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晶

作品数:34 被引量:2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肝炎
  • 18篇慢性
  • 16篇乙型
  • 16篇乙型肝炎
  • 11篇慢性乙型
  • 11篇慢性乙型肝炎
  • 11篇病毒
  • 8篇乙型肝炎病毒
  • 8篇肝炎病毒
  • 6篇恩替卡韦
  • 5篇干扰素
  • 4篇聚乙二醇干扰...
  • 4篇聚乙二醇干扰...
  • 4篇干扰素Α
  • 4篇肝组织
  • 4篇病毒感染
  • 3篇阳性
  • 3篇携带者
  • 3篇淋巴
  • 3篇慢性HBV携...

机构

  • 32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解放军第四二...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4篇黄晶
  • 23篇陈文莉
  • 21篇陈小苹
  • 20篇陈学福
  • 15篇陈仁
  • 12篇罗晓丹
  • 11篇马晓军
  • 2篇高志良
  • 1篇岑爱群
  • 1篇崇雨田
  • 1篇李惠平
  • 1篇申铁梅
  • 1篇张英
  • 1篇吴树铎
  • 1篇郑玉宝
  • 1篇谢仕斌
  • 1篇陈凌
  • 1篇张建军
  • 1篇杨海龙
  • 1篇罗鸣

传媒

  • 4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护理学报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肝博士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2007年全...
  • 1篇广东省肝脏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异常但〈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且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ALT〈2×ULN且G≥2的Hg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Peg-IFN α-2a治疗组27例和恩替卡韦对照组28例,接受48周治疗,数据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组有8例患者HBeAg被清除,占29.6%(r=9.71,P〈0.01),其中6例HBeAg血清转换,占22.2%(Х^2=6.98,P〈0.01);2例HBsAg被清除,占7.4%。Peg-IFN α-2a组与恩替卡韦组HBeAg滴度分别下降(1179.8±582.6)PEIU/mL和(441.5±258.8)PEIU/mL(t=2.66,P=0.01)。恩替卡韦组和Peg-IFN α-2a组分别与其基线相比,HBV DNA分别下降(4.520±0.694)lg拷贝/mL和(3.520±1.442)lg拷贝/mL(t=2.45,P=0.029)。Peg-IFN α-2a组G3患者较G2患者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Х^2=4.23,P=0.041)。结论治疗24周时,Peg-IFN α-2a在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UBeAg滴度下降较恩替卡韦有明显优势,恩替卡韦降低HBV DNA载量更为有效。在基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患者中,Peg-IFN α-2a可能有更高的HBeAg清除率。
陈学福黄晶陈文莉陈仁陈小苹
关键词:聚乙烯二醇类干扰素Α-2A
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未经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不同病程HBs Ag水平变化及其与HBV-DNA水平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感染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病程不同阶段,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集的380例样本血清分为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ce phase,IT)89例、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IC)82例、e抗原阴性肝炎期(hepatitis B e antigen negative,ENH)70例、低复制期(low-replicative phase,LR)92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47例,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s Ag值、酶比色法测定AST/ALT值,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比较不同分组HBs Ag水平及其与HBV-DNA的相关性。结果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HBs Ag水平中位数不同,IT(4.95 log10IU/ml)、IC(4.46 log10IU/ml)、ENH(2.96 log10IU/ml)、LR(3.22 log10IU/ml)、LC(2.87 log10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病程ALT(P〈0.001)、AST(P〈0.001)、HBV-DNA水平(P〈0.001)、基因型B/C分布(P=0.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IT期(rs=0.482,P=0.004)、IC期(rs=0.734,P〈0.001)和ENH期(rs=0.545,P〈0.001),HBs Ag在不同分期与DNA水平呈正相关、HBs Ag水平与年龄、ALT、AST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不同病程阶段的HBV感染,HBs Ag水平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应结合不同指标的动态变化合理调整。
陈仁廖金瑶罗晓丹黄晶陈文莉马晓军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据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应答情况指导治疗的个体化策略在基因1型HC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40例基因1型HC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 mg/d.治疗4周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患者(定为A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24周治疗(A1组)、48周治疗(A2组);未达到RVR者在12周达到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的患者(B组)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48周治疗(B1组)、72周治疗(B2组); 24周延迟病毒学应答(PVR)的患者接受72周治疗(C1组),24周无PVR的患者终止治疗(C2组).治疗停止后随访24周.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HCV RNA水平,比较不同疗程组的疗效.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24周患者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率为1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65.9%,复发率为34.1%;治疗48周患者的ETR率为95.3%,SVR率为82.8%,复发率为12.5%;治疗72周患者的ETR率为82.1%,SVR率为67.9%,复发率为14.3%.A1组、A2组患者的SVR率分别是65.9%和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中HCV RNA〈1×106拷贝/ml的患者接受24周和48周疗程的SVR率分别为72.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CV RNA≥1 × 106拷贝/ml的患者接受24周和48周疗程的SVR率分别是63.6%和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B2组患者的SVR率分别是78.9%和7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患者的SVR率是55.6%.在治疗期间均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VR、cEVR是慢性丙型肝炎应答指导的预测因子.获得RVR者,治疗48周比24周的SVR率高;但获得RVR且基线HCV RNA〈2×106拷贝/ml患者,可缩短疗程,接受24周的治疗.未获得RVR而达到cEVR的患者,延长治疗至72周并未提高SVR率.24周延迟应答者,延长疗程至72周可以
陈文莉陈小苹陈学福黄晶罗晓丹
关键词:干扰素Α利巴韦林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探讨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BeAg、基线HBV DNA、治疗期间HBV DNA变化模式(12、24、36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期间HBeAg变化模式(12、24、36周HBeAg下降>1 log及12、24、36周HBeAg下降>2 log)1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替比夫定治疗52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81%,HBeAg血清转换率31%,病毒学突破率4%。治疗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值相关(P<0.01),而与基线ALT值和基线HBV DNA无相关性。其中基线HBeAg≤500 PEIU/ml与HBeAg>500 PEIU/ml的患者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 log PEIU/ml;12周时HBeAg下降>1 log PEIU/ml;基线HBeAg值,HBV DNA未能进入。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以24周HBeAg下降>2 log PEIU/ml的预测效果最强。
黄晶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陈仁马晓军罗晓丹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HBEAG血清转换
HP-lgG阳性对肝硬化高血氨症影响的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Hp-lgG阳性在肝硬化高血氨症中的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5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非有肠胃病及肝病患者3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两组病例外周血中Hp-lgG抗体及血氨检测仪测定血氨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Hp-lgG阳性为33例,占66%(33/50),Hp-lgG阴性为17例,占34%(17/50)。血氨升高的患者有32例,其中Hp-lgG阳性患者30例,占60%(30/50),Hp-lgG阴性患者2例,占4%(2/50)。对照组有8例Hp-lgG阳性,阳性率21%(8/38),无一例出现血氨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高可能是引起高血氨症的重要原因。
陈仁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黄晶
关键词:肝硬化高血氨
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87例隐源性肝炎行肝活检进行组织学分析,常规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Massorn染色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病理切片进行铜染色、糖原染色、刚果红染色。结果:经过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及其他特异性诊断指标检查,87例隐源性肝炎有57例得到了确诊,诊断率为65.5%。其中隐匿性乙型肝炎16例(占18.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4例(占16.1%),自身免疫性肝病13例(占14.9%),肝吸虫病3例(占3.4%)及其他疾病11例。结论:肝脏穿刺活检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提高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建议晋遍采用。
黄晶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陈仁马晓军罗晓丹
关键词: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吲哚菁绿清除实验(ICG)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感染科住院收治的HBV相关ACLF患者共138例,临床确诊为HBV相关ACLF,24 h内予吲哚菁绿,记录15 min滞留率(ICGR_(15))及有效肝脏血流量(EHBF)值,同时记录24 h内临床各项指标。建立ICGR_(15) min滞留率转换模型(ICGR_(15)Score),并应用MELD评分联合ICGR_(15)Score,MELD评分、ICGR15滞留率,EHBF及Child-Pugh评分预测入组病例28 d生存率。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各评分系统对HBV相关ACLF预后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病例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大于生存组(P=0.011),同时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显示:TBi(lP<0.001),DBi(lP<0.001),PT(P<0.001),PTA(P<0.001),CREA(P=0.008),ICGR_(15) Score(P=0.002),MELD评分(P<0.001),CTP分级(P=0.005),EHBF(P=0.014),Meld+ICGR_(15)Score(P<0.001),死亡组肝脏血流量低于存活组,其他指标死亡组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模型对HBV-ACLF短期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MELD+ICGR_(15) Score(AUC:0.877),MELD(AUC:0.851),CTP(AUC:0.638),ICGR_(15)(AUC:0.551),EHBF(AUC:0.378),MELD+ICGR_(15)Scor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单一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MELD评分联合ICGR15Score对于HBV相关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MELD评分以及其他模型。
吴坤亮张英黄晶谢仕斌郑玉宝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模型CHILD-PUGH分级慢加急性肝衰竭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及48周时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周时的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方法 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4例,分为3组治疗,疗程104周.初始联合治疗组,LAM与ADV联合治疗104周.LAM、ADV治疗组,初始单药治疗,48周时根据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继续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至104周.在0~104周不同时间点,对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等指标分别进行检测.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初始联合组,在48周、104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4%和95%;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473,P=0.034,104周时x2=5.547,P=0.016;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14.802,P< 0.01,104周时x2=5.547,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8%和44%;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543,P=0.033,104周时x2=4.438,P=0.035;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4.035,P=0.045,104周时x2=4.223,P=0.040.与LAM组、ADV组相比,初始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等均具明显差异,P≤0.05或P≤0.01.初始联合组在104周治疗中病毒学突破为零,与LAM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AM与ADV初始联合治疗,相比单药或48周后的优化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更低的HBV耐药发生.
马晓军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黄晶陈仁罗晓丹马红英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疗法
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84例,在化疗同时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或恩替卡韦(0.5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4.2%,原发耐药率为10.5%,肝炎突发率为26.3%,肝衰竭发生率为2.6%;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2%、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HL并HBV感染患者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 DNA<103 copies/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乙肝病毒治疗前HBVDNA>103 copies/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黄晶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
关键词:淋巴瘤非霍奇金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损伤研究
目的:分析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为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113例慢性HBV携带者同时作肝组织学检查和血清学、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65.49%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
陈学福陈小苹黄晶
关键词: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炎症病毒核酸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