽α_140例,胸腺肽1.6mg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2周期,6周。对照组单用常规化疗39例,化疗前后均未予胸腺肽α_1治疗。结果:6周治疗后,胸腺肽α_1联合化疗组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单用化疗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白细胞谷值、中性粒细胞谷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胸腺肽α_1能明显提高患者化疗后CD4^+、CD4^+/CD8^+水平,从而改善接受化疗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防治作用。
- 谭琳聂波谢瑜
- 关键词:胸腺肽骨髓抑制化疗急性白血病免疫指标
- 改良FLAG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改良FLAG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42例成人难治性A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FLAG方案(Flu50mg/d,静滴持续30min,第1~5天;Ara-C0.5g/(m2·d),Flu后4h,静滴第1~5天;G-CSF300μg/d,皮下注射,第0~5天)化疗,对照组采用经典FLAG方案(Flu50mg/d,静滴持续30min,第1~5天;Ara-C2g/(m2·d),Flu后4h,静滴第1~5天;G-CSF300μg/d,皮下注射,第0~5天)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为42.9%,总体有效(OR)率为71.4%,对照组完全缓解(CR)率为47.6%,总体有效(OR)率为66.7%。两组CR率和O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发热持续时间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FLAG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AML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 谢瑜谭琳吴迪曾云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FLAG方案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细胞培养液 ,以银染色试剂及其方法对正常人及ALL患者不同临床时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进行银染色和分析。结果 :正常人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明显高于ALL患者 (P <0 .0 5 ) ,正常人与ALL患者中完全缓解 (CR)者和未完全缓解 (NR)者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结论 :T淋巴细胞Ag
- 杨坚吴玲佟力谢瑜
- 关键词: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临床医生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认识,改进治疗措施,减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率、死亡率。方法:分析住院的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2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微生物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病原菌以白色念球菌为主,22例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有效率为68.2%,死亡率为22.7%。结论: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期间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 谢瑜谭琳吴迪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真菌
- 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TGF-β1处理淋巴瘤细胞Jiyoye,MTT测定细胞增殖。用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淋巴瘤细胞,同时给予TGF-β1刺激,MTT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水平。结果 TGF-β1作用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侵袭数目、迁移数目明显降低,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降低,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升高,细胞侵袭数目和迁移数目增多,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升高,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瘤细胞经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和TGF-β1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数目、细胞迁移数目及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较单纯TGF-β1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升高,较单纯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细胞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TGF-β1可以降低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机制与MMP-2、MMP-9、PCNA、Ki-67蛋白表达有关。
- 谢瑜黎承平武坤谭琳
- 关键词:巨噬细胞淋巴瘤细胞TGF-Β1增殖
- 白介素-2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白介素-2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组采用同样化疗外予白介素-2注射液20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为53.3%,总有效(OR)率为79.9%,对照组CR率为46.7%,OR率为76.7%,两组CR率、O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感染发生率、粒细胞缺乏发生率、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介素-2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有助于患者机体恢复。
- 谢瑜谭琳吴迪曾云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白介素-2化疗
- MicroRNA-30a、microRNA-181a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croRNA-30a(miR-30a)、microRNA-181a(miR-181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TP患者48例作为ITP组,另取同期该院40例化疗后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对照组,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健康组。检测3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miR-30a、miR-181a的表达,分析miR-30a、miR-181a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对ITP的诊断价值。结果ITP组miR-30a、miR-181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ITP组PLT、MPV低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miR-30a与PLT、MPV呈负相关(r=-0.278和-0.247,P<0.05),与出血分级呈正相关(r=0.221,P<0.05);miR-181a与PLT、MPV呈负相关(r=-0.224和-0.301,P<0.05),与出血分级呈正相关(r=0.236,P<0.05)。miR-30a[O^R=1.876(95%CI:1.230,6.336)]和miR-181a[O^R=2.665(95%CI:1.365,8.558)]升高是发生IT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miR-30a、miR-181a及其回归系数建立临床模型的多元回归方程Logistic(P)=-4.115+1.305×MPV-1.258×miR-30a-1.664×miR-181a。该临床模型诊断ITP的标准误为0.055,AUC为0.889(95%CI:0.662,0.956),敏感性为75.25%(95%CI:1.123,2.084)、特异性为88.24%(95%CI:1.672,2.583)。结论miR-30a、miR-181a与ITP发生相关,通过miR-30a、miR-181a建立个体化临床模型可准确判断ITP的发生,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谭琳谢瑜杨坚黄颖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并发尿崩症1例被引量:2
- 2002年
- 杨坚谢瑜谭琳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尿崩症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 :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7例...
- 谢瑜谭琳黎承平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
- DCE-MRI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DCE-MRI)在监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拟行新辅助化疗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24例,分别于化疗前、第一周期化疗后及全程化疗后手术前行DCE-MRI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及非完全缓解组。测量肿瘤轴位最大径、早期强化率(包括注药后第1、2、3分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各项参数诊断乳腺癌病灶病理完全缓解的效能。结果所有病灶第一周期化疗后的平均轴位最大径较化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4);早期强化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程化疗后以上数据较化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完全缓解组与非完全缓解组第2、3分钟早期强化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程化疗后早期强化率、肿瘤退缩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最大者为肿瘤退缩率(AUC=0.763)。当肿瘤退缩率>54.44%时,其诊断病理完全缓解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75.0%。结论 DCE-MRI可以评价化疗的疗效,其中肿瘤退缩率是最佳的疗效预测指标。第3分钟的早期强化率诊断病理完全缓解的效能优于第1分钟。
- 李鹍郭晓敏谢瑜丁莹莹
-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动态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