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中强

作品数:22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5篇社会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文学
  • 4篇都市
  • 4篇文化
  • 3篇心理
  • 3篇社会
  • 3篇城市
  • 2篇代文
  • 2篇都市化
  • 2篇新文学
  • 2篇新文学作家
  • 2篇身份
  • 2篇生态
  • 2篇人格
  • 2篇作家
  • 2篇晚清
  • 2篇晚清民初
  • 2篇文本
  • 2篇文化心理
  • 2篇文人
  • 2篇文学作家

机构

  • 22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22篇叶中强
  • 1篇王文英
  • 1篇花建

传媒

  • 6篇社会科学
  • 3篇上海社会科学...
  • 3篇史林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毛泽东邓小平...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广东艺术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8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被引量:6
2006年
亭子间之被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符号得以流传,是因为在20世纪20-40年代,它接纳了一大批后来在文学史留名的作家,“亭子间作家”由此被演绎为七海作家的代名词。但在当时,许多“典型上海作家”与亭子间并无直接关系,把“亭子间作家”作为上海作家的一种群体象征,反映了我们以往文学史的贫乏。居住亭子间的作家大多数是外来的寻梦者,当他们走到文坛中心,并取得了话语权后,一段以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来定义的文学史就产生了。因此,亭子间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空间抑或一种文化隐喻,都有其特殊的涵义,它是初出茅庐的外来作家进入城市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走向文坛中心的第一级台阶。
叶中强
关键词:城市边缘
从“家族”走向“中产阶层”——上海城市社会史视野中的张爱玲被引量:2
2012年
张爱玲是一位最难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地图"上来加以辨识的作家,她的历史经纬只在一座城市。借助上海中产阶层的"社会地利",张氏在这座市声喧哗的城市里,为自己营构了一种"于其中但隔其外"的生活形态和心理位置。她将一种最富象征意义的"都市人"——身心俱在城市化过程的中产阶层作为凝眸对象,并经其心理轨迹,触及了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人性归宿和中西文化调适,并描绘出传统中国在都会上海的一种变易图式——从"家族"走向城市中产阶层。
叶中强
关键词:私人空间
想象的都市和经济话语的都市──论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种“都市”及其元话语被引量:7
1998年
在中国当下语境中,都市化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曾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人支机制的媒介。然这种认同却又常常为都市化现实推进所引发的种种价值矛盾所消解,其文学显形,即是在一些文本中,作家奔向都市的努力往往转化为一种反都市倾向。产生这种价值震荡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少有现代都市经验。中国最早的现代都市上海,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根本无法与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乡村经验相比;二是:都市乃是一种以特定经济结构为其底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统一体,是城市经济近现代发展的一种状态。都市的现代市场生存方式及其孕育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积习相去甚远。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些“都市”,说到底乃身处现代市场转型的作家用以表达其“异化经验”的形象载体。
叶中强
关键词:经济话语文学文本都市化都市意识
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被引量:19
2006年
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从四马路向大马路的拓展,不仅演示了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近现代化过程,亦表明了资本主义经营的一种空间策略———即它在生产实体性消费空间的同时,也在生产相应的文化心理空间。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在为市民提供必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之外,还承载着开展社会交往、传递近现代意识、融通中西文化、结构政治性“公共领域”的重要功能。
叶中强
关键词:城市社会
以拒绝“都市”的姿态走向都市——沈从文的“都市”语义及其“京派”身份再省被引量:2
2012年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叶中强
关键词:知识阶级都市京派海派
民国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人转型被引量:4
2009年
民国上海城市的新变,将中国文人引进了一个与其士大夫传统疏离的空间。崛起于20世纪初的大马路(南京路),成了民国时期城乡文化心态的最初接触、碰撞点。新空间的发展及其包孕的文化意蕴,在当时居沪文人的心理内层,潜构了一个游离出"文派"、"主义"、"立场"、"新旧"界分的"城市共同体",亦冲淡了传统文人的"三楼情结"及与之相维系的士大夫情怀。
叶中强
关键词:民国上海
龚自珍的文化忧患意识
1996年
龚自珍的文化忧患意识上海社科院叶中强1840年,酉方资本主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闭关锁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大门,标志着一部分中国近代史的开始。然而从文化思潮发生、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作为一种意识主体的积极活动,似乎早已洞察了一切。他...
叶中强
关键词:清朝末年诗歌文学评论
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
1992年
本文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中的深层文化心理作了剖视。由于“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思想,并非出自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文化机制发展到充分成熟的一种自然选择,而主要是先觉者们从西方“拿来”的。故而在其选择、汲纳过程中,必然受到选择主体原有精神文化形态的制约,形成选择主体和被选择客体之间的互渗或同构。文章置“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文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中进行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较系统地论证了:“五四”作家观念中的个性主义,在其哲学本体意义上,往往是“群”和“类”的个体显现,他们显意识层次中的单数的“自我”,往往就是他们潜意识层次中的复数的“我们”。当他们把自我从传统社会中分离出来,追寻个体价值的完成的同时,其本质却是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
叶中强
关键词:个性主义文化心理自我西方文学
文化心理结构的必要补充——论都市文艺生产市场化的观念转换
1999年
当我们坐而论道式地谈论着某种文艺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确实已遭遇了这样一个都市文化市场:光怪陆离的现代摇滚、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及其VCD、层出不穷的流行音乐、摩肩接踵的“的高”广场、受到狂热崇拜的通俗歌手与名模……各类商业文化作坊正无时无刻、处心积虑...
叶中强
关键词:文化心理结构文艺生产都市文化人文价值文化消费文化生态环境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被引量:16
2001年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文化产业,借助各自城市的经济、文化资源优势,从全国省市中脱颖而出,起到了积极的先导作用。此文通过总结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充分的资料和有力的论述捕捉到文化产业持续增长的亮点,这对我们继续夯实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思考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将是十分有益的。
王文英花建叶中强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文化资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