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明
- 作品数:41 被引量:152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中空硅球表面分子印迹温敏聚合物吸附溶液中的四环素被引量:6
- 2016年
- 本文开展了中空温敏分子印迹聚合物(HTMIPs)吸附溶液中四环素(TC)的实验研究,采用牺牲酵母模板法制备的中空硅球作为基质材料,以TC为模板分子,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温敏单体,通过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中空温敏型TC分子的印迹聚合物,利用FT-IR和SEM等方法对HTMIPs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HTMIPs对TC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HTMIPs对模板分子TC在pH值为5.0时,35℃条件下吸附容量最大,约为72.05μmol·g^(-1),表明该印迹吸附剂对TC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选择吸附性.HTMIPs的等温吸附结果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更好,动力学吸附结果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表明HTMIPs对于TC分子的吸附主要是在非均匀表面共价键作用下的结果.同时,HTMIPs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5次重复吸附-解吸附后吸附量损失约6.64%.因此,所制备的中空温敏印迹聚合物在吸附分离环境水体中的抗生素方面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 欧红香陈群汇朱晓莉邢志祥马建锋潘建明
- 关键词:印迹四环素
- 凹凸棒土改性及其在环境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3
- 2010年
- 凹凸棒土独特层状、链式结构赋予它特殊的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本文主要从凹凸棒土的改性研究及其在环境中水处理的应用研究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凹凸棒土的改性方法及其在各类环境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凹凸棒土产品的发展趋势。
- 于志新逯子扬赵晓红李春香潘建明闫永胜
- 关键词:凹凸棒土改性水处理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消除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2年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可吸入有害物质形成的重要前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催化氧化法作为末端技术是目前处理VOCs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讨论了VOCs的热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和光热协同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重点研究常用VOCs的催化氧化机理以及相关催化剂的构筑。其中,热催化燃烧主要以贵金属(Pt、Pd、Au、Ag等)、过渡金属(Mn、Co、Cr等氧化物)及复合型催化剂研究展开;光催化氧化以TiO和CN为典型催化剂进行讨论;光热协同催化研究主要包括碳基催化剂、贵金属负载型以及过渡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此外,本文对基于催化剂的热催化、光催化和光热催化去除VOCs的开发和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 杨福刘梦婷马淑兰魏祎暄欧锐王旭裕李露露张武翔潘建明
-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热催化光催化催化剂
- 过饱和硼酸镁溶液结晶过程的原位FTIR研究
- 2024年
- 基于自制的湿度连续可调装置,结合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深入探究了镁硼酸盐体系的动态行为,包括章氏硼镁石、三方硼镁石和多水硼镁石三种硼镁石过饱和溶液的相转变与结晶过程。实现了样品池内环境相对湿度的连续调节,在蒸发过程中能够连续监测到镁硼酸盐过饱和溶液的动态化学行为,基底表面所制备的过饱和溶液液膜逐渐蒸发水分浓缩为超浓态,最终形成包含多种镁硼酸盐晶体的多相混合物。对基底表面镁硼酸盐过饱和溶液及相转化、结晶得到的镁硼酸盐晶体的红外光谱的连续测量,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多种镁硼酸盐晶体的红外振动模式,阐明三种镁硼酸盐过饱和溶液中多聚硼酸根的存在形式、相变过程中多聚硼酸根离子的分布变化及最终结晶形成的镁硼酸盐晶体种类,总结了三种镁硼酸盐体系的硼酸盐物种分布变化的区别,给出相转变结晶全过程的反应机理并对比“稀释成盐”现象进行解释。研究结果:(1)在三种硼镁石过饱和溶液中,主要存在的多硼酸根离子是B_(3)O_(3)(OH)^(2-)_(5)。三种硼镁石过饱和溶液随着蒸发结晶后晶体中均可观察到章氏硼镁石[B_(4)O_(5)(OH)^(2-)_(4)],这是B_(3)O_(3)(OH)^(2-)_(5)发生聚合反应形成的稳定物种;(2)镁硼酸盐晶体中的三配位硼氧键非对称伸缩振动νas(B(3)-O)主要表现为向内伸缩,而溶液中的硼酸根离子主要表现为向外伸缩,这一振动方向的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晶体和溶液中硼酸根离子存在的依据;(3)“稀释成盐”得到的镁硼酸盐中不存在B_(5)O_(6)(OH)^(-)_(4),本研究中B_(5)O_(6)(OH)^(-)_(4)仅在章氏硼镁石过饱和溶液相转变结晶过程中出现,解释为章氏硼镁石过饱和溶液中B_(4)O_(5)(OH)^(2-)_(4)更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B_(5)O_(6)(OH)^(-)_(4)。研究拓展了硼酸盐体系研究的传统浓度范围,详细刻画了镁硼酸盐�
- 贾力凡宋露露杜以法张韫宏潘建明周永全朱发岩
- 关键词:硼镁石
- 胞外高聚物吸附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镉被引量:1
- 2011年
- 以细菌Pseudomonas sp.产生的胞外高聚物PS-2作为吸附剂,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该吸附剂对镉的吸附性能,提出了用胞外高聚物PS-2作为吸附剂,富集、分离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Cd(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 6.0,PS-2用量为0.30 g时,吸附率可达到99.5%,静态吸附容量为35.97 mg/g。以10 mL 1 mol/L HCl作为解脱剂,可将吸附在PS-2上的镉定量洗脱。此方法的检出限为2.4 ng/L,相对标准偏差为2.5%(c=0.30μg/mL,n=9)。将其应用于自来水、玉带河水中痕量Cd(的测定,方法回收率在95%~101%之间,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值吻合。
- 毛艳丽张太志王天海童绥保潘建明欧红香闫永胜
-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镉
- 胞外高聚物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镍被引量:9
- 2011年
- 以胞外高聚物PF-2作为镍的分离富集新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仪(EDX)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表征。以火焰原子吸收法为检测手段,研究了胞外高聚物PF-2对水中Ni(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 5.0,此吸附剂对水中的Ni(Ⅱ)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高聚物PF-2对Ni(Ⅱ)的吸附较易进行,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最大吸附容量为33.5 mg/g。被吸附的Ni(Ⅱ)可用0.5 mol/L HCl定量洗脱。本方法线性范围0.05~2.0 mg/L;检出限为48μg/L;对80 mg/L Ni(Ⅱ)溶液平行测定9次,RSD为2.6%。本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环境样品中痕量镍的测定。
- 毛艳丽肖晓存潘建明欧红香闫永胜
-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法镍
- 苯胺氧化制备精细化学品(氧化)偶氮苯前沿技术及研究进展
- 2023年
- 偶氮苯及其氧化物是一类具有光(热)致异构性质的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及氧化偶氮苯的氮氧基官能团被视为具有生物活性,显示出一定抗癌活性。在光响应软材料、生物分子响应性聚合物、光致变色高分子材料、生物系统光开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医学及材料科学的发展进步。本文综述近年来偶氮苯及其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其合成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宋恒魏晶晶肖宇婷徐晨潘建明
- 关键词:苯胺过氧化氢氧气偶氮化合物
- 光谱法分析晶须表面离子印迹对镉的吸附行为被引量:6
- 2010年
- 以Cd(Ⅱ)离子为模板分子,壳聚糖为功能单体,3-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作为交联剂同时加入一定量的三钛酸钠晶须合成了新型的三钛酸钠晶须表面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剂,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研究了此离子印迹聚合物对Cd(Ⅱ)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酸度、吸附剂用量,静置时间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d(Ⅱ)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得出此吸附属Langmuir吸附模型。根据吸附效率系数(Kd)和选择性系数(K)的大小,考察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优化条件下,离子印迹聚合物对Cd(Ⅱ)的吸附率可达99%以上,最大吸附容量为52.34 mg.g-1,选择性优于空白印迹聚合物,此方法的检出限为0.024μ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74%(c=1.0μg.mL-1,n=13)说明此离子印迹聚合物适用于环境中水样的Cd(Ⅱ)的选择性吸附。
- 张祖磊李春香闫永胜高捷潘建明张孝杰
-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多孔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对近年来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多孔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Pickering单乳液、Pickering双乳液以及Pickering高内相乳液法分别制备中空、多孔微球以及泡沫的结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过程、界面行为调控和对应构效关系;指出了3类方法的优势、适用范围与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微纳米稳定粒子选择、乳液形成方式、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的研究设想进行了展望.
- 潘建明殷毅杰
- 关键词:分子印迹聚合物多孔结构
- 智能印迹聚合物及其外场强化的识别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智能印迹聚合物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对模板分子具有响应性分子识别吸附能力,在吸附分离、药物传递、检测、固相萃取、催化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首先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外场强化过程中常规分子印迹聚合物很难通过改变结合位点来控制结合特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而提出具有柔性位点的智能响应型印迹聚合物。随后以具有不同响应功能的智能印迹聚合物为出发点,对磁、热、光、pH、生物大分子等单因子及双重因子响应功能印迹聚合物在外场强化过程中的响应与识别机制分别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综述了近些年来这些智能印迹聚合物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相关研究工作进展。最后,基于不同响应功能的智能印迹聚合物的现状问题,对智能印迹聚合物在材料制备与理论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展望。
- 卞维柏陈一帆潘建明
-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