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意向同构被引量:2
- 2005年
- 沈曾植不仅是“同光体”诗派的著名诗人,也是晚清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见解,是鲜明的 碑帖融合的实践观念。把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沈氏的书学与诗学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指向,即“尚文” 的文化社会的构建取向。
- 李瑞明
- 关键词:诗学沈曾植诗派文化指向同光体沈氏
- 不取一法,不坏一法——沈曾植诗学的中道思想被引量:1
- 2009年
- 沈曾植诗学观念中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其中最显著的是"中道"观,体现在他的"不取一法,不坏一法"之圆通深湛的识见上。此一识见,无论是诗学渊源、诗史评说,还是诗境创造,沈氏都有精微的阐说。同时,"中道"观还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根柢,这在沈氏学思与诗学中也有充盈的表现。
- 李瑞明
- 关键词:沈曾植中道
-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境界”说的价值自觉意识被引量:2
- 2010年
- 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含有两个层面,一是文艺艺术层面,一是价值自觉层面。"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之"格"来自宋代文艺思想中的价值修养理论。王国维晚年用具有价值自觉意义的"周情孔思"一词来概括"境界"说的精神,则是表明文学境界的创造根源是主体心灵、人格价值。如此,"境界"说就有了艺术论、价值论与人生论的三重意义。
- 李瑞明
- 关键词:《人间词话》境界
- 国身通一:王国维对屈原文学精神的分析
- 2011年
-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 李瑞明
- 山谷诗的意义
- 2003年
- 李瑞明
- 关键词:宋诗江西诗派黄庭坚艺术风格人文意象
- 为诗招魂——陈衍对近代诗学精神的阐发
- 2012年
- 陈衍是最早认识到中国近代诗学价值与意义的学者。在他的相关论述中,对近代诗学的历史、表现及其文化精神,都有深刻的评说,透露出陈衍深沉的文化历史意识和道义关怀。但是,在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后,陈衍的阐说被激进的反传统思潮所湮灭。
- 李瑞明
- 文采、意想与文学史叙述——论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被引量:1
- 2008年
-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 李瑞明
- 关键词:文学史现实感
- 陈寅恪的古典今事诗学
- 2007年
-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文史之学领域中所运用的"古典今事"的研究方法,在典故的交相互用中,打破了诗与史的文体界限,沟合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揭示历史真相,并使之显豁敞开。因而此一方法,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 李瑞明
- 关键词:陈寅恪诗学
- 三元与三关——陈衍与沈曾植的诗学离合被引量:5
- 2005年
- 李瑞明
- 关键词:沈曾植离合诗学年谱
- 鲁迅文学史叙事中的“政治维度”
- 2010年
- 鲁迅在1926-1927年间的文学史论述与讲演中,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悖论式的张力结构。在鲁迅的思想脉络中,立足文学的立场,表达的是克服文学"被描写"的地位与身份,这既是鲁迅现实感的表现,也是恪守文学立场,在现实政治中屈而求伸的努力,因而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鲁迅表现出了一种对文学与政治的双歧性思考。
- 富华李瑞明
- 关键词:文学史叙事政治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