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鸿儒

作品数:20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应激
  • 9篇应激障碍
  • 9篇创伤
  • 9篇创伤后
  • 7篇焦虑
  • 7篇创伤后应激
  • 7篇创伤后应激障...
  • 5篇应激障碍患者
  • 5篇社交焦虑
  • 5篇社交焦虑障碍
  • 5篇静息态
  • 5篇焦虑障碍
  • 5篇磁共振
  • 4篇功能磁共振
  • 3篇抑郁
  • 3篇症状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地震
  • 2篇药物

机构

  • 19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华西临床医学...

作者

  • 20篇朱鸿儒
  • 12篇张伟
  • 11篇邱昌建
  • 8篇袁敏兰
  • 7篇孟雅婧
  • 5篇李雨辰
  • 4篇龚启勇
  • 3篇任正伽
  • 3篇崔豪飞
  • 3篇武瑞芝
  • 3篇张俊然
  • 3篇张研
  • 2篇吕粟
  • 2篇唐向东
  • 1篇邓伟
  • 1篇马庆鑫
  • 1篇张骏
  • 1篇聂小晶
  • 1篇肖潇
  • 1篇雷飞

传媒

  • 6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2014中华...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图论的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本研究拟用图论的分析方法,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进行分析。试图用判别分析方法比较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gSA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s)大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以更进一步的探...
朱鸿儒邱昌建孟雅婧袁敏兰张研任正伽李雨辰黄晓琦龚启勇吕粟张伟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调控成年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小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研究
目的 目前小脑参与认知调控和情感加工这一观点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小脑在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研究发现小脑半球以及小脑蚓部的功能连接网络在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社交焦...
袁敏兰孟雅婧张研聂小晶任正伽朱鸿儒李雨辰吕粟龚启勇邱昌建张伟
关键词:社交焦虑障碍小脑认知行为疗法功能磁共振成像
汶川地震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睡眠知觉研究
目的 探讨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睡眠知觉问题.使用多导睡眠描计(PSG)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通过监测患者客观睡眠结构指标,了解其夜间睡眠及白天嗜睡情况.使用临床医师专用PTSD量表(CAPS)、匹兹堡睡眠质...
张研朱鸿儒李韵雷飞吴嘉唐向东张伟
抑郁症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22年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一直是业界学者关注的重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抑郁症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研究中,力图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打开改善治疗结局与康复的迷局.近年来,抑郁症在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免疫学、肠道微生物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将从上述领域进行回顾,同时也将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所做的相关工作,以期为精神科医师和抑郁症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杨潇董再全王瑜袁敏兰朱鸿儒曹海玲邱昌建唐向东张伟王强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机制
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抑郁、焦虑症状与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rs-FC)的关系,探讨PTSD抑郁焦虑症状可能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对60例未接受过治疗的地震PTSD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4例被试因头动及图像质量原因排除。选取海马(hippocampus, HIP)、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 OFC)、脑岛(insula, INS)和丘脑(thalamus, THA)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间的功能连接分析,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即rs-FC值)计算脑区间信号的相似性。分别提取回归全脑信号和未回归全脑信号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抑郁、焦虑症状与HIP-THA、HIP-INS和HIP-OFC的rs-FC之间的关系。结果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在回归和未回归全脑信号的结果中与左侧HIP-左侧THA的rs-FC和左侧HIP-左侧OFC的rs-FC之间均呈正相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评分在回归和未回归全脑信号的结果中与左侧HIP-左侧THA的rs-FC、左侧HIP-左侧OFC的rs-FC和右侧HIP-左侧INS的rs-FC之间均呈负相关。结论海马相关环路的自发神经活动改变可能是PTSD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脑神经机制之一,提示海马功能的恢复是缓解PTSD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潜在靶点。
王祖星袁敏兰朱鸿儒袁翠李雨辰邱昌建张伟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海马抑郁焦虑
非药物疗法治疗围术期焦虑的研究进展
2022年
焦虑作为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对即将面临的可能危险产生的过度担忧和不安,在围术期发生率极高,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目前临床上尚无系统、安全有效的针对整个围手术期焦虑的干预指南。抗焦虑药物由于本身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的不确定性,在围术期的应用一直备受争议。非药物疗法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点是安全、舒适、有效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已逐渐成为缓解围术期焦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临床研究中报道较多的干预方式包括虚拟现实疗法、穴位刺激、催眠及音乐疗法等。本文就上述4种非药物疗法方法及其对缓解围术期焦虑的价值作一综述,以期为舒适化临床医疗提供参考。
余凤朱鸿儒肖潇姜春玲
关键词:围术期焦虑虚拟现实穴位刺激催眠音乐疗法
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展轨迹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PTS)发展轨迹的群体异质性及其性别和年龄对轨迹的影响。方法共有1623名参与者完成了3次评估,评估时点分别是在地震后2周、3个月和6个月。采用Mplus8.0软件和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latent growth mixture model,LGMM)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暴露于芦山地震的儿童和青少年PTS存在以下4种发展轨迹,即正常应激组(31.1%)、持续受损组(4.5%)、心理恢复组(46.8%)和持续存在轻微症状组(17.6%)。同时,PTS发展轨迹有显著的性别效应(持续受损组的女生比例更高),但无显著的年龄效应。结论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PTS的发展轨迹有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并且受到性别的影响。
葛汾汾朱鸿儒袁敏兰张伟张骏
关键词:地震儿童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结构变化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2019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精神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功能有严重影响。目前对于PTSD的诊断局限于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医师经验判断,并未发现确切的病变物质基础,而病变物质基础对于准确的诊断、有效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结果的评估和残疾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头部MRI目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该文综述了PTSD患者脑结构变化MRI的研究现状,旨在探讨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马庆鑫蒋丽莎朱鸿儒张伟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磁共振成像海马胼胝体
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经帕罗西汀治疗前后大脑白质变化情况及其与症状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13例汶川地震后PTSD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前PTSD组)、经12周帕罗西汀治疗后(治疗后PTSD组)和8名同样经历地震却未患PTsD的女性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查,比较3组大脑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TSD患者大脑平均FA值和ADC值的变化,将有差异的脑区平均FA值和ADC值与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PTSD组与对照组相比,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MNI:X=-24,y=-36,z=42;簇大小为2752mm3;t=5.154,P〈0.05,AlphSim矫正)和右侧上辐射冠ADC值升高(MNI:x=26,y=-4,z=20;簇大小为304mm3:t=3.790,P〈0.05,AlphSim矫正);PTSD组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周围白质脑区ADC值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09);与治疗前PTSD组相比,治疗后PTSD组左侧上纵束FA值降低;治疗后双侧上辐射冠ADC值较对照组增高。结论PTSD患者左侧上辐射冠、后辐射冠和后扣带回腹侧周围白质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可反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短期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逆转患者脑白质异常,提示PTSD患者症状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不同。
朱鸿儒邱昌建孟雅婧崔豪飞吕粟张俊然龚启勇张伟
关键词:应激障碍创伤后部分各向异性表观弥散系数
抑郁障碍患者楔前叶功能连接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相关性
2024年
背景 默认网络内楔前叶功能活动与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有关。然而,楔前叶功能网络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关系仍不清楚。目的 探索抑郁障碍患者楔前叶功能连接(FC)与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关系,以期寻找预测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神经生物标志物。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7月—2019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抑郁障碍患者。采集患者基线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数据及临床信息。患者接受2周抗抑郁药物治疗,根据治疗2周时16项抑郁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16)评分减分率是否≥20%,将患者分为早期改善组(n=27)和未改善组(n=20)。以双侧楔前叶为种子点,计算楔前叶与全脑FC值,比较两组基线期楔前叶FC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的FC值与QIDS-SR16评分及其减分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早期改善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的FC值、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值均高于未改善组(GRF校正,P<0.01)。抑郁障碍患者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的FC值、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值与QIDS-SR16总评分减分率均呈正相关(r=0.475、0.297,P均<0.05)。结论 基线期较低的左侧楔前叶与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的FC与较差的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有关,楔前叶FC可能是预测抗抑郁药物早期疗效的潜在指标。
肖洪奇袁敏兰朱鸿儒曹源邱昌建
关键词:抑郁障碍抗抑郁药物治疗早期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