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平
- 作品数:57 被引量:34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临时性双腔管在血透中的应用
- 焦宝珠汪凤英钱光荣马蔚蔚唐晓飞江晓平李瑾
- 该项目在应用临时性双腔管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同时,还在应用临时性双腔管进行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解决了紧急血透患者的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也为血管条件差的长期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良好的临时性血管通...
- 关键词:
- 关键词:血透
- 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肝功能指标与肝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一秒钟快速肝穿刺活检,对病理标本进行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分别与同期检测的血清肝功能指标和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s或Pearson’s双侧检验。结果在4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组织≥G2者63例(12.96%),≥S2者231例(47.5%);248例HBe Ag阳性患者的年龄为(32.9±10.5)岁,明显低于238例HBe Ag阴性患者[(40.6±9.5)岁,P<0.05],AKP水平为(88.2±37.1)U/L,明显高于HBe Ag阴性患者[(76.4+27.6)U/L,P<0.05];231例肝组织≥S2组年龄、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G2比例要明显高于245例
- 霍雪平谢琴秀江晓平蔡群张亚飞李家斌胡向阳
- 关键词: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 (PH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0 0例PHC患者 ,依据病史、肝功能和乙肝五项标志的检测了解HBV感染史和感染模式 ,以及肝功能异常情况 ;分析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手术所见 ,以探讨HBV相关性PHC的病理特征。结果 2 0 0例PHC患者中有 181例乙肝五项标志阳性 ,其总HBV感染率为90 5 %。以HBsAg、抗 -HBe和抗HBc的阳性率 ( 5 0 83 %)为最高 ,而HBsAg、HBeAg和抗 -HBc的阳性率仅为 4 97%。在PHC发生前 ,无HBV感染史和无症状HBV携带者分别占 61 3 3 %和 6 63 %。 8 2 9%的患者曾患肝炎治愈后无复发 ,有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病史及临床表现者仅分别占 2 2 10 %和 1 66%。约半数肝功能正常 ,异常者大都为轻度低蛋白血症 ,SB和ALT、AST轻~中度升高。肝组织病理特征如下 :肝细胞癌 (HCC)占 91 95 %,结节型、巨块型和小肝癌分别占 5 5 2 5 %、3 0 94%和 13 81%。多分布于肝右叶。静脉癌栓发生率为 12 71%。 86 3 2 %患者伴有肝硬化 ,多为活动期。结论 ⑴HBV与PHC关系密切 ,感染模式以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为主。⑵HBV感染后肝脏病变隐匿进展。⑶多伴有活动性肝硬化。
- 赵先颖江晓平陈立武
- 关键词:病理特征HBV感染肝功能
-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比值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
- 研究目的和背景肝活检作为评价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局限性,临床迫切需要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对肝纤维化进行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比值(GqHBsR)在判断...
- 李旭蔡群谢琴秀张亚飞江晓平尹华发张振华
- 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超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即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和高产AmpC酶的产生情况。 方法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地检测超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的K B药敏试验法 :首先选择 5种药敏纸片 :IMP、FOX、FEP、CTX、CD0 3 ,依据纸片的抑菌环直径综合判断分析。怀疑产AmpC酶的菌株 ,用OB5抑制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果 :使用该法分别检测产AmpC酶、ES BLs的 4株标准株和多重耐药的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和 30株阴沟肠杆菌 ,结果各种标准株检测无误。 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酶的有 4 0株 ,产ESBLs的有 18株 ,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是 5株 ,还有 9株细菌两类酶检测均阴性 ,原因待分析。同时利用此试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诱导阳性率为 4 2 / 70(6 0 % )和阴沟肠杆菌的诱导阳性率为 16 / 30 (5 3 3% )。结论 :此法简易快速 ,能较好地鉴别产ESBLs或和AmpC酶株 ,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
- 叶英李家斌余鑫之江晓平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
- HBV与HDV重叠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对172例各型HBV感染者检测了血清HDAg和抗-HD,结果显示:HDV总感染率为11.05%,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重叠感染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P<0.05);HDV感染对HBV的复制无明显抑制作用;发现40岁以上年龄组的重叠感染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组,其原因有待探讨。
- 沈秦温丽珍刁联硕阮怀定裴新华江晓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
- HEV、HAV与HBV重叠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探讨戊乙型肝炎(HEB)和甲乙型肝炎(HAB)的临床特征。方法HEB和HAB各30例,对比分析两组主要表现、肝功能指标和转归。结果除腹痛和黄疸发生率、ALT水平HEB组显著高于HAB组(P<0.05)外,其它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两组相似。HEB和HAB组重型肝炎比例和病死率均很高,前者分别为20%和13.33%,后者分别为16.67%和6.67%(P>0.05)。结论戊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和甲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相似;均有较高的重型肝炎比例和病死率。
- 叶英江晓平尹华发
- 关键词:戊型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
- 同步检测抗-HCV和HCV RNA提高HCV感染的检出率
- 1998年
- 目的探讨同步检测抗-HCV和HCVRNA可否提高HCV感染的检出率。方法对275例各类肝病患者用第二代试剂盒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血清抗-HCV和HCVRNA。结果抗-HCV阳性率为28.45%(66/272)、HCVRNA阳性率为33.53%(56/167)。全组抗-HCV和(或)HCVRNA总检出率为32.73%(90/275)。275例中,单检抗-HCV者阳性率为12.04%,单检HCVRNA者阳性率为25.58%。而同步检测抗-HCV和HCVRNA者的阳性率为53.23%(66/124),显著高于单检者的阳性率(P<0.05)。
- 赵先颖江晓平沈秦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 医院获得性真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了解我院真菌尿路感染现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医院感染调查中 73例真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平均年龄 5 4 4 9岁 ,≥ 6 0岁占 4 2 4 7% ,平均住院日 5 4 76d ;与恶性肿瘤、长期卧床、危重疾病有关 ;发生真菌感染前抗生素使用率 10 0 % ,78 0 8%联用≥ 2种抗生素 ,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 ( 35± 14 )d ;有导尿等泌尿系操作 4 7 95 % ;临床表现不典型 ,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 ,病死率 2 4 6 6 %。结论 年龄大、住院时间长、长期卧床及长期用抗生素者易发生真菌尿路感染 ,症状不典型 ,预后差。
- 江晓平魏雪芬
- 关键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真菌
- 骨桥蛋白和CD44v6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9
- 2005年
-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其中含有特异的与细胞黏附有关的RGD(ArgGly-Asp)序列,通过与其受体整合素、CD44等结合来促进细胞的趋化、黏附和迁移,从而介导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在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1].OPN过表达与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并认为是早期预测肿瘤复发的一个指标[2].现对OPN和CD44v6在肝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临床意义.
- 郜玉峰李旭谢琴秀桂淑玉汪渊周青李家斌江晓平
- 关键词:肝癌骨桥蛋白CD44V6OPN磷酸化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