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培勇
- 作品数:69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与中华民族素质逻辑的统一性析论
- 2023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呈现出观念性创造与实践性创造逻辑,其自身既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又具有践行实现顺序的完整性及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内化与践行外化实现的内在要求,由此构成中华民族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系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与中华民族素质逻辑具有统一性。
- 单培勇詹可艳姬迎喜
- 关于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被引量:1
- 2014年
- 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素质文化价值构建的主题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素质文化的践行标准,旨在解决素质文化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与如何实践问题。把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提到应有高度,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 单培勇李萌
- 略论国民素质发展规律被引量:9
- 2011年
- 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主体特质形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民素质天赋资源开发与后天教育提高相统一、国民素质发展中的观念内化与实践外化相统一、国民素质提高与生产力发展相促进、国民素质差异性与国民素质同一性相结合、文化的开放与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内涵的提升与扩展等普遍性、必然性关系,决定着国民素质的发展趋势。遵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学理上对国民素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确证,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单培勇
- 略论社会主义国民素质文化建设被引量:1
- 2012年
- 国民素质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内涵设计、价值取向、目标设定、发展路径与方法所生成和弘扬的先进素质价值观念,其精神感召力、思想影响力、道德规范力、心理驱动力及身体健康观念等,都集中体现在关怀人的完整性和素质均衡发展上。因此,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将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内容构成上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主体素质的内在需要;在预设视野上体现国民素质的实践性原则,根本目的是解决当代中国国民素质中存在的"价值扭曲、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等文化缺失问题,旨在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 单培勇焦娇
- 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 “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对人学理论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界定被引量:3
- 2006年
- “国民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研究人类素质的属性和功能,两者对人的潜能开发具有同一性,又有区别: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素质观念要求的内化性和外在表现稳定性,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需求性和未来理想性。因此,两者的关系是:国民的素质观念是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内化而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 单培勇
- 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内在关系问题探析
- 2012年
- 国民素质是人在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生成的体魄、智力、德性的总体水平;生产力是人们自觉拥有和支配的能力。生产力与国民素质不仅在内涵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而且在生成过程中具有共时性或同步性。因此,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具有互动性和价值同一性,在实践上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发展生产力与提高国民素质之间价值同一性的人本维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途径和应然选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 单培勇
- 关键词:生产力
- 胡锦涛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内在关系及逻辑特征
- 胡锦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中促进国民素质全面发展。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国民素质全面...
- 单培勇马丽
- 关键词:逻辑特征
- 文献传递
- 新时期国民素质建设理论创新被引量:1
- 2011年
-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把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提高彼此统一起来,在观念和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完善国民素质建设的内涵及路径,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素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和发展。
- 单培勇
- 论“中国梦”的逻辑被引量:9
- 2013年
- 中国梦是建立在近代中国遭受苦难之重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艰辛探索,代表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目标指向。其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外延是指近当代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中国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进程的实践中形成的,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转化,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呈现为历史逻辑。历史逻辑经过实践转化,总结提炼出新观点新理论,呈现为理论逻辑,指导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的实践活动,也是现实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性活动,这种感性活动是有序性的,是一种创造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的发展趋向引向创新发展逻辑。
- 单培勇
- 关键词:中国梦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民素质形态及特征
- 2009年
-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国民的广泛认同,奠定了国民素质的文化基础,也标志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素质特质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素质本位,把国民素质定位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提高国民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之高前所未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普遍提高,主体意识表现出开放与进取、自立与竞争、民主与法治的特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民素质发展态势表明了它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素质,必须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 单培勇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