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泓

作品数:23 被引量:24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樟子松
  • 8篇沙地
  • 6篇地表火
  • 6篇樟子松林
  • 6篇松林
  • 5篇自然保护
  • 5篇自然保护区
  • 5篇呼伦贝尔沙地
  • 5篇保护区
  • 3篇植物
  • 3篇沙地樟子松
  • 3篇聚类分析
  • 2篇植物多样性
  • 2篇中国自然保护...
  • 2篇生态学
  • 2篇种间
  • 2篇林分
  • 2篇林分结构
  • 2篇局分
  • 2篇空间格局分析

机构

  • 16篇中国林业科学...
  • 10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鸡公山国家级...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3篇喻泓
  • 11篇杨晓晖
  • 7篇肖曙光
  • 5篇慈龙骏
  • 3篇杜化堂
  • 3篇罗菊春
  • 3篇崔国发
  • 2篇刘世荣
  • 2篇张学顺
  • 2篇缪宁
  • 2篇于春堂
  • 2篇史作民
  • 2篇毛磊
  • 2篇李海涛
  • 1篇张照喜
  • 1篇李培学
  • 1篇刘兴良
  • 1篇吴波
  • 1篇薛泽冰
  • 1篇董铭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河南林业科技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武夷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值分类在我国昆虫分类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4年
数值分类学是借数值方法根据其性状状态将分类单位归类成类元,其核心就是将所有的分类性状加以等权处理,再以性状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归类。国际上关于数值分类的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并于六十年代初趋于成熟;同时,数值分类学的方法也开始引入我国,七十年代中期数值分类首先应用到微生物和昆虫的分类中。第一篇昆虫数值分类的文章是关于蚜虫的研究,随后数值分类的方法被应用到不同类群和阶元的分类研究;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数值分类的方法与分子生物学密切结合,为昆虫不同的种群和种及种以上阶元在分子水平上精确分类开辟了新的途径。
喻泓肖曙光李海涛
关键词:昆虫分类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空间格局对地表火干扰的响应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全林木定位方法,对地表火干扰后樟子松林的残桩、倒木、枯立木和活立木等各林木组分进行了调查。Ripley’sK函数分析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2年内樟子松的空间格局均表现为显著的均匀分布,且不同阶段樟子松均匀分布显著的尺度范围的变化幅度较小。地表火驱动的林分稀疏过程中,残桩和枯立木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而倒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则是随机的。双变量分析也表明,活立木与残桩、全部死亡林木之间相互排斥显著,而活立木与倒木、枯立木间则是相互独立的。短期内,地表火成为樟子松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会逐渐衰减并为其他因素所代替。因此,地表火改善了林分结构,使樟子松的空间格局更趋于均匀,有利于存活林木的生长发育,并加快林分向成熟林演变的进程。
喻泓杨晓晖慈龙骏葛玉祥王君张万成
关键词:樟子松地表火
地表火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选择无地表火发生、当年发生地表火和地表火发生后12 a的天然樟子松林分,利用多尺度、面积1 000 m2改进的Whittaker样方,研究了地表火对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L.var.mongolica Litv.)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所有林木的平均胸径(DBH)差异极显著(P<0.01)。在1 m2样方尺度上,3种林分的林下植被盖度有极显著差异(P<0.000 1),其中地表火发生后12 a的林分林下植被盖度最低(32.0%)。在面积1和10 m2样方尺度上,各林分林下植被的α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0.05),且以当年发生地表火的林分林下植被丰富度最高;不同功能群植物(包括木本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α多样性也仅在小尺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林下植被的β多样性随火后持续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无地表火发生的林分β多样性最高。间接梯度分析(DCA)结果表明,当年发生地表火的林分中植物种类较多,林下植物均表现出从偏旱生到偏湿生、沿水分梯度分布的趋势。因此,樟子松林下植被多样性仅在小尺度上对地表火干扰产生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多样性趋于一致,表明天然樟子松林的林下植被具有抵御地表火干扰的能力。
喻泓杨晓晖
关键词:樟子松林地表火多样性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引量:2
2000年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 ,地处北亚热带过渡带 ,物种资源丰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 7种 ,其中自然分布的 8种 ,引种栽培的 19种。
茹永强喻泓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鸡公山
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空间格局被引量:32
2011年
为深入理解高山林线原始林中优势树种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以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函数,分析了优势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凝毛杜鹃(Rhododendron agglutinatum)各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各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和凝毛杜鹃径级分布连续,呈倒"J"型,均为进展种群。小尺度上,对于岷江冷杉活立木(小树+中树+大树)、小树、中树为显著聚集分布,大树为均匀分布,死树则为随机分布;凝毛杜鹃活立木(小树+中树+大树)、小树、中树、大树、死树均为显著聚集分布。小尺度上随径级增大岷江冷杉的分布格局从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岷江冷杉大树与其小树的空间关联验证了Janzen-Connell假说中的距离制约效应。通过验证接受了随机死亡假说,发现种内的密度制约效应不明显。两个树种的枯立木对凝毛杜鹃小树均表现为排斥关系,而对岷江冷杉小树表现为相互独立的关系。两个优势种总体表现为相互独立,但种间不同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各异。
缪宁刘世荣史作民薛泽冰喻泓何飞
关键词:高山林线种间关系岷江冷杉
樟子松幼树在不同林分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及其更新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围4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规律有助于揭示整个林分的更新过程,为合理经营樟子松林提供依据。
毛磊王冬梅杨晓晖喻泓
关键词:樟子松林分更新
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探讨
世界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2003年,全世界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达到了102102个;而同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也有1999个(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3...
喻泓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聚类分析
文献传递
河南鸡公山山地树木园建园研究
鸡公山山地树木园位于河南省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内,建于1977年,面积67hm,目前引种栽培植物218种,园内原有866种,是一个以搜集和保存鸡公山及其它过渡带植物种质资源为主,集科研、科普和旅游于一体的科研机构。
茹永强杜化堂喻泓敬根才
关键词:引种珍稀植物
文献传递
基于特征属性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被引量:6
2007年
基于114个自然保护区典型样本的特征属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新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结果表明:与现行的国家分类标准相比,新的分类体系更具简明性和实用性;同时,新体系中的C1、C2、C3、C4类型分别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体系中的Ⅰ、Ⅱ、Ⅳ、Ⅴ类保护区相对应.新体系保持了分类标准和尺度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分类的偏差,为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提供了量化依据.
喻泓张学顺杨晓晖肖曙光罗菊春崔国发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聚类分析
水源圈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在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由于饮水的需求导致牲畜经常性地集中在水源点周围,从而使草地生态系统以水源点为中心呈梯度退化,形成水源圈.按照放牧影响程度的大小,以水源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可将水源圈划分为"牺牲带"、过渡带和自然带3部分,水源圈内的植被、土壤等对放牧的响应也呈梯度变化.由于水源圈内存在着"天然的放牧梯度",使其成为研究放牧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和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绝佳场所.本文对水源圈的概念、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区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喻泓吴波
关键词:干旱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