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勤娴 作品数:21 被引量:86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基于16S rDNA和COⅠ基因的3种血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利用16S rDNA基因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gene,COⅠ)基因建立3种形态学特征相近的血蜱属蜱类-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 方法 在上海市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蜱样本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从蜱基因组中扩增16S rDNA及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3种血蜱中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7.2%,96.9%-98.8%;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98.3%、87.1%-91.9%;铃头血蜱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日本的铃头血蜱(AB819170)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7.5%;3种血蜱16S rD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87.0%、86.9%,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0.4%、80.8%、82.8%。用16S rDNA及CO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中,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分别与已知的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聚在一起,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 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刘琴 张仪 方圆 朱丹 兰勤娴 施文琦关键词:长角血蜱 系统发生分析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 被引量:2 2009年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左新平 顾登安 伊斯拉音·乌斯曼 兰勤娴 张仪 茹孜古丽·朱马洪 程凤清 开赛尔·克尤木 陈伟 赵文清关键词:黑热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居民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况调查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20村1组所有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对3岁以下婴幼儿皮内试验阴性者进行查体(触诊肝、脾)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在居民住宅内、外捕集白蛉,解剖鉴定并检查前鞭毛体有无自然感染.结果 接受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49人,阳性率为68.46%(102/149);3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为11.76%(2/17),4~75岁年龄组阳性率为75.76%(100/132).3岁以下年龄组皮内试验阴性者有15人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1例阳性者(女,1岁),确认为临床诊断病例.2001-2008年7月有既往病史者52例,其中治愈50例,死亡2例.捕获的374只雌蛉,经解剖鉴定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3只雌蛉体内查见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论 伽师县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 伊斯拉音·乌斯曼 左新平 顾灯安 兰勤娴 童苏祥 李雄 张仪 茹孜古丽·朱马洪 麦麦提敏·艾海提 麦麦提艾力·阿卜力米提 姚新华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 流行病学 1996~2007年新疆喀什市内脏利氏曼病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回顾1996~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内脏利氏曼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喀什市1996~2007年的"内脏利氏曼病病人报告表",采用EPI DATA 2.1b和EPI INFO 2002录入和分析。结果1996~2007年喀什市有内脏利氏曼病病人994例。喀什市的8个乡中的6个乡有流行,并主要集中在伯什克然木乡(占74.14%),其余乡呈散发状态;男女患者比例为1∶1.14;0~5岁和6~10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8.87%和28.77%,随年龄的增大病例数呈减少趋势;发病人数自1996年起逐年增多,2002年达到最高峰(200例),其后逐年下降。结论喀什市仍然是内脏利氏曼病的高发区。 伊斯拉音·乌斯曼 童苏祥 张仪 李雄 左新平 伊马木·苏鲁坦 张松 开赛尔·克尤木 顾灯安 兰勤娴关键词:黑热病 灯诱法监测白蛉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5 2007年 现场观察了3种诱蚊灯诱白蛉的效果,并试验了无光源灯诱和以葡萄糖水作引诱剂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文试用的3种诱蚊灯所诱的虫种较杂,分拣鉴定的难度较大;无光源诱蚊灯在白蛉栖息地可以捕获少量白蛉,而且标本较为纯净,葡萄糖水没有明显的诱蛉作用。目前用于诱蚊的3种诱蚊灯不适合直接用于白蛉监测,建议试用更有效的白蛉诱引剂。 顾灯安 金长发 兰勤娴 张丑吉 李凡 张仪关键词:黑热病 白蛉 诱蚊灯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的实验观察 2010年 目的寻找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逆转剂。方法将健康昆明小鼠72只(雌、雄各半)每只腹腔注射0.2ml伯氏疟原虫ANKA株氯喹敏感系(chloroquine sensitive,CS)或由其选育的高抗氯喹系(chloroquine resistance,CR),按下述随机分组后灌胃给药治疗,观察各组疗效。(1)小鼠感染CS疟原虫30min后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只,给D-6182{(Z,Z)-N,N,N-三甲基-2,3-双[(1-氧代-9-十八碳烯酸)-氧代]-1-丙胺基盐酸盐}、C-2832[胆崮醇-3-N-(二甲胺基乙基)氨甲酸酯]、Ket(酮替酚)、0.1%西黄蓍胶(对照组),连续灌药5d。于D1至D7每天每鼠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2)小鼠感染CR疟原虫后第3天随机均分为8组,每组6只,给D-6182、C-2832、Ket组、氯喹组、0.1%西黄蓍胶对照组及给予D-6182、C-2832、Ket后2h再加灌服小剂量12mg/(kg·d)氯喹(5%ED90),连续5d。每鼠于D4至D7每天取尾血涂片作常规镜检,确定各实验组的原虫血症,并计算各组的原虫减虫率。结果(1)感染伯氏疟原虫CS株的小鼠,分别灌服80ms/(kg·d)D-6182、120ms/(kg·d)C-2832或10ms/(kg·d)Ket连续5d,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小鼠的原虫感染率自D1至D4逐日上升,至D4达峰值,D5时对照组小鼠原虫感染率继续上升,而各给药组维持在D4的峰值水平。(2)感染伯氏疟原虫CR株的小鼠给适宜剂量的C-2832、D-6182或Ket后2h加灌服小剂量氯喹12mg/(kg·d)(5%ED90),此后连续5d(D3-D7),于D4原虫减虫率可达到97.77%、99.28%或96.73%,而在D7可达到99.81%、98.87%或100.00%。结论C-2832和D-6182两种化合物对伯氏疟原虫CR株感染小鼠的氯喹抗性具有逆转作用,其逆转能力与Ket相当。 吴嘉彤 兰勤娴 王琴美 潘星清关键词:伯氏疟原虫 氯喹抗性 逆转剂 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发育零点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研究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零点和有效积温。 方法 将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饱血幼蜱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发育历期和积温,采用拟合模型方程求出两性株和孤雌株幼蜱发育的零点温度,计算幼蜱发育的有效积温。 结果 长角血蜱两性株和孤雌株的发育零点分别为14.89 ℃和14.95 ℃,平均积温分别为(265.08±99.37)日度和(306.90±176.24)日度,有效积温分别为(101.44±147.66)日度和(116.51±116.79)日度。 结论 长角血蜱饱血幼蜱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两性株比孤雌株发育快,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参数之一。 张臣臣 张仪 朱丹 顾文彪 兰勤娴 张璟关键词:长角血蜱 发育零点 有效积温 上海市犬体表媒介蜱寄生情况初步调查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犬体表蜱虫寄生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上海市18个区(县)采用动物体表采集法捕获犬体表蜱类样本,将蜱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蜱形态,通过形态学鉴定蜱种类。结果在上海市18个区(县)共调查犬1 950只,其中在嘉定、闵行、浦东、松江、黄浦、金山6个区的犬体表共捕获蜱虫328只,经实验室鉴定分为2属2种;宠物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实验犬和警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结论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犬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长角血蜱是新发现的寄生于上海市犬体表的硬蜱蜱种;应加强对媒介蜱的防控。 刘琴 危芙蓉 朱丹 兰勤娴 施文琦 张仪关键词:血红扇头蜱 长角血蜱 我国4种白蛉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PCR-RFLP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PCR-RFLP方法对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Ph.wui)、长管白蛉(Ph.longiductus)和亚历山大白蛉(Ph.alexandri)等4种白蛉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ITS2)进行分型。PCR-RFLP结果显示,以限制性内切酶DraⅠ酶切ITS2片段,可分出4种RFLP带型,即A为450 bp,B为154 bp/127 bp/93 bp/66 bp/10 bp,C为311 bp/80 bp/60 bp,D为353 bp/300 bp/160 bp/58 bp。结果显示,4种白蛉均只有1种RFLP带型,中华白蛉为AA型,亚历山大白蛉为BB型,吴氏白蛉为CC型,长管白蛉为DD型。利用PCR-RFLP方法可区分我国4种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种类。 顾灯安 张仪 兰勤娴关键词:白蛉 中国部分地区警犬体表寄生蜱的巴贝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0 2012年 于2011年8月采用逆毛式检蜱法采集重庆、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江苏和浙江等11个省(市、区)19处警犬基地警犬体表蜱虫,共计399只。采用巢式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蜱体内的巴贝虫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警犬体表寄生蜱体内巴贝虫总阳性率为5.3%(21/399),均为佛氏巴贝虫(Babesia canis vogeli)。其中重庆、广东、广西、海南和浙江等5省(市、区)警犬基地采集的蜱虫,巴贝虫阳性率分别为4/16、3.6%(1/28)、12.5%(11/88)、3.3%(4/121)和1/15。提示中国警犬体表寄生的蜱虫,存在一定比例的佛氏巴贝虫感染阳性率,接触人员有潜在感染的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危芙蓉 兰勤娴 朱丹 叶俊华 刘琴 张仪关键词:巢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