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鸿
- 作品数:77 被引量:72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后脑肿胀被引量:60
- 1998年
- “创伤后脑肿胀”一词随着医学的进展其内涵也随之改变。脑肿胀(Brainswelingortumefaction)最初用于病理学,它是指脑体积增大的形态改变。但病理学中用“脑水肿”指体积增大而湿润的脑组织,用“脑肿胀”表示体积的增大而较干的组织[1]。...
- 曹美鸿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肿胀病理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附19例报告)被引量:21
- 1995年
- 本文报告1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凡有颅内高压的囊肿,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脑池或腹腔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陈立华曹美鸿马建荣袁贤瑞姜维喜刘景平
- 关键词:脑囊肿蛛网膜囊肿手术指征分流术
- 创伤性脑肿胀5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成人颅脑损伤后脑肿胀处理棘手,预后不良[1],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为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对近年收治的53例作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自1995年至1998年,我们共收治成年颅脑创伤后脑肿胀共5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9.7岁(16~71岁).交通事故伤40例,坠落伤11例,击伤1例,原因不清1例.
- 谭源福曹美鸿黄祜鸿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肿胀预后
-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33例诊疗体会
- 1995年
-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33例诊疗体会易善楚,何理盛,马志明,王茂山,阳楚雄,刘运生,秦天森,曹美鸿我院自1964年~1994年1月,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13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33例中,男61例,女对例。年龄为9~68岁,平均42.1岁,高...
- 易善楚何理盛马志明王茂山阳楚雄刘运生秦天森曹美鸿
- 关键词:脑肿瘤动脉瘤
- 鞍区脑膜瘤手术显露程度分级与评估被引量:8
- 1995年
- 经不同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脑膜瘤35例。按术中是否需要脑牵拉与脑组织的直观反应,将手术显露程度分四级。Ⅰ级:肿瘤自然显露,毋须脑牵拉便将肿瘤切除12例,占34.3%;Ⅱ级:对脑间断性略加牵拉,去牵拉后,局部外观与未牵拉部无异17例,占48.6%;Ⅲ级:牵拉处脑组织有伤痕3例,占8.6%;Ⅳ好:脑损伤较明显或呈不同程度的肿胀3例,占8.6%。全组Ⅱ~Ⅰ级显露29例,占82.9%,以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切除鞍旁脑膜瘤时最多见。本显露程度分级可作为衡量颅底肿瘤手术方法是否合理的一项指标。
- 袁贤瑞方加胜曹美鸿刘运生
- 关键词:脑膜瘤鞍区神经外科手术
-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问题
- 1991年
-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是一个争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早期或延期手术的优、缺点和适应症。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早期手术对防止再出血有益,对防止脑血管痉挛有作用,但应掌握适应症,考虑具体条件。正确地选择最佳手术时机,以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刘承基曹美鸿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破裂手术适应症
- 国产L_y-Ⅲ_B型颅内压监护仪临床应用
- 1996年
- 国产L_y-Ⅲ_B型颅内压监护仪临床应用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410011)陈立华,秦天森,曹美鸿颅内压监护是直接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准确的方法,它的临床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肯定[1,2]。持续颅内压监护,动态分析颅内压波形的变化,有助...
- 陈立华秦天森曹美鸿
- 关键词:颅内高压颅内压监护仪
-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被引量:19
- 1994年
-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候永宏,曹美鸿文献中曾提出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可因同侧大脑后动脉受压而致其供血区出现梗塞(1)。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确切的临床病例报告。现报道二例经CT证实的病例。病例报告例1男性,11岁。因反复发作...
- 候永宏曹美鸿
- 关键词:脑栓塞小脑幕裂孔疝天幕裂孔疝
- 新生儿大脑脂肪瘤一例
- 2000年
- 岳少杰曹美鸿杨于嘉宋元宗
- 关键词:脑肿瘤新生儿
- 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建立一新的分级机械脑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撞击装置,以撞击峰压(PP)和形变(DF)作外力参数,并保持较恒定的撞压时间,观察40 只猫在不同撞击水平下的脑生理、病理变化和脑含水量。 结果 在低撞击水平(PP0 .45 kgcm2 ,DF2 .5 mm) ,动物出现轻微脑损伤生理反应, 病理改变仅局限于撞压处的脑浅层,脑含水量不增加;在中度撞击水平(PP0.65 kgcm2 ,DF3.5 mm), 则出现明显脑损伤生理反应,脑病理改变达脑深部的基底节、海马和胼胝体,伤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在高撞击水平(PP0.85 kgcm2 ,DF4.5 mm) ,脑损伤生理反应更明显,伤后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颅内压增高,脑病理改变广泛且深达脑干,双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增加。 结论 该模型与临床加速型脑损伤机制相似,以峰压和形变作外力参数成功建立了分级机械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重复性好,有助于分析不同程度脑损伤后继发病理生理变化的机制和进行相应的治疗研究。
- 谭源福李耀华林友俊曹美鸿
- 关键词:脑损伤生物力学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