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利和 作品数:60 被引量:245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05年 邢利和 马文平 王友臣 许坤 丁秀丽 彭建宇 曹媛媛关键词: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亚群 免疫系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9 2001年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最常见的病因[1-5].慢性乙型肝炎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针对HBV特异性的CTL反应,不能彻底清除HBV,使HBV病毒得以不断增殖,导致病变进行性发展. 邢利和 王福生 刘明旭 朱传琳 李捍卫 雷周云 王慧芬关键词:免疫学 树突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对脐血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进行比较,探索更好的DC来源。【方法】取正常人脐血及外周血,以Ficoll分离提取白细胞,去除悬浮细胞后,分别加入含有GM-CSF、TNF-α及GM-CSF、IL-4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于4、8、10 d进行表型(CD1α、CD83、CD80、HLA-DR)分析及形态观察,1周左右分别检测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培养,比较诱导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脐血诱导的DC细胞数明显大于外周血来源的DC细胞数(脐血2.05±0.05,外周血0.45±0.01),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种来源的DC在形态及细胞表型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脐血和外周血均可成功诱导成熟DC,脐血诱导DC增殖比外周血效率高。 许坤 曹媛媛 王友臣 邢利和关键词:树突细胞 基因扩增 干扰素抗体与HBV C基因启动子变异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肝炎患者干扰素抗体 (抗 IFN )的产生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 89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BCP变异和血清中抗 IFN的水平。结果 BCP变异率为 5 2 .8%,抗 IFN阳性率为 15 .6 %,而干扰素治疗前抗 IFN阳性与治疗后转为阳性的患者 ,其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治疗前后抗 IFN均为阴性者 ,其有效率明显优于阳性者 ,差异显著 (P <0 .0 5 )。在IFN治疗前 ,有BCP变异组抗 IFN阳性 10例 ,野生株组抗 IFN阳性 2例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5 )。IFN治疗后 ,变异株组出现抗 IFN阳性 4例 ,野生株组出现抗 IFN阳性 1例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抗 IFN阳性的患者 ,干扰素治疗效果差。BCP变异的患者 ,在干扰素治疗前 ,有可能促进干扰素抗体的产生 ,但在干扰素治疗后 ,则不增加抗 IFN的产生。 邢利和 王福生 朱传琳 李力 王慧芬 雷周云关键词:C基因启动子 干扰素抗体 干扰素 HBV 一种新的免疫活性细胞(IPCs)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 被引量:1 2002年 [摘要] 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β干扰素的免疫活性细胞,即'干扰素产生细胞(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他产生干扰素细胞的200~1 000倍.因此可以说IPCs是体内IFN的专职产生细胞. 邢利和 王福生 刘敬超 朱传琳 王慧芬关键词:免疫活性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产生细胞 干扰素产生细胞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2002年 近年来研究发现了一种在人的外周血中专职产生α β干扰素的细胞 ,被命名为干扰素产生细胞或IPCs。IPCs在外周血中产生干扰素的量是其它血细胞的 2 0 0~ 10 0 0倍 ,而干扰素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对病毒的清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研究发现在许多疾病中存在着IPCs数量和功能的缺失。本文综述了IPCs的相关功能特点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邢利和 王福生关键词:干扰素 干扰素产生细胞 树突状细胞 病毒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氧化氯降解速度在坑道空气消毒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06年 为了解二氧化氯气溶胶对室内空气消毒后的降解速度,采用仪器分析法,对不同类型房间用二氧化氯消毒后的降解速度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坑道、平房、密闭房间用10 mg/m3二氧化氯,以10 m l/m3量喷雾,测得空气中二氧化氯降到0 mg/m3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 h、2 h 40 m in、11 h 33 m in。二氧化氯液体制剂和固体粉剂等剂型不同,二氧化氯的降解时间差异不明显。以1000 mg/L二氧化氯溶液,10 m l/m3量喷雾,从10 mg/m3降解至0 mg/m3需要时间为11 h 18 m in^11 h 35 m in范围,时间差为17 m in。结论,用1000 mg/L二氧化氯溶液,按10 m l/m3量进行喷雾,消毒后需要2 h可使室内空气中二氧化氯降到0 mg/m3,人员进入坑道及人防工事比较安全;不同剂型的二氧化氯溶液对室内空气喷雾消毒后,其降解速度没有明显差别,均可用于坑道空气消毒。 郑世英 张永良 郑铁钢 智强 韩素珍 邢利和 丁秀丽关键词:二氧化氯 空气消毒 降解速度 HBVC基因启动子变异患者血清铁蛋白对干扰素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 (SF)水平对有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的患者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错配PCR RFLP技术检测HBV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 ,并检测其血清铁蛋白 (SF)水平。结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SF水平升高 ,且当SF≥ 30 0ng/ml时 ,可明显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P <0 0 5 ) ;发生BCP变异的病例 ,在干扰素治疗的过程中 ,SF水平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野生株组 (P <0 0 0 1)。结论 :提示SF升高与肝功能损伤有着密切关系 ,SF水平升高可降低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 ,且有变异的病例可促使SF水平升高。 邢利和 朱传琳 李力解放军302医院 王惠芬 施红关键词:血清铁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人树突状细胞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Cs)经表面抗原(HBsAg)刺激、体外诱导自身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后,对2.2.15细胞中HBeAg和HBsAg的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分化、诱导人外周血PBMC中的DCs,在DCs成熟前加入纯的HBsAg刺激,将成熟后的DCs体外与自身T淋巴细胞共培养,同时不加HBsAg刺激的DCs与T细胞共培养、T细胞加纯的HBsAg共培养以及单纯T细胞作对照,5 d后收集T细胞,分组加入2.2.15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收集第1天、3天、5天和7天的培养上清液,检测其HBeAg和HBsAg的分泌情况。结果经抗原刺激后的DCs可以有效提呈病毒抗原,正常人与慢性乙肝患者负载抗原后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cpm分别为(46 700±7 850)和(38 628±5 427)]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s[cpm分别为(40 450±4 645和33 924±4 498)]及对照组PBMC[cpm分别为(5 947±476)和(5 089±233)],P<0.01。负载抗原的DCs有强烈的免疫应答活性,并且其免疫刺激能力似乎与负载的抗原量成正比;经抗原刺激激活的T细胞可以有效地抑制HBeAg的表达,但对HBsAg未发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体外经HBsAg刺激后的DCs可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并可进一步激活T细胞产生,同时能显著地抑制2.2.15细胞上清? 邢利和 王福生 朱传琳关键词:人树突状细胞 HBSAG 抗病毒作用 DCS 抗原 免疫耐受 慢性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变异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6 2001年 为了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区启动子 (BCP)变异之间的关系 ,对 89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应用错配PCR -RFLP分析技术结合直接序列分析 ,共检出 47例BCP变异株 ,其中 2 4例曾应用干扰素治疗 ,野生株 2 1/4 2例应用干扰素治疗。 2 4例HBVC区启动子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效 12例 ;野生株 2 1例 ,对干扰素有效 18例 ,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野生株组的ALT复常 ,HBVDNA阴转率高于变异株组 (p <0 .0 5 )。而治疗组中变异株组的野生株转化率为 38 9%明显高于对照组 (5 0 % ) ,差异显著 (p <0 .0 5 )。混合感染的病例 ,干扰素治疗后有变异株去优势化积累趋势。提示干扰素治疗不会诱发BCP变异的发生 ,但有BCP变异的病例可降低干扰素的疗效 ,同时也说明变异株对干扰素治疗有反应 。 邢利和 施红 朱传琳 李力 王惠芬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