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杨一鸣

杨一鸣

作品数:24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矫治
  • 8篇磨牙
  • 7篇上颌
  • 6篇正畸
  • 5篇下颌
  • 5篇疗效
  • 5篇矫治器
  • 4篇头影
  • 4篇头影测量
  • 3篇牙合
  • 3篇头影测量分析
  • 3篇前磨牙
  • 3篇可摘
  • 3篇根管
  • 2篇第一前磨牙
  • 2篇隐形矫治
  • 2篇元件
  • 2篇正畸牙
  • 2篇正中关系位
  • 2篇支抗

机构

  • 2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上海市中西医...

作者

  • 24篇杨一鸣
  • 11篇陈林玲
  • 6篇廖骞
  • 5篇房兵
  • 5篇游清玲
  • 4篇赵宁
  • 4篇杨臣杰
  • 4篇储沨婷
  • 4篇张哲谌
  • 4篇唐国华
  • 3篇潘晓岗
  • 3篇冯齐平
  • 3篇纪芳
  • 3篇陈荣敬
  • 3篇夏伦果
  • 3篇陆珮珺
  • 2篇胡铮
  • 2篇袁玲君
  • 2篇于泉
  • 2篇赵君

传媒

  • 6篇上海口腔医学
  • 3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第十次全国口...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双膜透明矫治器戴用时间对正畸牙移动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双膜透明矫治器戴用时间对正畸牙移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对两个实验组动物采用薄膜(0.625 mm)和厚膜(0.750 mm)两种厚度膜片透明矫治器进行矫治,均设计为每一步矫治使左右下中切牙各远中移动0.33 mm,总矫治时长为12 d;其中实验1组(缩短薄膜矫治器戴用时间)的每步矫治时长为3 d(薄膜矫治器1 d、厚膜矫治器2 d),共进行4步矫治;实验2组的每步矫治时长为4 d(薄膜矫治器2 d、厚膜矫治器2 d),共进行3步矫治。对照组配戴厚膜矫治器,但不进行牙移动。测量矫治前及每步矫治结束后实验动物临床冠切点、中点、龈点的牙移动相关指标。对实验组每一步矫治前后及两个实验组之间的牙移动量、牙移动速率及牙移动表达精确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戴用双膜透明矫治器可有效完成牙移动,与矫治前比较,牙移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同一位点实验1组牙移动速率均高于实验2组(P <0.05);(3)实验1组缩短薄膜佩戴时间,与实验2组的单步矫治牙移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在进行同一步骤矫治时,实验1组龈点牙移动表达精确度稍低于实验2组,在切点和中点两组的牙移动表达精确度无差异;(5)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牙移动方式均为倾斜移动,且两组的倾斜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缩短薄膜戴用时间可有效提高牙移动速率,且牙移动量无明显差异,但龈点牙移动量表达精确度可能稍有降低;(2)临床可适当缩短薄膜戴用时间,以提高正畸牙移动速率,并可缩短疗程、优化患者感受,尤其适用于需要倾斜移动的病例。
王诗哲储沨婷冯齐平杨一鸣潘晓岗陈荣敬
关键词:热压膜材料牙移动
口腔内使用的医疗用施力装置以及用于对下颌施加向前的力的牙科器械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口腔内使用的医疗用施力装置以及用于对下颌施加向前的力的牙科器械,它是弹性可伸缩的,利用被压缩或拉伸产生的反弹力为牙科正畸提供矫治力,所述牙科正畸施力装置包括能够沿第一轴线相对运动的第一元件和第...
房兵黄雷石汶轩夏伦果袁玲君赵宁陆珮珺胡铮陈荣敬游清玲唐国华潘晓岗杨一鸣储沨婷于泉纪芳赵君冯齐平杨臣杰
文献传递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中关系位的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中国人发病率为3.69%。目前,绝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并不区分术前正中关系位(CR位)和正中咬合位(CO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常与术前CO位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夸大了...
杨一鸣陈林玲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头影测量
文献传递
骨性Ⅲ类错患者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数据差异。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有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RCP位ANB<0°),测量分析治疗前ICP位与RCP位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CP位与RCP位,骨性指标SNB角、颌突角、FMA角、MP-SN角、Y轴角及N-per to Pog距离、ANB角、Wits值、APDI值、反覆盖、ODI值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牙性指标U1-L1角(P<0.01),FMIA角(P<0.001)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指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P<0.001),Z角(P<0.01)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RCP位头颅侧位片分析对诊断错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
关键词:头影测量牙尖交错位
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扩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初探被引量:26
2017年
目的 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上颌扩弓效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Invisalign)完成上颌扩弓的病例31例,收集矫治前、软件预置结果以及矫治后实际结果的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测量上颌牙弓宽度和后牙颊倾度,计算扩弓效率(实际扩弓量÷预置扩弓量×100%).对矫治前后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扩弓量、颊倾度、附件、扩弓方式等因素对扩弓效率的影响.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各牙位牙弓宽度均显著增加(P〈0.05);尖牙、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第一和第二磨牙区的实际扩弓量分别为(2.0±1.3)、(2.8±1.5)、(3.0±1.4)、(1.8±1.0)和0.5(0.1,1.1)mm,扩弓效率分别为68%、70%、68%、55%和29%.后牙矫治后实际颊倾度均显著大于预置值(P〈0.05),但颊倾度差值最大的第一磨牙仅为3.1°±3.9°.对于磨牙预置扩弓量〈2 mm的患者(15例),其前磨牙的扩弓效率显著大于磨牙预置扩弓量≥2 mm的患者(16例)(P〈0.05).预置颊倾度、附件和扩弓方式对扩弓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能有效扩大上颌牙弓,对后牙颊向倾斜的控制较好,扩弓效率从近中到远中逐渐降低;减小磨牙预置扩弓量能提高前磨牙区的扩弓效率.
赵祥汪虹虹杨一鸣唐国华
恒牙早期Ⅲ类错上颌前方牵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评价恒牙早期骨性反患者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的疗效,确定矫形治疗的合适时机。方法:18例面中部凹陷的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错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10~13岁,平均11.5岁,均采用上颌固定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使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增加2.06°(P<0.001),A点前移3.94mm(P<0.001),U1-SN增加6.97°(P<0.001),上前牙切点前移6.86mm(P<0.001);SNB减小1.39°(P<0.01),SN-MP增加2.64°(P<0.001),Y轴角增加2.42°(P<0.001),Pg点下降7.42mm(P<0.001)。上前牙前移6.86mm,其中骨性变化占57.43%,牙性代偿为43.57%。结论:恒牙早期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骨性Ⅲ类错患者,可以显著促进上颌骨的向前生长,使下颌骨生长方向转为向下,抑制下颌向前生长。
陈林玲杨一鸣嵇国平
关键词:上颌前方牵引恒牙早期
压入伸长磨牙可摘矫治器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2007年
目的:评估可摘矫治器压入伸长磨牙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采用可摘矫治器压入伸长磨牙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牙颌模型分析、临床牙周检查及采用CygnusRay2TM数字化X线片分析软件测量根尖片,评价临床压入效果,评估压入治疗后的牙周情况及根吸收情况。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经过平均3.7个月的治疗,均取得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模型分析显示,最大压入量为3.05mm,最小1.03mm,月平均压入量为0.58mm。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近远中牙体长度、近远中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摘矫治器用于压入伸长磨牙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压入治疗未引起明显的牙周及牙根损害。
杨一鸣翁思恩陈林玲
关键词:伸长磨牙可摘矫治器
骨支抗Ⅲ类牵引应用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疗效评估
传统的前方牵引矫形力是通过牙齿、牙周膜等组织而间接作用在上颌骨上,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上颌磨牙的前移及伸长,上、下颌切牙代偿的增加。为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利的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上颌骨的向前方生长,就必须寻找能够直接作用于上...
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
关键词:上颌发育不足
文献传递
骨支抗在骨性Ⅲ类错合矫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传统的前方牵引矫形力是通过牙齿、牙周膜等组织而间接作用在上颌骨上,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上颌磨牙的前移及伸长,上、下颌切牙代偿的增加。为尽可能地减少这些不利的变化,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上颌骨的向前方生长,就必须寻找能够直接作...
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
关键词:矫形治疗
文献传递
不同程度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矫治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估生长期不同程度矢状向和垂直向骨性不调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8例治疗后获得Ⅰ类尖牙磨牙关系的中、重度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以治疗前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程度分为3组。利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各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ANB角均减小,第2组、第3组较第1组ANB角减小更多(P<0.01)。第3组治疗后SNA角明显减小(P<0.01),第1组(P<0.01)、第2组(P<0.05)治疗后SNB角明显增加。治疗后3组上前牙均变得直立,下前牙位置基本不变,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软组织指标治疗前、后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鼻唇角(P<0.05)、面凸角(P<0.05)、Z角(P<0.01)在第3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处于生长期的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不调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单纯正畸治疗结合矫形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牙骨性及软硬组织改善。重度矢状不调伴垂直向异常的患者,能取得更显著的侧貌改变。
杨一鸣陈林玲廖骞
关键词:头影测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