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冬梅 作品数:33 被引量:380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更多>>
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2023年 利用1979—2018年中国地面逐月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夏季西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指数,采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西亚急流位置和强度年际变化与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揭示了急流位置变化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夏季西亚急流南北位置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急流位置在2000s之前表现为南北振荡变化特征,在2000s及其以后以偏南为主。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西亚急流位置对三江源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比急流强度更加明显。当急流位置偏南(北)时,三江源区夏季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西亚急流偏南年,三江源区位于高层正高度异常和中层负高度异常控制区,全区存在显著的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配合中低层异常气旋性环流东部的偏南风,有利于将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源区,导致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黄小梅 齐冬梅 李笛 孙亦 吕纯月关键词:夏季降水 年际变化 东亚冬季风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及其振荡特征 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1979~2012年NCEP/NCAR 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东亚冬季风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及其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月内周期性活动特征,其月内活动时间尺度主要以准1周、准2周和准3周左右的时间周期为主,其中准2周比准1周和准3周略强。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强盛期和西南地区冬季低温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 齐冬梅 李跃清 唐信英 岑思弦 周长艳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低频振荡 1961-2007年四川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2013年 基于1961-2007年四川地区119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EOF、REOF分析、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7a来四川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在1962、1982年和21世纪初发生突变,存在22a和6~8a的周期.四川夏季降水可分为4个区域:一区(盆地东部)和四区(川西高原)夏季降水量长期变化呈增多趋势,二区(盆地中西部)长期变化呈减少趋势,三区(川西南山)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呈小幅度增多趋势.4个区域的夏季降水周期各有特点,最长存在的周期为23a左右,其次还有16a、14a、12a、8a、6a的周期变化. 赵旋 李耀辉 齐冬梅关键词:夏季降水 2016年四川省持续性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四川省134个地面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四川省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持续期间大尺度环流的异常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8月11~26日,四川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持续高温日数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为1968年以来最大,高温站点占比达76.1%;高温持续期间,副高持续加强并西伸,南亚高压偏强且异常东伸,二者的位置配置致使四川长期处于异常反气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是诱发此次持续性高温的直接原因;东亚东部地区环流平直,伴随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和偏北的副热带西风急流,致使冷空气南下受阻,同时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辐散伴随强下沉运动,降水偏少,促使高温发展和维持。 仕仁睿 齐冬梅 陈丹 任倩关键词:持续高温 环流异常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2 2010年 基于NCEP/NCAR 1968~200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a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强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多雨,气温偏低;当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弱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3)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通过直接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场的异常,同时影响周围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强迫500hPa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到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的夏季气候。 齐冬梅 李跃清 李英 陈永仁 德庆关键词: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气候特征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特征及其与川渝盆地夏季气候的关系分析 基于NCEP\NCAR1958-2007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着一个20-22年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 齐冬梅 李英 李跃清关键词: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副热带高压 文献传递 南亚高压活动与高原季风演变的关系分析 基于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曲线拟合等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 齐冬梅关键词:高原季风 季风指数 华西秋雨 年际变化 中国气候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湿池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气候平均状态下,6—9月,整个青藏高原上空相对于全球中高层地区而言是一个垂直深厚的高湿区,称之为青藏高原湿池。利用比湿的相对纬偏值研究了高原湿池的垂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发现,6—9月高原湿池相对于全球同高度地区来说是一个垂直深厚的水汽含量最大值区,不同高度层的水汽含量数值可达纬圈平均值的1倍以上到3倍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湿池内部比湿相对纬偏值大值区明显地向下游地区倾斜延伸,能从高原上空一直向下游延伸到120°E及以东地区,表明了高原上空的大气水汽含量对周边地区的重要影响。夏季高原湿池主要有三种空间变化模态:全区一致型,东西反向型,南北反向型。定义了一个夏季高原湿池强度指数,分析发现1979—2011年以来夏季高原湿池整体表现出显著的增强趋势,在1997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变化,33年期间主要具有3~4年、7~8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夏季青藏高原湿池的增强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来说,高原西部增湿强于东部,而对高原西部来说,高空增湿强于近地面,增湿幅度最大值区域主要位于400~200 h Pa附近。最后,综合多种再分析资料以及其他研究学者采用探空观测资料、卫星资料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所选研究资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于本研究是适用的,基于该资料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可信的。 周长艳 邓梦雨 齐冬梅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陈丹 陈丹 周长艳关键词: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四川盆地 暴雨 副高 水汽输送 高原季风研究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29 2007年 季风是气象界的"永恒"课题,已有数百年的研究历史。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高原季风的若干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各阶段高原季风研究的特点。同时指出今后应进一步丰富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并对高原季风变化的物理成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齐冬梅 李跃清关键词:高原季风 高原气候 季风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