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伟
- 作品数:14 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气候受损治理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与肥力质量评价
-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及其所诱发的次生灾害对灾区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剧了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土壤养分循环与肥力重建是植被恢复的基础,影响着植被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
- 俞伟
- 关键词:地震灾区土壤养分肥力评价
- 文献传递
- 震后植被受损治理区土壤基本性状和分形维数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对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典型植被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对照)不同坡位土壤的基本性状指标(包括颗粒结构、分布和组成及主要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运用分形模型计算这些指标的分形维数;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后植被受损治理区和未受损区不同坡位的土壤均以粒径0.002∽0.050 mm的颗粒为主,粒径0.500∽1.000 mm的颗粒较少;土壤分形维数为2.59∽2.68,且治理区各坡位的土壤分形维数均高于未受损区。治理区各坡位土壤中的黏粒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受损区,而2个区域中坡位和下坡位的粉砂粒和砂粒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理区各坡位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受损区,而碳氮比差异不显著;在治理区,仅下坡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恢复率超过30%,上坡位和中坡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恢复率均在30%以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粒径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说明颗粒越大土壤的分形维数越高;土壤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粉砂粒含量则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碳氮比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震后植被受损治理区的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以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均呈高度线性相关,因此可将土壤分形维数作为震后受损植被土壤恢复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
- 邓浩俊张广帅俞伟吴承祯洪伟林勇明
- 关键词:地震灾区植被恢复土壤颗粒
- 汶川震区典型区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北川县为例被引量:6
- 2012年
-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不同受损阶段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和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灾后恢复草地、受损林地、裸地、未受损林地)群落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受损阶段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数量、群落分层等方面差异显著;灾后恢复草地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ner指数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裸地最大;灌木层及乔木层多样性指数均以未受损林地最大;总体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裸地。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地震灾区植物生长条件严重衰退,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增大其物种多样性及恢复潜力。
- 林勇明俞伟刘奕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
- 关键词:地震灾区群落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
- 地震灾区受灾典型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以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以RS、GIS为技术支撑,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异质性特征、破碎化特征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特征对震后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小流域灾后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以及进一步防范次生灾害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流域原始景观类型仍占主导位置,但空间形态区域不规则化加剧;地质灾害产生的微地貌景观类型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与破碎化,加剧了流域景观的不稳定性;人为干扰强烈区域及滑坡体中部沟道及滑坡后壁等区域景观空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
- 张广帅俞伟林勇明马瑞丰吴承祯洪伟
- 关键词:景观特征景观指数
- 极端天气干扰下闽北人工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
- 2012年
- 对福建省顺昌县宝庄村人工林在极端天气干扰下形成的林隙进行调查,研究人工林林隙分布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宝庄村人工林中,树木倒伏形成的林隙最为常见,占林隙总数的32.98%;其次是树木翻兜形成的林隙,占27.66%。林隙形状不规则,林冠空隙(CG)和扩展林冠空隙(EG)面积主要集中在600~800 m2;形成木数量组成以100~150株为主,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0~15 cm,构成形成木的主要树种是马尾松、杉木、毛竹。以林隙形成特征为参照,对受灾人工林的恢复提出建议。
- 林勇明俞伟刘奕吴承祯洪伟陈灿李键
- 关键词:林隙极端气候人工林
- 不同密度下木麻黄幼苗枝系特征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利用Strahler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内不同密度木麻黄一年实生幼苗的枝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在密度Ⅱ(5~10株/m2)时枝径比较大,冠幅表现出向上延伸及向外拓展的趋势,综合生长情况优于密度Ⅰ(〈5株/m2)和密度Ⅲ(10~20株/m2);上层位置(2/3~1H)表现出冠幅向上伸展的趋势,下层位置(0~1,3H)则表现为拓展冠幅的生长趋势,而中层位置(1/3~2/3H)介于两者之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
- 张广帅邓浩俊俞伟吴承祯洪伟李键陈灿林勇明
- 关键词:木麻黄
- 干热河谷泥石流流域不同分区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以云南泥石流频发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该流域的微地貌特点,将流域划分为物源区、流通区、堆积区;为全面了解土壤肥力的分区异质性特征,结合各分区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其土壤物理结构、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分区土壤颗粒组成差异性不大,土壤质地以粗粒和砾石为主,土壤沙石化明显,流通区土壤物理结构相对较好;小江流域山地土壤含水量总体受季节影响较大,而不同分区的土壤含水量则受垂直地带性因素影响,表现为流通区>物源区>堆积区;不同分区土壤养分含量受人类活动、土壤类型、土壤颗粒组成等因素影响,差异性特征复杂,总体含量丰富。
- 张广帅俞伟邓浩俊林勇明王道杰吴承祯洪伟马瑞丰
- 关键词:干热河谷泥石流土壤性质
- 泥石流频发区山地土壤环境因子与植被群落垂直梯度及其关系分析——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12
- 2014年
- 海拔梯度和土壤环境是影响山地植被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揭示泥石流频发区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布与演替规律,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CANOCO5.0二维排序研究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频发区山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因子和植被群落的垂直梯度分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海拔梯度上,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类似,从高到低依次为温带地带性土壤、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和亚热带地带性土壤;草本植被大致可以划分为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群落、醡浆草(Oxalis corniculata)–牛尾蒿(Artemisia dubia)群落和苞茅(Hyparrhenia bracteata)群落3类;因该区地质灾害及人为干扰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原生乔木群落已极少分布,现以华山松、云南松人工林为高山主要植被类型,松柏混交林为亚高山主要植被类型,桉树、新银合欢人工林为低山主要植被类型.从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结果来看,不同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分异.综上,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重金属(铜、锰)含量是影响泥石流频发区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
- 张广帅邓浩俊俞伟林勇明马瑞丰王道杰吴承祯洪伟
- 关键词:土壤环境因子植被群落CCA排序垂直梯度
- 不同距海处木麻黄分枝格局特征及冠形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近海区域受持续性风力胁迫,防护林树种木麻黄在生长过程中树冠结构产生较大变化.为揭示木麻黄树冠结构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可塑性响应特征,在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防护林场距海岸线450-500 m(样带1)、750-800 m(样带2)、1 050-1 100 m(样带3)设置3个距离梯度的样带,运用Strahler法研究木麻黄的分枝格局,并采用分形理论测定冠形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在不同距海处木麻黄的分枝格局差异较大,距离海岸线越远,木麻黄各级枝条的分枝长度、总体分枝率、枝径比和逐步分枝率不断增大,但各级枝分枝角度表现出随机性分布的特征.(2)样带1树冠迎风面与背风面相比,分枝长度、枝径比2:1和枝径比3:2、分枝率均显著小于背风面,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加,差异性不断减弱.(3)在海风作用下,树木表现出对主干偏移式形态响应,即距海岸线越近,主干偏移角越大.(4)木麻黄距海岸线越近,其树冠的分形维数越小,占据空间能力小,反之则占据空间能力大.因此,在沿海区域,木麻黄会通过冠形调整、减小分枝长度等方式以适应风力胁迫.
- 林勇明俞伟刘奕闫淑君洪伟陈灿李键吴承祯
- 关键词:木麻黄分形维数
- 泥石流频发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省小江流域为例被引量:80
- 2016年
- 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 3个海拔梯度,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10cm、10—20cm、2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其机械组成,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均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磷钾比呈降低趋势,且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对海拔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各化学计量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海拔梯度内,森林植被区和灌草丛群落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性不大,且随海拔梯度变化一致,灌草丛群落中,土壤碳氮比与地上植被盖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森林群落植被区,土壤磷钾比与优势乔木种平均高度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异是造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土壤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随着含水率和砂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上升而随着粘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的趋势。
- 张广帅邓浩俊杜锟林勇明马瑞丰俞伟王道杰吴承祯洪伟
- 关键词:海拔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