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膜多发性良性囊性间皮瘤一例
- 患者女,52岁,因右下腹痛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B超提示阑尾脓肿,因积脓较多,遂行抗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及阑尾穿刺引流术,治疗后好转,但腹痛反复发作。2018年2月为求进一步诊治入...
- 韩小于王园园刘珺潘庆张根花赖丽琴杨悦王冰魏红权
- 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
- 2017年
- 男,76岁,因“进食梗阻感半年,加重2周,伴黑便”入院。外院胃镜报告示“贲门腺癌”。入院后腹部CT示:贲门、胃小弯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浆膜面模糊,考虑周围淋巴结转移。肿瘤标志物检测示:糖类抗原125255.40U/ml,癌胚抗原>1500.00ng/ml。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行“根治性全胃切除+食道空肠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手术顺利。病理检查示:胃癌根治标本,于贲门及胃体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块,肿块大小10cm×7.5cm,溃疡深0.5cm,肿块切面灰白,质地偏硬,侵及浆膜层。
- 焦玉蓉刘珺魏红权王冰王园园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混合性肿瘤标志物检测根治性全胃切除贲门腺癌肿块大小
- 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 探讨连续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Ⅰ、Ⅱ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隐性转移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43例临床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SLN亚甲蓝示踪法活检,行SLN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阴性的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后HE(SS HE)及CK19、SBEM、EpCAM免疫标记染色(SS HE+IHC),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及最佳免疫标记.结果 检出SLN者39例(72枚),每例患者1~4枚,平均1.8枚;检出非SLN 694枚,每例患者10~19枚,平均17.8枚.最大剖面HE染色阳性12例(27.9%),其中2例为微转移,CK19、SBEM、EpCAM阳性17例(39.5%);最大剖面HE阴性者通过SS HE检出隐性转移5例,其中微转移3例.SLN阴性的55枚淋巴结SS HE检出隐性转移5枚(9.0%),间距为100、200、300、400、500μm时SS HE+IHC隐性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9.0%、7.3%、7.3%、3.6%、3.6%,间距200、300μm与400、500μ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0.2~2mm的微转移检测率,从而提高临床分期准确率,对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春丽刘珺杨敏张根花
-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
- 肺穿刺标本中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2015年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改进,现已成为临床上一项较为成熟的微创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的特点[1],弥补了纤维支气管镜对肺部周围型病变诊断率低的缺陷,可为确定肺部疾病的性质提供可靠的病理依据.
- 韩小于魏红权潘庆刘珺
-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肾透明细胞癌穿刺标本穿刺成功率
- CD34弥漫阳性表达的成年型孤立性肌纤维瘤1例
- 2022年
- 患者女, 44岁, 因左侧头皮肿物3年于2019年3月20日就诊于我院。患者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额颞部发际线边缘皮肤肿物, 当时约枣子大小, 突出于皮面, 可活动, 表面无红肿破溃, 无压痛。3年来肿物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 为寻求手术治疗入住我院。入院后头颅CT检查发现左侧额颞部头皮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 较大截面约5.3 cm × 1.9 cm, 密度尚均匀。完善术前检查后于2019年3月22日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深达皮下, 带包膜, 但基底边界欠清楚, 沿肿物边缘完整切除后, 转移切口周边头皮带蒂皮瓣缝合切口。术后随访20个月无复发。
- 王园园魏红权韩小于潘庆刘珺
- 关键词:肿物切除术额颞部成年型肌纤维瘤完整切除
- 同时出现四种病理表现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一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患者男,48岁,因右大腿皮下肿块20d于2016年5月26日就诊于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皮肤科。患者20d前发现右大腿皮下肿块,表面正常皮色,无痛痒等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体检:各系统检査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一肤色结节,约0.8cmx0.8cm,略隆起于皮面,表面光滑,结节质地硬,可滑动,无压痛。
- 刘珺王园园潘庆韩小于魏红权
- 关键词:结缔组织增生性母细胞瘤病理表现皮下肿块右大腿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免疫组化采用Vimentin、Desmin、CD34、SMA、ER、PR、AR、S-100、p53、Ki67等抗体进行染色观察。结果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年龄在29-72岁之间,平均43.1岁,女性平均年龄低于男性。排尿困难3例,其他元症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其中3例术后复发。大体肿瘤结节状,无包膜,切面黏液胶冻状,镜检示在黏液样背景中梭形、星形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无异型,伴见大小不一薄壁或厚壁血管,血管旁可见平滑肌样细胞束,肿瘤周边向正常组织浸润生长。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7/7、Desmin(+)7/7、CD34(+)3/7、SMA(+)2/7、ER(+)6/7、p53(+)4/7、Ki67(+)1%-8%而PR、AR、S-100阴性。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罕见,而发生在男性的更为罕见,由于它具有侵袭性和高复发性,治疗以扩大切除为宜,并需长期随访。
- 魏红权刘珺冯晶晶
- 关键词: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侵袭性血管粘液纤维瘤1例
- 一、介绍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最早于1983年由Steeper和Rosai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盆腔和会阴区的间叶来源肿瘤,通常只发生在成年女性,且肿瘤通常表现出局部浸润性和术后的局部复发。经文献查阅,肿瘤发生在男性并且是非盆腔...
- 刘珺魏红权
- 文献传递
- 回盲部反应性结节状纤维性假瘤1例被引量:3
- 2015年
- 患者男性,53岁,因1个月前出现劳作后右下腹隐痛,休息半小时缓解入院。查体:右侧下腹部可扪及球形肿块,边界清楚,位置不固定,可推动。CT检查示:右下腹回盲部有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直径6 cm,增强后见强化,边界尚清,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右下腹回盲部占位,提示间叶来源肿瘤可能性大。术中见肿块位于回盲部,与盲肠阑尾及回肠末端粘连紧密,遂行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
- 刘珺魏红权韩小于赖丽琴王园园张根花
- 关键词:回盲部肿瘤反应性结节状病例报道
- 乳腺黏液微乳头状癌1例
- 2021年
-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呈惰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好的浸润性乳腺癌亚型。本病一般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罕见发生于年轻女性。组织病理形态特点之一是可见大量细胞外黏液,肿瘤细胞可呈梁索状、实性片状、实性乳头状或筛状漂浮在黏液中,少数情况下肿瘤细胞可呈微乳头状。微乳头状结构的存在一般提示预后不良,黏液微乳头状癌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明显低于传统单纯性黏液癌。笔者报道1例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乳腺黏液微乳头状癌病例,以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王园园魏红权刘珺韩小于沈增丽潘庆
- 关键词:乳腺肿瘤黏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