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电刺激参数致颈神经椎孔外卡压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研究证实,电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痉挛,从而产生周围神经压迫的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发病的实际情况。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以及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7-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刺激参数的选择,其余60只分为实验组(n=40)、假手术组(n=10)、植入导线组(n=10),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同时行自身对侧对照。方法:切开大鼠颈后正中表皮,显露脊神经后支皮支及其所支配的颈部后外侧肌群,使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上述肌肉进行电刺激,发射器的输出范围为:电压0~40V,频率1~111Hz,脉宽0~1000ms。观察局部及全身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同时记录局部肌电变化,确立建立周围神经卡压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显露大鼠右侧颈后、外侧肌群及颈神经后肢支配区域,将两个电极末端裸露导线部分固定于肌群中,电极缝合于肌肉上,实验组将设定合适刺激参数的电刺激器植入大鼠腹部皮下,电极导线经颈背部皮下隧道连接至颈部,假手术组不植入刺激器,植入导线组植入包有硅胶套管的电极导线。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3,4,5周观察动物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动物局部及全身反应强度随电刺激脉宽的增加而增加,当脉宽固定时,动物的全身或局部表现随频率变化不明显。肌电幅值随脉宽增加显著上升,而当脉宽固定时,肌电幅值随频率增加,并无升高。结合电刺激时大鼠局部肌肉收缩强度与肌电图测定结果发现,肌电幅值与收缩强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初步确定了建立动物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为:50Hz、200μs、刺激间隔时间1/3s、20V。对大鼠电刺激2周后,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失神�
- 王金武李琦芮碧宇郭尚春陈欣田健刘晓琳范存义
- 关键词:电刺激
- 心室晚电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为确诊 ACS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34例,在发病2~4周内行 VLP 检查。采用美国 GE公司心电工作站对静息状态下的患者进行检测,通过高频平均心电图获得经滤波后 QRS持续时间(fQRSd)、QRS 终末40 ms 均方根电压值[RMS(40)],QRS 终末低于40μV 低振幅波持续时间[LAS (40)]并记录。随访时间至少半年,观察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134例患者中,VLP 阳性13例,阴性121例,阳性率9.7%。随访时间中位数7.3个月,发生 MACE 18例,其中 VLP 阳性5例,阴性13例。VLP 预测 ACS 患者发生 MACE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7.8%和93.1%,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阳性结果对于 MACE 的预测有重要意义(P <0.05)。LAS(40)异常对 ACS 患者预后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 <0.05),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7.8%和97.4%。fQRSd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3%和90.5%。RMS(4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6.7%和91.4%。结论:围术期 VLP 阳性及 LAS(40)异常的 ACS 患者在恢复期发生 MACE 的风险增高。
- 袁敏杰魏盟李京波胡伟国陆志刚陈欣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室晚电位
- 透视心脏健康:心脏彩超与心电图,你选对了吗
- 2024年
-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脏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心脏疾病的筛查变得尤为重要。在筛查过程中,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是两种常用的检查手段。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检查方法,以便在需要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 陈欣李冰晓
- 关键词:心脏彩超心脏疾病心电图发生率心脏健康
- 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的延迟愈合被引量:12
- 2008年
- 背景:2型糖尿病可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组织修复障碍,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骨不愈合。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愈合的相关性及胰岛素治疗对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01/2007-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完成。参试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3-01/2007-04收治的≥60岁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的Evan’sⅢ型粗隆间骨折患者124例,男58例,女66例。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将124例患者分为非糖尿病组64例与2型糖尿病组60例,2型糖尿病组中用胰岛素治疗33例,非胰岛素治疗27例。主要观察指标: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0个月,平均(16.8±4.2)个月。2型糖尿病组患者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2型糖尿病中采用非胰岛素治疗者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发生率均高于胰岛素治疗者(P<0.05),骨折愈合的优良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是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胰岛素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率下降。
- 赵蔚菁马小军周宁峰陈欣王金武
-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骨延迟愈合2型糖尿病
- 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索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及内皮细胞共存体系的潜能和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MSCs,采用含30 mg/L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的内皮细胞诱导液诱导1周,然后更换为含1×10-8mol/L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30μg/mL维生素C的成骨细胞诱导液继续诱导7~14 d。诱导前以只加10%FBS的H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向成骨细胞诱导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结果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分离培养的hMSCs表达CD90、CD105和CD44,不表达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133,也不表达HLA-DR。诱导14 d后,hMSCs表面标志CD90和CD105的表达下降(P<0.05),成骨细胞表面标志CD44和HLA-DR及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133增加(P<0.05)。诱导过程中原先长梭形的细胞缩短,细胞出现分层。h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有钙结节形成。结论hMSCs先后经内皮细胞诱导液和成骨细胞诱导液诱导,可在体外向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定向分化,形成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存体系。
- 郭尚春陈欣袁霆张长青王金武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子
- 供血血管部位及灌注量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改善血管灌注量及位置对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接受改善动脉灌注量及位置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创伤性软组织缺损10例,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例,再造术后供区软组织缺损2例;11例缺损位于手部,2例位于足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0.0 cm×8.0 cm,皮瓣面积为3.5 cm×2.0 cm~10.0 cm×8.0 cm。动脉化静脉皮瓣常规切取完成后,将输血血管由皮瓣边缘向皮瓣内部游离,输入血管的游离长度不超过该血管在皮瓣内行程全长的1/2,以实现动脉血由皮瓣内部进入皮瓣。受区存在多组动脉血管时,优先选择血管管径较大的动脉血管作为供血动脉,以实现提高皮瓣动脉血灌注量的目的。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1例植皮覆盖创面,术后监测皮瓣颜色、温度、肿胀及毛细血管返流等指标,并定期回院门诊复诊随访。结果本组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平均10.9)个月。所有皮瓣都完成了重要组织结构的覆盖,皮瓣颜色、质地与受区皮肤相似,外观满意。结论与传统动脉化静脉皮瓣相比,改善血管灌注量和位置可能是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有效方法。
- 陈欣陈欣余雅玲文根
- 关键词:动脉化静脉皮瓣皮瓣成活
- 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的两步法培养软骨细胞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虫蓝染色和LIVE/DEAD○RKit试剂盒检测软骨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增殖;通过组织化学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变化。结果单层培养3代之前软骨细胞能保持正常的组织学形态,三维培养能使去分化的4代软骨细胞逐渐恢复并持续维持正常的软骨组织表型。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的4代以前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第4代以后开始下降;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活力都保持在90%以上。在细胞增殖率方面,单层培养6代软骨细胞(28d)总的倍增率是同期三维培养的44倍。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4代之后,其细胞外基质平均染色强度降低(P<0.05);三维培养21d和28d后的软骨细胞外基质表达强度与7d时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通过单层培养使软骨细胞适宜扩增,然后将其转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恢复退变的软骨组织表型,可达到既扩增自体软骨细胞数目同时又保持正常组织表型的目的,两步培养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细胞培养方法。
- 郭尚春袁霆芮碧宇陈欣孙辉张长青曾炳芳
- 关键词:软骨细胞细胞培养表型细胞增殖海藻酸钠
- 双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与成血管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索双向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共存体系的体外成骨与成血管的能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
- 王金武陈欣郭尚春蒋海涛黄敏廖广姗杨顺刚赵庆辉赵炳辉朱晓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文献传递
- 一种去细胞真皮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去细胞真皮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去细胞真皮水凝胶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免疫应答对组织再生发挥多重作用,从而促进创面的全层修复,对组织过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发明...
- 文根余雅玲肖慧敏刘衒哲陈欣柴益民
- 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5
- 2010年
- 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以生物材料来制作移植替代物的组织工程学正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目的:概述国际上关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2000-01/2009-03文献,检索词为"tissue engineering of bone,bone defect,clinical applications"。选择与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相关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动物模型、血管化和临床应用的文章,无论观察对象为人或动物均纳入检索标准。结果与结论: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的难题之一,传统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是治疗局部骨缺损的金标准,但是其存在供骨区并发症及数量有限的缺点。而无活性的异体骨虽然不受数量的限制,但是存在排异和传染疾病的可能。因此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是修复骨缺损的趋势。组织工程骨包含具有骨传导性的支架、释放诱导成骨的生长因子、负载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或充足的血供4个关键元素,因此要准确地评估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理解参与骨再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同时还要在标准化动物模型研究中衡量积极因素和可能的有害影响。骨组织工程在实验研究领域已经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和相当大的发展前景,但在进入临床应用以前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 陈欣张春林
-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血管化种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