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君 作品数:9 被引量:17 H指数:2 供职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文学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广告与女性的视觉呈现 被引量:2 2010年 女性形象比男性形象更为经常地出现于新的视觉文化中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谁是这些把女性作为主角的广告的话语对象?在这个不确定的灰暗地带里,我们试图为一些变动的女性认同的方式定位。通过对中国消费主义现代性语境中的女性形象的探究,再次表明视觉如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中国人能够在其上创造新的现代主体性。 彭丽君 张春田关键词:女性 广告 文化现代性 心理情绪 历史信息 一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被引量:2 2009年 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给她受过罪。
——张爱玲《小团圆》(第276页)
如果盛九莉是张爱玲的话,张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愁感的人,这相信是大部分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也赞成的。作为一个说故事者,张爱玲对她所创造的人物不多情也不多恨,冷静几近无情;在她笔下,很多原来可以是简单纯朴的感情都变得斤斤计较,所有直接的感觉也会被纳入理性计算下。而胡兰成也是这样写张爱玲的:“她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她非常自私,临事心狠手辣。 彭丽君关键词:团圆 悲天悯人 胡兰成 无情 电影文化的国际趋同 2004年 随着《后天》、《蜘蛛侠Ⅱ》在全球热播,我们不得不承认国际电影文化有趋同的势头,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本期话题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继强 Jonathann Giammarco 彭丽君 Robert Spadoni Laurence Simmons关键词:电影文化 文化交流 审美意识 “现代”及其不满——彭丽君教授访谈 2013年 时间:2013年5月2日张春田(以下简称"张"):彭老师,这些年您的研究非常广泛,也有很多成果出版。主要研究都是以英文发表的,中文世界的读者或许对您还不是太熟悉。我想借这个机会,一方面对您个人学术研究轨迹做一番追溯,同时也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向您请教。您的第一本书《在电影里建构新中国:中国左翼电影运动》(Building a New China in Cinema:The Chinese Left-Wing Cinema Movement,1932-1937)大概是学界第一部专门讨论左翼电影运动的著作。当时,你为什么会去做左翼电影研究? 彭丽君 张春田关键词:左翼电影 学术研究 电影研究 新中国 著作权与所有权——以1949-1979年的中国实践为例 被引量:2 2013年 在1949-1979年间的中国,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不是根据所有权,而是根据作者作为社会成员的资格来界定的,因此最终的作者是作为集体的人民。这样,作为集体的人民和作为个体的作者不能被截然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想象关于文化产品的更加平等主义的实践道路。在这一方面,1949-1979年间中国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 彭丽君 张春田关键词:著作权 所有权 社会主义 身份认同 自由与规范:中国早期电影的放映活动 被引量:4 2009年 早期电影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学术关切是相关的文化语境与概念,而不是电影本身。比如,在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中,就需要关心"运动"(motion)的概念和经验,藉此可以研究空间、视觉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传统和现代文化环境之间的紧张与对话。 彭丽君 张春田关键词:早期电影 视觉 主体性 香港新左翼文化运动:艺术与政治的可能 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用一个比较主观的角度去探讨今天香港正在发展的一个新左翼文化运动,特别关注通过艺术参与政治的可能和局限,也引用法国理论家朗西埃有关的讨论,带出如此一个运动可能拥有的巨大能量。 彭丽君关键词:左翼 艺术 政治 重评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 被引量:5 2015年 左翼电影运动从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发表的《最近行动纲领》始,至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上海被迫终止。对这一论题作重新评述,我们需要介绍当时电影公司的发展状况,详细梳理左翼电影运动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区分之前电影史家极易混淆的影评人小组和电影小组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并重新评价这两个小组的作用,其中夏衍在当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这一研究工作中,我们还需兼顾当时的电影批评,特别是有关"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以及围绕"国防电影"所展开的争论,都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等重要事件。 彭丽君 乐桓宇 张春田关键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翼电影运动 电影批评 国防电影 作为共同体的香港电影——曾志伟个案研究 2012年 全球化在电影工业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电影制作的跨国合作,当中的资金和人员流动由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所主导,因此可能牺牲了电影的文化面向。文章希望探讨传统香港电影工业制作模式的群体属性,聚焦于资深香港电影人曾志伟的个案之上,研究他如何借由在本地,以至台湾和大陆内地广建网络,去建构他充满色彩的事业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今同样是高度网络化的世界电影,两者在网络组织上有何不同?而以消减风险为本的跨境合作,有没有泯灭了电影非常重要的人本面向? 彭丽君关键词:香港电影 跨国化 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