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树山

作品数:6 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氮库
  • 3篇土壤
  • 3篇外源
  • 2篇氮素
  • 2篇有机氮
  • 2篇水稻
  • 2篇水稻土
  • 2篇土壤有机
  • 2篇红壤
  • 2篇红壤性
  • 2篇红壤性水稻土
  • 2篇
  • 2篇15N示踪
  • 2篇潮土
  • 1篇典型土壤
  • 1篇多菌灵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游离脯氨酸
  • 1篇有机无机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李树山
  • 5篇张建峰
  • 5篇姜慧敏
  • 5篇杨俊诚
  • 4篇李玲玲
  • 3篇张水勤
  • 3篇郭俊娒
  • 3篇潘攀
  • 3篇刘恋
  • 1篇董国政
  • 1篇路超

传媒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2015全国...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优化施氮模式下设施菜地氮素的利用及去向被引量:21
2013年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氮高强度投入造成的肥料资源浪费和土壤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典型区山东寿光为研究基地,在该区域3年减施氮肥模式对农学、肥力和环境效应影响的定位试验基础上,应用15N示踪技术,对筛选出的氮肥优化模式进行验证,并定量化地研究氮肥基于C/N调控和基于水分调控的优化模式下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去向,以期为设施菜地合理的氮素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设2个处理,1)农民习惯施氮模式(FP);2)优化施氮模式(OPT)。研究结果表明,OPT处理的番茄地上部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均高于FP,作物吸收氮只有20%左右来自化肥氮;与FP相比,OPT处理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土壤中残留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FP和OPT处理在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 536.9和340.3 kg/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累积量有所减少,OPT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土层硝态氮的累积(P<0.05);除了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的氮,FP和OPT处理中分别有32.4%和8.2%的化肥氮以各种途径损失,OPT处理氮素损失率比FP低24.2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优化施氮模式对化肥氮的吸收、利用及减少化肥氮的损失方面均优于农民习惯施氮模式。
姜慧敏张建峰李玲玲李树山张水勤潘攀郭俊娒刘恋杨俊诚
关键词:15N示踪设施菜地
外源化肥氮素在土壤有机氮库中的转化及关系
氮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输入性氮,其施用影响土壤氮循环过程以及土壤氮库的相互转化和稳定性.本文旨在探明外源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有机氮库中的动态转化及关系,为实现化肥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利用15N示踪...
姜慧敏李树山张建峰杨俊诚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
外源氮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作物响应
探明不同外源氮对土壤氮库的影响与作物响应机制,对粮食生产中合理施用肥料、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3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三种施肥模式,采用室内...
李树山
关键词:黑土潮土红壤性水稻土
文献传递
吡虫啉和多菌灵单施及同时施用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当前普遍栽种的两个番茄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106号为指示植物,研究了当地施用较典型的杀虫剂吡虫啉和杀菌剂多菌灵单施及同时施用对番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在0~0.07 mg.L-1范围内、多菌灵在0~0.4 mg.L-1范围内,无论单施或同时施用对两个番茄品种的植株鲜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吡虫啉超过0.14 mg.L-1、多菌灵超过0.8 mg.L-1,随着单施或同时施用浓度的提高,对两个番茄品种的植株鲜重和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且中杂9号番茄对吡虫啉和多菌灵的耐受性高于中杂106号番茄。如中杂106号番茄B2.8D1.6处理的植株鲜重仅为B0.035D0.2处理的20%,B2.8D1.6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仅为对照处理的8%。两种番茄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吡虫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多菌灵在试验处理浓度范围对其影响不显著。吡虫啉和多菌灵单施或同时施用均显著提高了中杂9号番茄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而中杂106号番茄由于本身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农药的施用对其酶活性影响并不显著。两种番茄的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比较高,施用农药对二者影响相对较小。单施B2.8、单施D1.6以及同时施用B2.8D1.6后中杂106号番茄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4、2.4倍和2.6倍。
董国政杨俊诚姜慧敏张建峰李玲玲李树山潘攀路超
关键词:吡虫啉多菌灵叶绿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游离脯氨酸
有机无机肥氮素对冬小麦季潮土氮库的影响及残留形态分布被引量:28
2013年
利用15N分别标记有机肥和化肥,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氮素在典型潮土中向土壤有机氮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各形态的转化与分配。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受有机肥影响显著。有机肥处理土壤全氮显著提高24.8%(P<0.05),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59.0%和120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全氮提高13.7%,其中硝态氮增加了84.5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化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包括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性检验不显著。(2)外源氮对土壤有机氮影响明显。与对照相比,不同施氮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各形态有机氮的含量,有机肥处理土壤酸解性有机氮和酸解性铵态氮显著增加(P<0.05),分别提高了25.3%和39.3%;不同施氮处理各形态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变化较小,处于动态平衡中。(3)来自不同肥料的外源氮对土壤有机氮含量变化的贡献不同。外源化肥氮直接影响土壤酸解性铵态氮和非酸解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残留化肥氮分别占这两种形态有机氮含量的7.8%和5.2%;外源有机氮对土壤非酸解性有机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残留有机肥氮分别占这两种形态有机氮含量的5.0%和4.5%;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情况下,在土壤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中有机肥氮起主要作用,残留有机肥氮占酸解未知氮含量的18.0%。(4)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均主要由外源氮转化而来。在化肥处理中分别有27%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化肥氮的转化,有机肥处理中分别有8%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有机肥氮的转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分别有5%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有机肥氮的转化。(5)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有机肥氮素的残留并促进其向土壤酸解性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有效形态转化,从而提高有机肥的有效性,减少环境风
李树山杨俊诚姜慧敏张建峰李玲玲张水勤潘攀郭俊娒刘恋
关键词:潮土有机氮无机氮
外源化肥氮素在土壤有机氮库中的转化及关系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外源化肥氮在土壤不同有机氮库中的动态转化及关系,为实现化肥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15N标记尿素,丰度10.3%),以江西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农民习惯施肥水平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外源化肥氮在土壤有机氮库(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有机氮)中的转化及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评估来自外源化肥氮的有机氮各组分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1)土壤中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氨基酸态氮-15N和氨基糖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拔节期显著升高(P<0.05),从拔节期到灌浆期显著降低(P<0.05),全生育期两个组分中来自外源化肥氮的含量最高值分别为26.5和8.4 mg/kg,均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之间;酸解性铵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性铵态氮-15N)含量从分蘖期到成熟期逐渐降低,全生育期的动态转化符合指数递减方程;酸解未知态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酸解未知态氮-15N)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逐渐达到动态平衡,最大值接近12.8 mg/kg;非酸解性有机氮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非酸解性有机氮-15N)含量在全生育期的变化符合对称方程,最低值7.9 mg/kg出现在拔节期和灌浆期之间。2)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期和拔节期,外源化肥氮分别以酸解性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主要方式结合到土壤有机氮库中,其含量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21.5%和14.8%;在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灌浆期)和生殖生长阶段(成熟期),外源化肥氮主要结合到非酸解性有机氮库中,分别占施入化肥氮的8.7%和12.7%。3)土壤各有机氮库中来自外源的化肥氮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酸解性铵态氮库起到了"暂时库"的作用,生育前期在土壤中固持氮,当可利用性
姜慧敏李树山张建峰杨俊诚李玲玲张水勤郭俊娒刘恋谢义琴王峰源
关键词:15N示踪土壤有机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