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和立
- 作品数:198 被引量:398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分泌干扰素-γ的效应T细胞在预警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R组(24例)和移植肾功能正常(stable allograft function,STA)组(176例)。其中AR组根据病理严重程度再分为Ⅰ级(9例)、ⅡA级(7例)、ⅡB级(4例)、Ⅲ级(4例)4种等级。另外随机选择行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0例)。3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4、21、28、60、90 d留取外周血;另外AR组于临床拟诊AR当日开始留取外周血,即0、1、3、5、7、14、21、28 d。通过体外刺激因子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IFN-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IFN-γELISPOT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N-γELISPOT值对AR的诊断效果;比较AR组患者冲击治疗前后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比较AR组中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以分析IFN-γELISPOT值与AR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术后1、2、4 d,AR组和STA组的IFN-γELISPOT值明显高于HC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1、2、4、7、14、21 d,AR组的IFN-γELISPOT值均明显高于STA组(均为P<0.05)。IFN-γELISPOT值诊断A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23 spots/5×105PBLs,其评价AR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75。在诊断前3 d、前1 d及穿刺当日,4组患者之间IFN-γELISPO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AR发生前7 d内,IFN-γELISPOT值上升
- 毛天赐田普训薛武军潘晓鸣项和立丁晨光靳占奎段万里席敏
- 关键词:急性排斥反应干扰素酶联免疫斑点试验佛波酯体外刺激
- 稳定期肾移植受者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的剂量与其暴露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应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c-MPs)的。肾移植术后6个月稳定期受者EC-MPS用量与麦考酚酸(MPA)暴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8例受者,所有受者均采用他克莫司(Tat)、EC-MPS和泼尼松(Pred)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于服用EC-MPS后1、2、4h采集外周静脉血,通过酶增强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MPA浓度,以有限采样法的简化公式计算血MPA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MPAAuc)。根据MPAAUC值,将受者分为MPA低暴露(MPAAUC〈30mg·h·L-1)组,MPA目标暴露(MPAAUC=30~60mg·h·L11)组和MPA高暴露(MPAAUC〉60mg·h-1·L-1)组。结果68例受者的MPAAUC值为(58.73±20.14)mg·h·L-1,其中MPA低暴露组5例(7.350),MPA目标暴露组35例(51.47%),MPA高暴露组28例(41.18%);3组Tac用量分别为(4.21±0.67)mg/d、(3.82±1.07)mg/d、(3.37±0.62)mg/d,呈递减趋势,MPA高暴露组Tac用量显著低于MPA低暴露组Tac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受者间MPA药代动力学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对稳定期。肾移植受者EC-MPS进行监测;充足的MPA暴露有助于降低Tac的剂量,且不影响移植肾功能。
- 丁晨光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项和立燕航冯新顺侯军田晓辉李杨郑瑾
- 关键词:肾移植麦考酚酸剂量效应关系
- 肾移植受者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肾移植术后BK病毒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指导临床治疗,研究适合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BK病毒检测方法。方法将临床病例资料分为三组:1)、病例组:留取我院80例同种肾异体肾移植手...
- 燕航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侯军冯新顺项和立田晓辉
-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诊治体会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组发生的43例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原因:急性排斥(AR)17例(39.5%),急性肾小管坏死(ATN)16例(37.2%),输尿管梗阻4例(9.3%),免疫抑制剂肾毒性4例(9.3%),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4.6%)。经血液透析治疗16例,ATG/ALG或OKT3治疗12例,外科手术6例。结果36例肾移植术后8-113d(平均23.8d)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肌酐在176-300μmol/L之间,4例恢复血透,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AR和ATN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因素,术前严格配型、合理筛选受者及保证供肾质量等是成功的关键。
- 潘晓鸣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燕航冯新顺侯军项和立
- 关键词:肾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免疫抑制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评估
- 项和立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
- 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病例分析
-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8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8例经彩超检查,3例明确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5例行DSA检查后确诊为移...
- 罗自珍薛武军田普训潘晓鸣项和立郑瑾丁晨光
-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的实施体会:358例肾移植总结
- 目的 探讨实施DCD 机制和运行模式的经验,分析DCD 供肾肾脏移植的临床效果,总结实施DCD及其供肾肾移植的技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 年12 月至2015 年6 月间193 例DCD 和358 例DCD...
- 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项和立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丁晨光田晓辉李杨刘林娟
- 初次肾移植等候者中HLA体液致敏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分析多次输血、妊娠在初次肾移植等候者HLA体液致敏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 86例初次肾移植等候者血清抗HLAIgG型抗体。结果 多次输血和妊娠患者中HLA致敏率分别为 60 %和 61 % ,而对照组中分别为 31 %和 1 2 .5% (P <0 .0 5)
- 王彬薛武军冯新顺杨毅军田普训丁小明潘晓鸣项和立
- 关键词:肾移植妊娠输血
- 卡托普利治疗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5年
- 侯军薛武军田普训冯新顺项和立
- 关键词:卡托普利红细胞增多症肾移植
- 影响肾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多因素分析——单中心989例经验总结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单中心1979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接受肾移植的138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肾移植后10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影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有效随访率为93.62%,存活10年以上的受者有989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91例(19.31%),感染112例(11.32%,肺部感染为主,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肝功能损害106例(10.71%)。术后10年受者和移植肾的总体存活率分别为71.67%和62.25%。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感染、糖尿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以及HLA抗原错配数〉3个是导致移植肾存活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吗替麦考酚酯(MMF)可显著提高移植肾存活率(P〈0.01);心脑血管疾病、肝功能不全、感染、肿瘤及糖尿病是影响受者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组织配型良好是长期存活的基础。采用低剂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MMF+泼尼松的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利于提高受者长期存活率。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CAN、糖尿病、感染和肿瘤等并发症是长期随访中的重点。
- 田普训薛武军丁小明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项和立田晓辉丁晨光李杨
- 关键词:肾移植存活率免疫抑制剂长期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