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巅
- 作品数:19 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 高山峡谷地区无线电遥测与GPS空间定位的比较:野外放归大熊猫的跟踪定位被引量:12
- 2012年
- 以佩戴具有无线电发射功能的GPS颈圈(Lotek GPS_4400M)的放归大熊猫"祥祥"作为目标动物,2006年4月至2007年2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T)和GPS跟踪技术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五一棚"区域,每日监测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状况、移动规律和觅食行为。为了比较RT和GPS在高山峡谷地区空间定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引入空间定位率、地形特征、空间定位差、巢域大小和日移动距离等指标来分析RT和GPS之间的定位差异。结果表明:RT的空间定位效率明显高于GPS的自动定位(P<0.001),分别是54.1%(绘图法)和45.2%(≧2D);不同月份RT和GPS的空间定位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大熊猫不同月份的海拔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特性密切相关。RT位点的地形指数中坡度高于GPS,坡向和海拔高度较GPS定位点低,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 (两点直接计算法和绘图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天位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定位差)平均450~660 m左右;RT与GPS所估测的大熊猫巢域大小,除5月、9月和12月RT低于GPS外,其余月份为前者高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日移动距离除12月份RT小于GPS外,其余月份都呈现出RT大于GPS的格局,统计检验结果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所测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RT遥测和GPS定位都可以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而且GPS无线电颈圈在亚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周世强黄金燕张亚辉刘巅李仁贵周小平黄炎汤纯香魏荣平张贵权李德生王鹏彦张和民
- 关键词:GPS大熊猫
- 大熊猫的行为发育及饲养管理中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3年
-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周晓黄炎黄金燕周世强刘巅
- 关键词:大熊猫行为发育饲养管理影响因素
- 汶川地震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生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地震的显性影响直观和显著,而隐性作用则难以观察和获取.为了探究在没有明显地震损毁的情况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对大熊猫主食竹繁殖更新和生长发育等生态习性的影响,应用固定样方法、定位观察法和非破坏性重量估测法,连续研究了地震前后(2003 ~2011)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生长发育特征、径级分布规律和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地震前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新笋萌发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出该种群具有对地震很好的应变力和恢复力;但整个种群数量处于逐渐递降趋势,这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接近于开花枯死期的生命周期有关.从拐棍竹现存植株个体和无性系种群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径级分布格局和生物量结构分析,地震主要作用于次年(2009)和第三年(2010)的竹笋生长(P<0.01),且对幼竹和成竹,以及整个种群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从而,验证了在没有受到地震直接毁坏的情况下,大熊猫主食竹与野生大熊猫种群一样,由于经过长期的生存进化,历史上经受过无数次大小地震的波及,其种群已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能较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和自然的动态发展状态的假设.
- 周世强黄金燕严啸李仁贵刘巅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汶川地震种群生态卧龙自然保护区
- 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研究第一阶段
-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于2010年7月开始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研究,选择4只已经配种的具有野外生活经验的雌性大熊猫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草草于2010年8月3日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产一雄性幼仔,体重205...
- 李德生黄炎周世强黄金燕刘巅吴代福谢浩邓林桦李仁贵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
- 文献传递
- 卧龙圈养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被引量:6
- 2011年
- 对卧龙圈养大熊猫进行母兽带仔野化培训,初步建立了大熊猫初生幼仔到半岁幼兽的野化培训方法;建立了大熊猫幼仔与研究者的隔离方法,避免了培训个体对人和人工饲养环境的依赖;探索了提高圈养大熊猫活力的新方法;初步证明了带仔野化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李德生黄炎周世强张和民黄金燕刘巅吴代福谢浩邓林桦李仁贵张贵权
- 关键词:大熊猫
- 大熊猫重引入候选地华蓥山的初步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在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基本能够实现种群自我维持的情况下,迁地保护有必要进一步进入到放归这一阶段,以复壮野生小种群或扩大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为野化培训成功的大熊猫选择适宜的栖息地,无疑是提高放归成功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华蓥山大熊猫预选放归栖息地的考察结果表明:当地有可食竹资源达53万吨,年净增生物量约9.9万吨,当地政府和民众极力支持大熊猫回归华蓥山,以及其地形条件便于放归后的监测等有利条件;也有人为干扰较严重、个别地区水源距离较远、植被单一,以及犬细小病毒感染率较高等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干预措施可以逐步缓解的问题;还有夏季气温较高、生境质量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差异较大等对大熊猫影响程度未知的因素。所以在华蓥山开展大熊猫种群重引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
- 张明春黄金燕黄炎刘巅谢浩李德生张贵权王鹏彦周小平钟义张和民
- 关键词:迁地保护
- 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地下茎侧芽的数量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拐棍竹地下茎侧芽的数量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拐棍竹地下茎秆基上的侧芽有壮芽、弱芽和死芽3种不同类型;侧芽一般分布在1~15年生的秆基上,每段秆基具1~4(6)个发育侧芽,1~2(3)个壮芽可发育为竹的地上地下部分;5、6、7年生三个年龄段地下茎上的侧芽所占比例最高,其前后均开始递减,成正态分布;壮芽一般着生于1~7年生地下茎秆基上,7年生以上地下茎的秆基上极少或无壮芽,弱芽在1~15年生地下茎秆基上都有着生,死芽出现在3年生及以上地下茎秆基上;根据拐棍竹地下茎生长特性和营养生长周期预测拐棍竹在2014年可能会大面积开花,届时大熊猫将遭遇食物危机。
- 黄金燕周世强李仁贵刘巅周晓严啸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地下茎侧芽
- 大熊猫对冷箭竹更新竹林与残存竹林的选择利用及微生境结构的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动密集的"五一棚"区域,设置固定监测样线,定期收集大熊猫在冷箭竹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中的活动痕迹和生境数据。通过路线监测和样地调查,"五一棚"区域拐棍竹和冷箭竹为海拔梯度分布,2700 m以下为拐棍竹林,2300~3600 m之间为冷箭竹林;冷箭竹的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呈镶嵌耦合分布,从而有利于大熊猫的季节迁徙、食物转换和面对冷箭竹的开花枯死和自然更新。2012年9月—2013年11月的监测数据表明野生大熊猫主要生活于更新竹林中,利用率达到91.94%,且不同月份之间具有波动性(P〈0.05)。比较更新竹林和残存竹林的微生境结构,发现两者之间除小部分变量之外(坡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竹笋密度、成竹密度、种群密度和枯死竹密度),其余各变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竹子质量(地径、株高和生物量)达到大熊猫选择利用的标准。
- 周世强李仁贵严啸黄金燕刘巅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冷箭竹微生境
- 拐棍竹无性系植株在不同干扰下的生存能力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根据2003-2010年固定样方调查的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后拐棍竹残桩的年死亡率和数量动态数据,分析了拐棍竹无性系植株在不同干扰下的生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龄级不同年份大熊猫采食的残桩植株的年死亡率远低于被人为砍伐的残桩植株,而且留存残桩的生存时间也长于砍伐残桩,从而导致残桩存活数量以及整个无性系种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后果。
- 何永果周世强黄金燕刘巅严啸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无性系植株
-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空间利用格局比较被引量:25
- 2016年
- 空间利用是野生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存发展。我们于2010年至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附近区域,采用GPS颈圈跟踪技术对分布和放养于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马群进行了定位监测和样地调查。分别选择了3只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的GPS颈圈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提取和计算了它们活动区域的地形地势、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并检验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空间利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不同月份和整体之间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巢域面积、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表现为随季节和食物类型(竹笋、竹秆、枝叶)丰度的变化分别活动于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和冷箭竹林中,活动空间较大(海拔范围、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较短和核域数量多等特征的随机扩散模式,且不同个体和月份之间波动性较大;放牧家畜则因初始放养于不同区域的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人为干涉程度的大小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但与大熊猫相比,总体都具有巢域面积小、日移动距离略大、核域数量极少等"步步为营"空间利用模式的特征,且不同畜群和不同时间之间的变化幅度也小于大熊猫。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强度截然不同,大熊猫的利用模式有利于竹子资源的更新恢复和生境结构的持续发展,而放牧家畜的利用模式将造成竹子资源的死亡衰败和生境结构的破坏退化。因此,加强放牧家畜的管控,有效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今后工作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 周世强Vanessa HULL张晋东黄金燕刘巅黄炎李德生张和民
- 关键词:大熊猫放牧家畜卧龙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