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璟曦
- 作品数:19 被引量:218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 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间可能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模型组(n=42)和电针组(n=42)。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 h后再灌注2 h、12 h、24h、3 d、7 d、14 d、21 d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VE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12 h、24 h,电针组VEGFR-2 mRNA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3 d也高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区BDNF蛋白在再灌注后2 h开始增加(P<0.05),24 h达高峰(P<0.01),3 d后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现增加幅度降低的趋势。结论电针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R-2 mRNA、BDNF蛋白的表达;神经血管因子可能是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联系与作用的分子学基础。
- 马璟曦罗勇蔡敏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迷走神经刺激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 2023年
- 缺血性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压力。标准的卒中治疗不能满足卒中后功能改善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更多治疗方法。目前,迷走神经刺激已经被批准应用于癫痫、抑郁、偏头痛等领域,并且有大量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改善卒中后功能障碍方面有积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探讨了迷走神经刺激对于脑卒中功能障碍改善可能存在的潜在机制,其次详细讲述了迷走神经刺激对于脑卒中后运动、感觉、认知、情绪、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的应用现状,最后探讨了迷走神经刺激在临床应用所要面临的挑战。迷走神经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里的应用研究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仍需更多努力将该技术转向临床。
- 李鑫廖金成张晖集薛锐灵王怡王怡蔡青青马璟曦
-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缺血性脑卒中
-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9
- 2007年
- 目的:探讨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选取双侧“合谷”穴为电针穴位,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Ang-1)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VEGFmRNA、Ang-1蛋白、Endostatin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加(P<0·05),电针组VEGFmRNA、Ang-1蛋白比模型组增加更明显(P<0·05),而En-dostatin蛋白表达增加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血管生长因子和下调血管抑制因子的表达来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新生。
- 马璟曦罗勇
- 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治疗组,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1、6个月观察评分。治疗组加服步长脑心通胶囊(1.6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6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智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检测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MMSE及ADL评分改善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蔡敏马璟曦罗春阳彭雪梅
- 关键词:步长脑心通血管性痴呆血液流变学
-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具有多种运动性和非运动性症状特征。药物治疗是现在治疗PD的主要方法,但常常也带来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探究新的治疗方法,为治疗PD添砖加瓦是必要的。迷走神经刺激是一种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抗炎、神经保护的作用,这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迷走神经刺激在PD中的研究,其中重点放在了PD步态障碍的研究上。迷走神经具有改善冻结步态的作用,此外对PD病人的认知功能、吞咽功能、焦虑抑郁、胃肠道功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廖金成李鑫张晖集薛锐灵王怡王怡蔡青青马璟曦
- 关键词:帕金森病迷走神经刺激冻结步态
- 电针合谷穴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毛细血管密度及CD_(3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0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CD34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42)和电针组(n=42)。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1 h后再灌注,观察再灌注后2 h、12 h、24 h、3 d、7 d、14 d、21 d共7个时相点大鼠神经症状学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并计算梗死体积和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的表达。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神经症状学评分降低(P<0.05)。电针组梗死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毛细血管密度再灌注后2 h开始增加(P<0.05),再灌注后24 h到再灌注后14 d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再灌注后3 d CD34阳性细胞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7 d增加达高峰(P<0.01),14 d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D34的表达,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
- 马璟曦罗勇
- 关键词:电针毛细血管密度CD34CD34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3年
-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马璟曦蔡敏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血管中膜
- 脑缺血与血管新生被引量:11
- 2005年
- 马璟曦罗勇
-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新生
-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六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6个月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重庆市中山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21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6个月时预后分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显示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坚持康复治疗、空腹血糖、白蛋白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影响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IHSS评分>7分、空腹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是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35 g/L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年龄过大、NIHSS评分>7分、空腹血糖>7.8 mmol/L、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而白蛋白>35 g/L提示预后可能较好,可以通过坚持康复训练改善预后.
- 彭雪梅李琴马璟曦蔡敏王伊龙
-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
- 电针激活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内源性血管生成机理的研究
- 背景: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出现了一个新概念“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神经血管单元”是指由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概念强调细胞与细...
- 马璟曦
-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新生电针治疗合谷穴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