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涵

作品数:8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生态系统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涡度
  • 2篇涡度相关
  • 2篇陆地生态
  • 2篇陆地生态系统
  • 2篇保护区
  • 2篇CHINAF...
  • 1篇遗产资源
  • 1篇遗址
  • 1篇有效管理
  • 1篇中国陆地生态...
  • 1篇森林公园
  • 1篇生态
  • 1篇碳收支
  • 1篇碳循环
  • 1篇通量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8篇郑涵
  • 7篇王秋凤
  • 4篇朱先进
  • 3篇于贵瑞
  • 3篇马安娜
  • 3篇盛文萍
  • 1篇王辉民
  • 1篇何洪林
  • 1篇胡中民
  • 1篇李胜功
  • 1篇李轩然
  • 1篇孙晓敏
  • 1篇李景保
  • 1篇甄霖
  • 1篇何念鹏
  • 1篇李英年
  • 1篇吴戈男
  • 1篇左尧

传媒

  • 2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初步评估被引量:23
2015年
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现状是实施区域碳汇管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基础.因此,定量研究全球以及不同国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在各种碳库或生态学过程中的利用与分配规律,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不仅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增强全球和国别温室气体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
王秋凤郑涵朱先进于贵瑞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的时空变异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人类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视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消耗是区域碳消耗的重要途径.量化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CCU)有助于准确评估生物圈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产品、草产品及林产品的统计数据,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区域2000s人类利用农林产品引起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结果表明:2001 ~ 2010年,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805.79TgC/a,占全国NPP总量的28.49%,最大值出现在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其中,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达到630.54TgC/a,最大值也出现在山东、河南和广西;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114.90TgC/a,内蒙古、新疆和四川贡献的份额较大;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最少,仅为60.35TgC/a,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碳消耗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与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山东、江苏等地;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重庆、内蒙古、四川等地;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则出现在浙江、福建.中国区域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在年际间普遍呈现增大的趋势,碳消耗总量年均增加22.02TgC.本研究表明,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在维持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今后予以充分重视.
朱先进王秋凤郑涵李轩然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
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与思考被引量:3
2015年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自然景观、独特资源以及物质和精神产品中的精华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目前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任务是建立一个具有统一协调功能的组织机构,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定和法律监管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运营机制。只有系统性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使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盛文萍王秋凤甄霖马安娜郑涵
关键词:遗产资源文化遗址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法律监管森林公园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蒸散量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分量,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蒸散规律有助于认识水分循环过程,进而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法研究了2003—2011年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水分收支状况.结果表明:2003—2011年,研究区蒸散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生长旺季的7—8月,达4.4—5.7mm·d-1;最小值多出现在1月或12月(0.09±0.04mm·d-1).蒸散量的年际动态明显,为451.3~681.3mm,其中,生长季占70%以上.年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的平均值为1.06±0.17,表明该生态系统的年水分收支状况基本平衡,几乎所有的降水都以蒸散的形式消耗.
郑涵王秋凤李英年朱先进
关键词:蒸散涡度相关法青藏高原CHINAFLUX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与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被引量:4
2014年
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使之真正发挥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综述国际上主要的保护区分类体系以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现状,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原则,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综合分类体系、分类体系与管理模式的关联化、管理机构的明确化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等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马安娜王秋凤盛文萍郑涵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有效管理环境保护
利用通量观测数据对16种潜在蒸散量模型模拟实际蒸散量参考值能力的评估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分量,准确量化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的大小和变化趋势不仅对于作物的灌溉管理以及自然植被需水量的确定至关重要,还对气候变...
郑涵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闫俊华王辉民石培礼赵风华赵亮李英年张军辉王艳芬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涡度相关CHINAFLUX
SWH双源蒸散模型模拟效果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SWH模型是在经典Shuttleworth-Wallace双源蒸散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蒸散模型。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SWH模型表现出较高模拟精度,但有关模型对主要参数及驱动变量的敏感性以及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来源等缺乏深入理解与认识。本文通过与51个陆地生态系统站点多年的蒸散观测数据对比,在季尺度、年尺度上验证了全国范围内SWH模型的模拟效果,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和驱动变量对模型不确定性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SWH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模拟蒸散与实测值R2均在0.75以上。模型各参数中,冠层导度估算涉及的两个参数对蒸散模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驱动数据中,归一化植被指数对蒸散模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尽管部分数据(如降水)因插补存在较大的误差,但总体上气候驱动数据对蒸散模拟的不确定性的贡献仍低于NDVI。
吴戈男胡中民李胜功郑涵朱先进孙晓敏于贵瑞李景保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被引量:49
2015年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还是保护区面积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中国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分类分区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保护等级、功能分区及管理目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区"类型划分、管理分级和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案,提出建立"可监管、可报告、可预警"的保护区分类、分级和分区管理体系,以期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秋凤于贵瑞何洪林何念鹏盛文萍马安娜郑涵左尧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