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斌
- 作品数:343 被引量:1,5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单形性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疗效的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并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的单形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及对导管射频消融起搏靶点选择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11月收治的室早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术前心电图特征,指导导管射频消融起搏靶点选择,并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53例室早患者中,射频消融术成功50例(94.34%),其中心电图预判定室早起源正确48例(96%),19例(35.85%)起源于左室室早,31例(58.49%)起源于右室室早。50例射频消融术成功患者,随访三个月以上均未出现复发。三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消融失败,约占5.66%。结论单形性室早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预判定消融靶点,减少手术时间;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行性室早安全、有效。
- 欧阳微娜段江波李学斌
- 关键词: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心电图
- 心房颤动犬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肌醇受体和兰尼碱受体的表达及功能改变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肌醇受体 (IP3 R)、兰尼碱受体 (RyR)的表达及功能改变。方法 杂种犬 10条 ,分为 2组 ,每组 5条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进行房颤式快速起搏 ,起搏频率 5 0 0次 /min± 2 0次 /min ,术后观测 2 4周。正常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 2 4周后取出心脏 ,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 ,平皿溶液中分别加入咖啡因及ATP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心房肌细胞内RyR、IP3R的表达 (用光密度比值表示 )及功能改变。 结果 ( 1)单纯房颤的心房肌细胞肌浆网RyR的表达 ( 0 2 5± 0 14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 2 70± 0 2 3,P <0 0 5 ) ,以细胞核的周围表达最明显 ,且在细胞核上出现少量RyR的表达 ,对照组无细胞核上表达。单纯房颤组的IP3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 2 )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给予咖啡因刺激时细胞内Ca2 +浓度明显增高 ( 1 74± 0 16 ) ,而单纯房颤组给予咖啡因刺激时细胞内Ca2 +浓度增高不明显 ( 1 2 6± 0 0 6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 3)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给予ATP刺激时细胞内Ca2 +浓度增高不明显 ( 1 2 3± 0 2 3) ,而单纯房颤组给予ATP刺激时细胞内Ca2 +浓度明显增高 ( 2 2 9± 0 6
- 郭继鸿刘元生张海澄李学斌许原张幼怡袁兰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肌细胞三磷酸肌醇受体受体表达IP3R
- 心脏房室瓣周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报道一组起源于房室瓣环或其邻近心房肌(瓣周)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 16例患者经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证实为瓣周房速,并对电生理机制、靶点图特征、分布区域等进行分析.结果瓣周房速占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速的23.2%,起源点在左、右侧房室瓣环的分布比为3∶ 16;体表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与其他房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成功靶点均有A、V两种成分,A、V电位幅度之比为2∶ 3~6∶ 1,靶点局部A波电位提前于体表心电图P′波20~46(38.6±6.7)ms;瓣环标测和消融成功率87.5%,复发率7.1%.结论瓣周房速在全部房速中占有相当比例,起源点分布右侧显著多于左侧.其电生理机制与其他房速无明显区别,瓣环标测和消融在房速射频消融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楚英杰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刘肆仁
- 关键词:电生理特征射频消融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被引量:9
- 2002年
- 李学斌
-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药物治疗
- Connexin40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Connexin40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北京地区110例研究对象进行两种Connexin4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其中孤立性房颤组50例,高血压房颤组18例,单纯高血压组12例,健康对照组30例。结果孤立性房颤、高血压房颤、单纯高血压与健康对照组之间Connexin40启动子区域-44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存在分布差异显著(p<0.05);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在Connexin40启动子区域-44位点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房颤组(p<0.05);孤立性房颤、高血压房颤、单纯高血压与健康对照组之间Con-nexin40启动子区域(+71)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Connex-in40基因多态性(-44G→A)与心房颤动发生具有相关性。
- 周琪张萍李学斌张海澄李鼎李继文郭继鸿
- 关键词:心房颤动基因多态性
- 经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引起的一种新型室上性心动过速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报告一种新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方法 总结该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结果 该型室上速的发生机制是窦性激动连续经房室结 1:2下传激动心室 ,导致心室率经常是心房率的两倍 ,心动过速呈无休止性发作 ,并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贾忠伟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海澄
- 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射频消融
- 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 陈进李学斌王龙李鼎张萍段江波苑翠珍郭继鸿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肥厚型心肌病的Brockenbrough-Braunwald-Morrow征(195)
- 2021年
- [定义] 1961年,Edwin C. Brockenbrough、Eugene Braunwald、Andrew G.Morrow三位学者在Circulation杂志首次报道,应用心导管术测量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流出道-主动脉压力阶差,窦性心律时阶差不明显,而早搏长代偿间期后第1跳心搏时阶差显著增加的现象,可用于揭示左室流出道隐匿性梗阻及其程度。人们将上述现象命名为Brockenbrough-Braunwald-Morrow征。
- 李学斌陈琪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
-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被引量:1
- 2002年
- 李学斌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适应证缓慢性心律失常
-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 昃峰李鼎周旭王龙段江波吴寸草苑翠珍何金山杨丹李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