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敏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获得HBsAg清除者的CD4^+CD25^+调节T细胞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4+CD25+Treg的意义。方法 1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至48周全部获得了HBsAg清除。每12周观察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效价、CD4+CD25+Treg变化。结果 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59.41±35.20U/L)较基线(25.72±12.85U/L)、48周(27.86±10.27U/L)升高更明显(P<0.05);CD4+CD25+Treg变化与ALT同步,HBsAg清除前节点的ALT(9.07±3.37)较基线(2.72±1.33)、48周(3.13±1.18)升高更明显(P<0.05);谷丙转氨酶(ALT)与CD4+CD25+Treg比率呈正相关(R=0.769,P=0.008)但是Treg比率与HBsAg效价(log)无相关性(R=-0.14,P=0.879)。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ALT在HBsAg清除前节点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表现,而CD4+CD25+Treg比率同步升高可使机体维持保护性免疫,避免激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所致的肝脏病理损伤。
- 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锋陈新月
- 关键词: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调节性T细胞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o-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意义。方法44例非活动胜HBsAg携带者接受Peg-INFα-2a治疗,根据体质量每周180μg(14例)或135Hg(30例)皮下注射,疗程48周,根据HBsAg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每12周观察肝功能、HBsAg滴度、CD8+38+/CD8+水平。单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不同时间点的CD8+CD38+/CD8+情况,线性回归方程分析HBsAg下降及ALT升高与CD8+CD38+/CD8+的关系。结果应答组和无应答组12周ALT水平分别为(60.75±24.95)U/L和(37.03±18.45)U/L,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t=2.905,P〈0.01);应答组及无应答组24周CD8+38+/CD8+分别为71.20%±11.70%和56.79%±7.72%,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F=23.941,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0/0±3.12%)与12周时的ALT升高值[(17.18±25.78)U/L]呈正相关(r=0.386,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3.120/0)与24周HBsAg下降的log10值[(0.96±0.40)log10IU/m1]呈正相关(r=0.397,P〈0.01)。结论Peg—INF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8+38+/CD8+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的表现,并促进了HBsAg清除。
- 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峰陈新月
- 关键词:干扰素Α-2A乙型
- 干扰素诱发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引量:3
- 2014年
- 21岁女性,主因"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5年余,牙龈出血1周余"入院。2年前确诊为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予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LAM)长期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第20个月获HBe Ag血清学转换,表面抗原(HBs Ag)滴度进行性下降。1周前血小板骤然下降至8×109/L。血小板严重下降的原因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依据为:1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相对LAM容易引起血象改变;2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抗核抗体滴度急剧上升,抗SSA抗体(+),而以往为阴性;3骨髓穿刺结果考虑AITP可能性大;4其他(如肿瘤、非甾体类药物等)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被排除;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除外;6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效果好。提示在干扰素治疗的全程中均应密切注意血常规的变化。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者,应先甄别病因,对症处理。
- 马丽娜金怡何志敏柳雅立鲁俊峰闫一杰陈新月
- 关键词:干扰素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