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敏
- 作品数:25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神经毒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制备含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BMEM)的神经毒素纳米粒(NT-NPs),并考察其体外性质和组织分布。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NT-NPs,通过光子相关光谱法和透析袋法分别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采用125I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测定经大鼠鼻腔给药后在脑、心、肝、脾、肺及肾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并以每毫克组织的放射性计数表示组织分布情况。结果:纳米粒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76.1±30.8)nm,Zeta电位为(-29.2±3.1)mV,包封率为(70.6±4.3)%;体外释药呈现缓释和突释双相。与不含任何吸收促进剂组相比,BMEM组脑中的药量显著提高,增加了约19.11倍;其他各组织(除肺外)的药量亦有显著提高(P<0.01)。与冰片(BO)组相比,BMEM组脑和脾中的药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含BMEM的NT-NPs包封率高,理化性质稳定,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BMEM可有效增加NT-NPs经鼻腔吸收入脑及其他各组织的药量,是一种优良的新型吸收促进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徐陆忠赵燕敏潘越芳魏颖慧李范珠
- 关键词:鼻腔给药
- 聚山梨酯80修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跨血脑屏障转运及细胞毒性被引量:7
- 2010年
- 研究聚山梨酯80修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polysorbate-80modified neurotoxin nanoparticle,P-80-NT-NP)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体外模型上的通透性及细胞毒性。采用SD大鼠大脑分离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建立BBB体外模型,以神经毒素(neurotoxin,NT)组、空白纳米粒(nanoparticle,NP)组和未修饰的神经毒素纳米粒(neurotoxin nanoparticle,NT-NP)组作为对照,MTT法考察P-80-NT-NP对rBMECs的细胞毒性;采用Millicell insert培养rBMECs,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80-NT-NP在基底侧中NT浓度,计算其表观通透系数。结果显示,当NT质量浓度≤200ng·mL-1时,NT组、NP组、NT-NP组和P-80-NT-NP组均无细胞毒性;NT质量浓度>200ng·mL-1时,NP组、NT-NP组和P-80-NT-NP组的细胞毒性显著大于NT组(P<0.01),且P-80-NT-NP组的细胞毒性较NP组和NT-NP组稍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NT质量浓度为150ng·mL-1时,NT-NP组和P-80-NT-NP组的转运量均显著大于NT组(P<0.01),且P-80-NT-NP组的转运量较NT-NP组亦有显著增加(P<0.05),表明P-80修饰的NT纳米粒能跨BBB转运;但当P-80-NT-NP质量浓度>200ng·mL-1时,对rBMECs产生细胞毒性,为脑靶向纳米粒跨BBB转运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赵燕敏夏爱晓魏颖慧阮叶萍李范珠
- 关键词:聚山梨酯80血脑屏障细胞毒性
- 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目的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RP-HPLC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1055mg·kg-1,颈静脉微透析采样,RP-HPLC法测定透析...
- 王彬辉冯健赵燕敏魏颖慧徐铭李范珠
-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生物碱药动学
- 文献传递
- 神经毒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目的制备神经毒素纳米粒(neurotoxin nanoparticle,NT-NPs),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以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borneol/menthol eutectic m...
- 徐陆忠赵燕敏潘越芳魏颖慧李范珠
- 关键词:鼻腔给药
- 文献传递
- 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大鼠鼻黏膜给药脑内药动学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考察亲水性多肽类药物神经毒素自组装核壳型纳米粒(self-assembled neurotoxin-loaded nanoparticles of core-shelltype,NT-SAN)大鼠鼻黏膜给药后脑内药动学特征。方法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NT(FITC-NT),采用聚乙二醇-g-聚氰基丙烯酸乙酯嵌段共聚物(PEG-g-PECA)为载体,乳化聚合法制备FITC-NT-SAN。采用大鼠脑微透析技术及荧光分光光度法,以FITC-NT-SAN和FITC-NT溶液肌内注射给药为对照,连续测定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FITC-N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部位浓度的经时变化。结果 FITC-NT-SAN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6±8.9)nm,包封率为(58.43±0.62)%。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后在PAG的FITC-NT浓度均明显高于FITC-NT-SAN和FITC-NT溶液的肌内注射给药(P<0.01),ρmax、tmax和AUC0-∞分别为(89.26±7.58)ng.mL-1、120.00 min和(26 320.88±1 007.74)ng.min.mL-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7.28%。结论以PEG-g-PECA为载体的FITC-NT-SAN经鼻黏膜给药有助于提高NT的脑内浓度及生物利用度,该结果为研究适宜蛋白质多肽类等大分子药物经鼻黏膜给药的脑靶向新剂型提供参考。
- 柳琳赵燕敏李范珠
- 关键词:神经毒素鼻黏膜给药脑微透析技术
- 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目的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RP-HPLC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1055mg·kg-1,颈静脉微透析采样,RP-HPLC法测定透析...
- 王彬辉冯健赵燕敏魏颖慧徐铭李范珠
-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生物碱药动学
- 文献传递
- 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目的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RP-HPLC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1055mg·kg,颈静脉微透析采样,RP-HPLC法测定透析液中...
- 王彬辉冯健赵燕敏魏颖慧徐铭李范珠
-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生物碱药动学
- 文献传递
- 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多苷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多苷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壳聚糖修饰的雷公藤多苷纳米粒;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以含20%乙醇的pH7.4PBS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纳米粒体外释...
- 魏颖慧赵燕敏陈修克郭曼曼李范珠
-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纳米粒正交设计体外释药
- 文献传递
- 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RP-HPLC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1055mg·kg-1,颈静脉微透析采样,RP-HPLC测定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含量,以回收率校正实际药物浓度,并用3P97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分别在0.0112~0.56mg·L-(1r=0.9999),0.0106~0.53mg·L-(1r=0.9997)和0.0114~0.57mg·L-(1r=0.9998)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在93.12%以上。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专属灵敏,可用于附子提取物中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研究。
- 王彬辉冯健赵燕敏魏颖慧徐铭李范珠
-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生物碱药动学
- 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雷公藤多苷纳米粒(LMWC-TG-NPs),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LMWC-TG-NPs;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雷公藤多苷纳米粒(TG-NPs)处方,单因素试验考察壳聚糖(LMWC)修饰方式;以含20%乙醇的PBS(pH 7.4)为释放介质考察LMWC-TG-NP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优化的处方工艺:以1.0%Poloxamer 188、80 mg PLA、12 mL有机相、丙酮-乙醇(2∶3)制备TG-NPs混悬液,以与TG-NPs混悬液等体积的10%LMWC溶液修饰TG-NPs制备LMWC-TG-NPs;根据优化条件制备的LMWC-TG-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07.6±3.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78±0.009(n=3),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1.83±2.43)%、(10.70±0.37)%(n=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所制备的LMWC-TG-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为后期研究其肾脏靶向和毒性奠定了基础。
- 魏颖慧赵燕敏李静徐小玉郭曼曼李范珠
- 关键词:雷公藤多苷纳米粒正交试验设计体外释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