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
- 作品数:48 被引量:3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时机选择被引量:5
- 2012年
- 腹主动脉瘤瘤腔隔绝和动脉血管的重建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核心概念,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动脉瘤的破裂。手术指征的关键在于术前评估动脉瘤破裂危险性和病人全身状况。目前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近年迅速发展的腔内修复术。国外多中心研究发现虽然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较传统开放手术好,但两种治疗方法的中远期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于特殊解剖形态的腹主动脉瘤,传统开放手术更具优势。因此,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仍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 梁卫张纪蔚
-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
- 髂静脉狭窄的腔内治疗(附11例报告)(摘要)
- 目的:研究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狭窄病变的疗效。病例资料:2006年9月~2007年1月,腔内治疗髂静脉狭窄11例。其中左髂静脉狭窄10例,右髂静脉狭窄1例;髂静脉狭窄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伴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 梁卫叶猛张皓薛冠华张纪蔚张岚黄晓钟
- 文献传递
- 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价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治疗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为(55±4)岁。其中左侧髂静脉病变19例,右侧2例。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7例,慢性血栓1例,无下肢DVT3例。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肢体肿胀。17例伴急性DVT的患者先行下肢深静脉导管溶栓。本组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例,髂静脉PTA并支架置入治疗13例。结果行PTA治疗的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显效、好转各2例(6/8),无效2例(2/8);肢体肿胀治愈3例(3/8)、有效2例(2/8)、无效3例(3/8)。髂静脉PTA并支架置入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12例(12/13)、显效1例(1/13),肢体肿胀治愈7例(7/13)、有效3例(3/13)、无效3例(3/13)。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17例患者术后血栓溶解Ⅲ级6例(6/17)、Ⅱ级11例(11/17)。结论PTA并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较好方法。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使髂静脉流入、流出道的血流通畅,是维持腔内治疗效果的关键。
- 梁卫黄晓钟薛冠华叶猛张皓张岚张纪蔚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腔内治疗
-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手术及介入治疗体会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截肢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65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外科治疗方法。单纯动脉取栓37例,其中4例为转流血管取栓,取栓十动脉重建22例,动脉腔内治疗4例,取栓+动脉腔内治疗2例、结果 52例(80.0%)保肢,6例(9.2%)截肢,7例(10.8%)死亡。结论根据引起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不同病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对于解除患肢疼痛,提高保肢率和存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 叶猛张皓梁卫薛冠华张纪蔚
-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取栓术介入治疗
- 白塞氏病合并复发性动脉瘤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总结白塞氏病合并动脉瘤治疗后复发的治疗经验,并且对手术方式和药物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2013-03至2014-12收治2例白塞氏病合并股动脉瘤反复发生患者,最终采用杂交手术方式,直接暴露穿刺人工血管或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2例患者术后疗效满意,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随访18个月和8个月,无动脉瘤再发。结论针对白塞氏病合并复发性动脉瘤,利用腔内隔绝技术结合手术暴露合适的穿刺部位,以及药物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
- 王鹏袁凯梁卫张纪蔚
- 关键词:白塞氏病动脉瘤复发腔内治疗
- Pin1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 2018年
-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的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联,但研究者对其潜在机制所知甚少。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plyl isomerase,Pin1)在人类癌细胞中普遍过表达,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然而,到目前为止, Pin1在VSMC衰老调节中的作用还是未知。该研究运用蛋白质印迹实验证实了在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VSMC中Pin1蛋白水平下调(P<0.05),同时, p53、p21、Gadd45a以及p65的表达水平增加(P<0.05)。经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VSMC衰老增加。腺病毒介导的Pin1过表达下调p53、p21、Gadd45a以及p65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Pin1介导的VSMC衰老是多信号因子参与的反应,提示Pin1是VSMC衰老调节机制中的关键因子。同时,该研究可能提供了一个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新靶点。
- 梁卫吕磊王鹏张雪袁凯李茂然张纪蔚孟秋蓉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衰老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
- 目的:采用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将纤溶酶原激活物集中输入血栓中治疗急性DVT的经验报道。
- 张纪蔚黄晓钟梁卫薛冠华
- 文献传递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21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灌注尿激酶(261.26±95.35)万单位溶栓。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 194例病人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62.24±15.47)%。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53例病人取得大于半年随访(随访率70.51%),随访时间6~28(13.75±7.63)个月。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8.37±17.54)%。12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2.35%。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黄晓钟梁卫薛冠华叶猛张纪蔚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直接溶栓尿激酶
- 动脉旁路围手术期血CRP质量浓度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了解动脉旁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探讨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质量浓度对下肢动脉缺血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旁路手术前后血CRP质量浓度。术前病人根据血CRP质量浓度8mg/L为标准,分为术前高炎症反应组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第3天根据全组CRP质量浓度算出平均值,高于均数归于术后高炎症反应组,反之为术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6个月对所有入组病人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术前平均CRP质量浓度为(5.03±7.27)mg/L其中高炎症组为19例,低炎症组为133例;术后3d平均质量浓度为(10.82±9.31)mg/L,其中高炎症组为63例,低炎症反应组为89例。术后6个月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36/152)。术前高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8/19),与同期低炎症组相比(21.1%,28/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3)。术后高、低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和23.6%(21/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旁路术前CRP浓度增高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正相关,术前高炎症反应期预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处于进展状态,应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否则预后不良。
- 周兆熊张纪蔚张皓梁卫施娅雪张柏根
- 关键词:C反应蛋白下肢动脉缺血
- 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3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透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有同侧中心静脉插管史病人占61.54%,表现为上肢肿胀、静脉高压,中心静脉双侧病变1例,单侧病变12例,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闭塞各2例,头臂静脉狭窄3例,锁骨下静脉狭窄5例。采用球囊扩张术、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症状缓解。结论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严重,并影响了血透通路的使用和寿命,静脉造影仍是首选诊断方法,而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 施娅雪张皓梁卫叶猛洪彪王暐张纪蔚张柏根
-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