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德来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正考父鼎铭》非伪托说
- 1998年
- <正>《左传》昭公七年记鲁国之宗卿孟僖子临终之时,谈及孔子及孔子之先宋大夫正考父,涉及了'正考父鼎铭'。对于这一鼎铭,郭沫若先生以为是西汉刘歆伪造,他提出了几个理由。~①笔者认为,郭先生之说是智者之失。今申说如下。一郭先生论断根据之一,是说《左传》关于'正考父鼎铭'的文字,是刘歆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文字'添改一下',在'编《左传》'时使用了的,是刘歆'玩的把戏'。此说法不能成立。《左传》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历来颇多争议。所谓刘歆伪造《左传》之说。
- 曲德来
- 关键词:宋襄公太史公成书年代
- 《离骚》首六句王注商兑
- 1998年
- 逸对《离骚》首六句之注,颇多讹误。“皇考”非言父,亦非言曾祖,乃言受氏之祖;“伯庸”即是,此伯庸乃楚武王之长子句王庸。“降”非言屈原出生,乃屈原自言降神;所以选“庚寅”,是因重黎此日被帝高辛所诛而成神。“度”非言时节,亦非言器度,乃回、次之意;“肇”乃“兆”
- 曲德来
- 关键词:《离骚》
- 关于元杂剧《灰阑记》的来源问题被引量:5
- 2002年
- 《灰阑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有学者著文论及了它的来源和世界性影响问题,这有意义。但学者关于《灰阑记》题材来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灰阑记》虽在内容上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李行道却不是从这三个宗教故事中取材。一.三个宗教虽在唐代以前就传入中国,但其时除了佛教有关故事已翻译过来以外,其他两个同类故事是不是已经翻译过来,难以确定;二,李行道是中国的隐士,不是宗教信徒,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风俗通义》是宋元习见之书,他见到的可能性更大;三,元杂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吸取历史故事、小说等材料进行创作的倾向,李行道所在的平阳是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之一。他当然会受到这个倾向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从中国本土的故事受到启发,创作了《灰阑记》。中国本土故事就是见载于《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两妇人争子的故事。《灰阑记》的故事情节、宗旨,与之极为一致。世界几种文化中都存在着《灰阑记》式的故事,这一情形值得深入研究。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外文化及文学的相互影响及异同,是有意义的,但应注重事实,不应轻言袭用而贬低一个民族创造文化的努力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 曲德来
- 关键词:《灰阑记》宗教故事《风俗通义》文化比较
-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被引量:2
- 1998年
- 屈原的“乡国之情”、气质和人格新论曲德来一伟大的诗人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其作品流露了深挚的爱国热情。自汉代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议论和评说,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这有着充分的理由。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大变动的时期,“邦无定土,...
- 曲德来
- 关键词:人格理想《离骚》人格独立理性文化
- 辛词[鹧鸪天]两种新解质疑
- 1980年
- 看到对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词的两种新解释,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就正于通家。辛词原文如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词前原有小序云:“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虽然自称戏作,实则感慨很深,我们仔细玩味,可以强烈感觉到词中蕴含的勃郁不平之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词的内容,主要的分歧出在“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上。过去,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认为这两句是指辛弃疾自己“
- 曲德来
- 关键词:辛词完颜亮稼轩词义军功名
- 陆机《文赋》刍议
- 2005年
- 《文赋》所讲的“诗缘情而绮靡”,首先不是作为理论要求而提出来的。“诗缘情而绮靡”以下的十句话,是陆机对包括诗在内的十种文体审美风格的概括描述。这种对文体风格的关注,是对文学形式独立审美价值的发现。“诗缘情而绮靡”的重心不在“缘情”而在“绮靡”。《文赋》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和形式问题,是文学自觉意识成熟和审美风尚转变的理论标志。
- 曲德来
- 关键词:诗缘情文体风格文学自觉形式美
- “忠”观念先秦演变考被引量:20
- 2005年
- “忠”这一观念产生于春秋初期,它首先是规范君主的政治伦理原则,它要求君主“忠于民”,具体表现就是要“思利民”,这是由当时的国家形态、原始民主传统所决定的。春秋中期以后,“忠”作为政治伦理原则,由要求君主“忠于民”演变为要求臣下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忠于君主,但忠于君主是依附于忠于社稷和公家之事的,而且忠于君主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忠”演变为一般道德规范,要求君子也就是当时的贵族“考中度衷”,为人谋尽心无隐。“礼坏乐崩”的现实、新的君臣关系以及“士”阶层的迅速崛起决定了这一演变。战国时期,由于郡县制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新型君臣关系的出现,“忠”作为一般道德原则的一面被抛弃;作为政治伦理原则,则成了对臣下的绝对要求,这在实际政治领域和一些思想家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的学说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 曲德来
- 关键词:先秦时期
- 屈原人格理想的评价
- 2001年
-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 曲德来
- 关键词:人格理想感性
- 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被引量:7
- 1998年
-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恋性爱母题 ,绝大多数与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应 ,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意象创新 ,对形成民族审美特色 ,有积极意义。
- 曲德来
- 关键词:婚俗祓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