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晨

作品数:12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气溶胶
  • 3篇平流层
  • 3篇气候
  • 3篇气象
  • 3篇气象条件
  • 3篇流层
  • 3篇季节变化特征
  • 3篇PM10
  • 3篇PM2
  • 3篇不同功能区
  • 3篇长江
  • 3篇长江三角
  • 3篇长江三角洲
  • 3篇大气气溶胶
  • 2篇能见度
  • 2篇气候模式
  • 2篇PM2.5
  • 2篇城市
  • 1篇低能见度
  • 1篇亚洲季风

机构

  • 1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潘晨
  • 11篇朱彬
  • 5篇康汉青
  • 4篇王红磊
  • 2篇赵雪婷
  • 1篇韩志伟
  • 1篇沈利娟
  • 1篇魏建苏
  • 1篇施春华
  • 1篇苏继锋
  • 1篇刘端阳
  • 1篇郭婷
  • 1篇祁妙

传媒

  • 3篇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省气象学...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WACCM4模式对平流层大气组成的模拟研究
臭氧是平流层大气中最重要的一种组分,平流层化学的研究一般也是围绕其展开的。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将会对地球生命、大气温度和大气环流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平流层臭氧的研究是全球气候研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采用WACCM4...
潘晨
文献传递
应用标记法定量亚洲季风对青藏高原水物质来源的影响(英文)
The Eulerian atmospheric water tracer method is implemented in 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1(CAM5...
朱彬潘晨Gao,J.Kang,H.
文献传递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被引量:19
2015年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祁妙朱彬潘晨苏继锋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低能见度气象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能见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38
2016年
利用Micaps提供的2013和2014年冬季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28个站点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PM2.5质量浓度自动检测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冬季大气能见度特征,以及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影响.2013年冬季长三角霾天发生频率为53.4%.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M2.5质量浓度、地表10m风速、500850h Pa水平风垂直切变、相对湿度、9251000h Pa垂直温差、850925h Pa假相当位温差这6个因子能够解释能见度变化的81.6%.气象条件对能见度的作用与污染物浓度相当,热力因子的贡献大约是动力因子的2倍.PM2.5质量浓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好,以及相对湿度大于70%时,相对湿度通过气溶胶吸湿增长对能见度的作用越强.考虑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贡献提高了1倍.利用2014年冬季资料验证多元拟合方程,效果较好.
周奕珂朱彬韩志伟潘晨郭婷魏建苏刘端阳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能见度PM2.5气象条件
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三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的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存在显著昼夜差异:白天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大于京津冀地区;夜间则反之,京津冀地区ΔT城乡大于长三角地区;黄淮地区昼夜ΔT城乡特征介于前两个区域之间。分析发现,各地区昼夜ΔT城乡与城市和乡村的地表温差(ΔT d城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不是造成南北方昼夜ΔT城乡差异的原因。结合大气热源(汇)Q 1和水汽汇Q 2等要素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发现,大气热源(汇)Q 1是表征南北方ΔT城乡昼夜差异的较好物理指标:(1)白天,南方乡村和城市比北方乡村和城市Q 1皆较大,但南北方城市下垫面类型类似导致其Q 2基本相同,而南方乡村地表蒸散发强烈、地表大气升温较慢,使得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北方地区ΔT城乡;(2)夜间,北方乡村地区Q 1负值绝对值高于南方乡村、也高于北方城市,即北方乡村感热降温显著强于南方乡村和北方城市,而南北方城市Q 1值基本相同,使得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南方地区ΔT城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湿润地区白天城乡温差更大,而低温干燥地区夜间城乡温差更大。
赵雪婷朱彬潘晨
关键词:水汽汇物理机制中国中东部
长江三角洲初冬一次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20
2018年
利用站点气象和PM_(2.5)资料以及NCEP的全球再分析数据集研究了2015年12月17~2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地面弱气压场是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天气背景,而冷空气带来的大风使PM_(2.5)浓度迅速下降,有效清除了PM_(2.5).区域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大气中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逆温强,有利于PM_(2.5)和水汽的累积,使其浓度水平升高;对于动力因子来说,较小的通风率和较低的边界层高度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样使PM_(2.5)浓度上升.两者相比,热力因子对PM_(2.5)浓度值的贡献比动力因子大.结合后向轨迹和排放源分布发现,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PM_(2.5)主要受来自其西北方向的大陆气团(占46%左右)的影响,这些气团途经高污染排放源并把污染物远距离传输至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后利用PSCF和CWT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物的潜在来源进行了分析,发现PM_(2.5)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山西、山东以及长江三角洲本地,说明此次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物浓度受到远距离输送和局地过程的共同影响.
翟华朱彬赵雪婷潘晨
关键词:PM2.5气象条件
2004/2005年和2010/2011年北极臭氧损耗期间极涡内部多种平流层颗粒物上的氯活化特征研究
采用观测数据和SD-WACCM (the Specified Dynamics version of the 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模式对2004/2005年和...
潘晨朱彬
SD-WACCM模式对平流层化学组分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开发的全球气候模式,对2008年平流层的化学组分(HNO3、HCl和O3)进行了模拟研究,并结合了MLS卫星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平流层的各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状况。并选取了8个区域,将模拟的2008—2009年O3柱浓度与臭氧监测仪资料对比,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全球O3总量的季节变化情况。
潘晨朱彬施春华康汉青
南京市城市不同功能区PM_(10)和PM_(2.1)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使用Anderson-Ⅱ型9级撞击采样器测量了南京市鼓楼商业区、江北工业区、钟山风景区和宁六高速公路交通源春、夏、秋三季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PM2.1和PM10的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春季>夏季;ρPM10春季为167.47μg/m3,夏季为85.99μg/m3,秋季为238.99μg/m3;ρPM2.1春季为59.66μg/m3,夏季为42.80μg/m3,秋季为100.15μg/m3。不同季节中ρPM10和ρPM2.1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夏季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952;秋季次之,相关系数为0.783;春季相对较差,相关系数为0.613。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ρPM2.1和ρPM10的质量浓度值差异很大,交通源>工业区>商业区>风景区。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质量浓度谱分布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43~0.65μm/m3和9.0~10.0μm/m3。南京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大气粒子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分布,粒子主要集中在0.43~3.3μm/m3的粒径段。江北工业区ρPM10和ρPM2.1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814,略高于鼓楼商业区的0.797。
王红磊朱彬康汉青沈利娟潘晨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PM10
新粒子生成和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城市气溶胶数谱分布特征
使用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对南京2011年5月1日~8日城市大气中10nm~10μm颗粒物数浓度进行了连续在线观测,观测过程涵盖了新粒子生成事件(NPF)、沙尘远距离输送造成的重污染事件、短时降水过程以及晴好天气下...
王红磊朱彬康汉青潘晨
关键词:沙尘暴空气污染气溶胶数浓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