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胜波
- 作品数:120 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博士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大连汉族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CT定量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索健康成年男性骨密度及其峰值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建立中国北方成人的正常骨密度值数据库积累数据。方法采用定量CT技术和骨密度专用分析软件测量分析腰椎L1-L5椎体骨密度。结果大连地区成人腰椎骨密度平均值(197.27±23.71)mg/ml、峰值(212.60±7.08)mg/ml,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正常参考值(212.60±59.26)mg/ml;平均峰值出现在24-32岁,之后骨密度随年龄逐渐缓慢下降,48-50岁骨量丢失显著;其中L4椎体在20-59岁的各年龄段的骨量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比其他腰椎更具有年龄敏感性。结论大连地区汉族男性成人应从48岁关注预防骨质疏松症。
- 徐强于胜波唐炜隋鸿锦
- 关键词:骨密度骨密度峰值骨质疏松症
- 展示筋膜纤维构筑解剖学特征的塑化标本及解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展示筋膜纤维构筑解剖学特征的塑化标本及解剖方法,方法包括S1.将已脱离人体或大型动物的部位防腐固定后,进行目标区域筋膜的解剖取材,获得筋膜标本;S2.将筋膜标本用双氧水进行漂白,然后用小流水浸泡冲洗;S3...
- 于胜波张健飞孟宪荣迟彦艳隋鸿锦韩建马学伟朱高麟
- 黄体酮对戊四唑致痫大鼠海马内GABA和MAP2影响的形态学研究
-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黄体酮(progesterone,P)具有对抗癫痫发作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对癫痫活动的影响是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来实现的.有学者认为,边缘脑区-特别是海马...
- 于胜波
- 关键词:黄体酮戊四唑海马
- 文献传递
- Aβ引起大鼠海马自噬体异常及其轴突运输障碍
- 本文通过SD大鼠海马内给药,电镜观察,探讨Aβ和神经元自噬异常关系。在Aβ大鼠海马中,神经元旁和附近可见结构异常的突触终末内含有单层膜或双层膜包裹的囊泡状结构(囊泡体),囊泡内含有电子密度高低不等的无定形结构。树突内也存...
- 于胜波宫瑾迟彦艳张健飞郑楠隋鸿锦
- 树突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树突棘是神经元树突上的功能性突起结构,形成兴奋性突触。树突棘内含有细胞表面受体、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脚手架蛋白等多种成分,它们对树突棘的生长发育成熟以及结构的稳定起调节作用。树突棘内的多种成分不仅在维持其形态和结构上有表达作用,而且在功能上参与表达,树突棘形态与功能密切相关,其形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中。因而树突棘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 王颖(综述)隋鸿锦于胜波
- 关键词:树突棘学习记忆衰老
- 基于P45断层塑化技术的胫骨上端骨松质的分布特征
- 2021年
- 目前X线和CT难以精准呈现骨松质的分布,而microCT又过于微观。P45断层塑化技术是生物塑化中的聚酯树脂技术,P45断层塑化标本具有干燥、透明、无毒等特点,可大范围清晰显示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形态分布。膝关节的损伤和炎症多见,是临床诊治的重点和难点,但其骨小梁的分布特征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制作了25例膝关节P45切片探索胫骨上端骨小梁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骺线以上骨骺骨小梁主要呈网格状分布,在关节面投影区可见密集粗大的骨小梁纵行分布,之间可见横行分支连接,纵行簇状骨小梁穿经骺线终止于干骺端骨皮质。在干骺端可见前部和后部骨小梁,自下而上呈弧形,在髓腔上方呈矢状位交叉分布。在胫骨外侧髁内胫腓关节上方区域和翼状襞投影区骨小梁分布稀疏。
- 孙诗竹姜文斌宋亭薇唐炜于胜波隋鸿锦
- 关键词:骨松质生物塑化干骺端关节面
- 解剖绘图实践中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 随着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绘图在教学、科研和科普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13年以来大连医科大学举办了6届全校解剖绘图大赛,中国解剖学会举办了2届全国医学生人体解剖绘图大赛,国内多所高校亦相继举办,全国参加大...
- 孙诗竹张兆曦于胜波隋鸿锦
- 分离式全身骨骼标本的制备被引量:2
- 2010年
- 白剑逄治宇刘杰高海斌孟文件张健飞于胜波宫瑾张成鸿隋鸿锦
- 关键词:骨骼标本分离式
- 枕下区结构与硬脊膜联系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枕下区的肌肉主要参与控制寰枕和寰枢关节,从而保持头部直立和运动。近30年来的研究发现,枕下区的肌肉可能穿过椎后间隙而直接与硬脊膜相连,从而形成肌硬膜桥。1995年,Hack[1]首次提出了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广义上是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的连接组织,狭义上即是头后小直肌发出的肌腱连续到硬脊膜而形成的一个致密结构。
- 隋鸿锦于胜波苑晓鹰高海斌徐强李云飞迟彦艳
- 关键词:硬脊膜解剖学寰枢关节后间隙硬膜直肌
- 海人酸致痫SD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癫痫敏感形成期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和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特征,探讨树突可塑性在神经环路重组形态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SD大鼠颈部皮下注射海人酸[KA,10mg/(2mL·kg)]癫痫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4只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S组)、癫痫发作3d组(KA3d组)和癫痫发作7d组(KA7d组)。癫痫动物发作达4级为造模成功,鼠脑经高尔基染色和火棉胶包埋与切片,在光镜水平检测海马齿状回分子层和CA1腔隙层树突棘的形态和密度。结果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和外带树突棘密度分别为(26.8±4.06)个/50μm和(29.1±4.40)个/50μ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A7d组分别为(30.7±6.78)个/50μm和(32.8±8.59)个/50μm,显著高于KA3d组(P<0.05),其中KA3d和KA7d组无颈短棘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反,KA3d组分子层内带有颈长棘密度未见显著变化,但其平均长度明显下降。KA7d组分子层内、外带有颈长棘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和外带的比较分析发现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树突棘密度明显低于外带树突棘密度。KA7d组内、外带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差别,但外带的有颈长棘密度以及其在树突总数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内带。在海马CA1区腔隙层,KA3d组树突棘密度为(0.79±0.278)个/μm出现下降趋势,KA7d组树突棘密度为(0.69±0.313)个/μm明显低于对照组和KA3d组(P<0.05)。结论海马结构内树突棘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了癫痫敏感性形成的形态学机制。
- 宋兆莹宫瑾王颖迟彦艳赵杰隋鸿锦于胜波
- 关键词:癫痫敏感性树突棘海人酸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